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18:1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都成功。下列有关近代以来飞机发展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莱特兄弟在19世纪初期发明 B.带动石油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
C.对世界一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D.深刻影响改变人类的战争形态
2.珠海见证了当代中国交通的发展。下列交通发展的重大史实发生在珠海的是( )
A.中国国内第一条地铁完工 B.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
C.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D.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3.台湾巡抚刘铬传于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铁路,线路以台北为中心,向东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别于1891年和1893年建成。该铁路的修建(  )
A.开启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有利于加强东南海防
C.说明清朝边疆危机的严重 D.表明台湾近代化起步
4.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和巴拿马的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之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C.刺激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D.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5.下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据此可知,汉口公交运营管理的进步( )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三元里 - 28分15秒 -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怡园 45分55秒 46分35秒 40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A.缓解了城市拥堵的状况 B.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
C.体现了政府的民本理念 D.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6.下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的水路交通系统。该水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保障国家中心安全 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合理布局交通网络 D.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7.2019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上述内容涉及的“文明”包括
①埃及文明②中华文明③印度文明④爱琴文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B.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C.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9.伊利运河落成后,成功打通也带动了纽约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曾经有位美国国会议员说:“美国金融市场的晴雨表之前都是悬挂在伦敦交易所:但是如今,全世界所有金融市场的晴雨表都转移到了美国纽约的华尔街上。”据此理解恰当的是( )
A.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交通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D.运河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10.据统计,1934年上海附近的嘉兴县市镇繁华,境内营运的轮汽船仅25艘,总营业额约34万元;传统船有3100余艘,总收入约40万元。这说明当时嘉兴( )
A.列强经济侵略受到坚决的抵制 B.近代交通工具强大的竞争力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破坏了交通 D.陆路交通取代传统水路发展
11.1909年天津关报写到:“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12.如图是“秦朝道路示意图”;《汉书》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据此可知,秦朝驰道( )
A.便利了秦王朝统一全国 B.是山东六国道路的延伸
C.保障政令通达全国各地 D.贯通北方和南方各地
13.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
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14.沪杭甬铁路是1905—1906年由江浙绅商投资修建的连接上海与杭州、宁波的铁路。1908年,随着当年上海至松江以及杭州至长安段铁路的通车,其带动人口流动量出现了557%的显著增长。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沪杭甬铁路行车暂行时刻表(部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沪杭甬铁路行车暂行时刻表(部分)(1933年3月1日起实行)
时 车别 间 站名 快车 特快车 三四等车 快车 夜间快车
上北开 7:35 9:30 10:00 16:10 18:30
松江开 9:10 10:48 11:58 17:45 19:35
嘉兴开 10:37 12:08 13:37 19:12 20:50
长安开 12:01 13:17 15:10 20:40 21:57
杭州开 13:07 14:12 16:32 21:48 22:52
闸口到 13:25 14:29 16:57 22:07 23:07
A.火车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B.辛亥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C.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的管理 D.交通进步有助于守时意识增强
15.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矛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A.开启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B.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
C.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D.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合理流动
16.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17.19世纪之前,英国内陆的路面条件不佳,绝大多数由泥沙组成,无任何保护措施,而且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多雨天气影响,道路使用率极低。而到19世纪初,伦敦驿车驶往全国,公路能连接大小城镇,北威尔士共修筑约1000英里的收税道路,苏格兰从1803年起修筑了约900英里的公路和1117道桥梁。英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
A.受自然地理因素限制明显 B.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C.改变了当地民众生活习惯 D.反映出工业化水平提高
18.唐代交通干路至少在二万五千里以上,每三十里置驿站。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初开始“岁运东南之粟至关中”,大运河南段经济价值提高。域外交通之中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据此可知,唐代交通( )
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服务于政治军事
③有利于中外交流 ④以大运河为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19.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0.有学者指出,“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城市格局变化与交通变迁有关 B.交通改进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C.交通改善便利物品传递和交流 D.中国近代交通半殖民地化显著
二、材料分析题
21.交通建设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从辖区面积上说,江浙行省仅当腹里的三分之一。据统计,江浙行省所辖各路站赤(驿站)总计二百六十二处,腹里各路总计一百九十八处。同时,江浙行省的站赤数字特占全国各行省的第一位。
——摘编自赖家度《元代的河漕和海运》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于1881年,修建了9.7千米的唐骨铁路。1890年帝俄加紧对东北掠夺,为了保卫东北,清政府准备把唐胥铁路延伸到山海关,再由山海关经锦州扩展到沈阳,直到吉林。1905年,英俄两国争夺中国华北路权,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修建京张铁路。
——吴启迪《中国工程师史》
材料三 高铁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大成果。京津城际是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的城际客运专线,也是环渤海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城际线路全长12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该线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建成通车。投产后的京津城际,安全、快捷、舒适,对促进京津两地同城化、一体化,起到有力加速器的作用。同时,它对后续大规模建设和发展中的高铁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国树起世界高铁商业化运营标杆,高铁覆盖中国95%百万人口城市。
——钱桂枫等《中国高铁丛书:走近中国高铁》
(1)阅读材料一,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出论题,史论结合进行阐述,并简要小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修筑铁路的原因,并分别指出唐胥铁路与京张铁路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京津城际铁路建成的年份。分析现代交通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晚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逐渐衰落,京杭大运河经历了500多年的辉煌之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有着千年历史的运河漕运终于寿终正寝。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19世纪,欧洲国家在大力修建铁路的同时,还大规模开凿运河。鹿特丹的新河道和阿姆斯特丹的北海运河使荷兰成为通向德国内地的重要转运站。德国人开凿了基尔运河。在不列颠,曼彻斯特运河的开凿使远洋船只可以深入到北方工业区的心脏。其中最负盛名的则属苏伊士运河,它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
——据《简明世界通史》下册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以来,中国京杭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导致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京杭大运河正是其中代表。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其南起余杭,北至北京,贯通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全长约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还沟通着海河、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自古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高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路线,更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通南北连古今》
结合京杭大运河隋唐与元朝示意图的变化,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政治史。(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D
6.A
7.C
8.B
9.C
10.B
11.B
12.C
13.C
14.D
15.C
16.A
17.D
18.D
19.D
20.A
21.(1)示例1论题:江浙行省的驿站情况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
阐释:南宋以来,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江浙行省所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故为了利用南方财源,元朝特别重视江浙行省的驿站建设。总之:交通是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而发展的,交通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经济发展水平。
示例2论题:元朝交通建设成就突出。
阐释:元朝疆域辽阔,为了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一,也为了发展商贸活动,元朝重视驿站系统的建设,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元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腹里为元朝政治中心,地位重要,故设有大量驿站;由于造船工艺的改进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元朝水上交通出现大发展局面,重新开通大运河并缩短航程,还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总之,元朝的道路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开辟。
(2)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应对列强侵略;迫于舆论压力;铁路建设的重要性。(任意答出2点即可)历史地位:(唐胥)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3)年份:2008年。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缩短了通行时间(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大众旅游潮流出现。
22.(1)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的发展;
(2)中国京杭大运河:逐渐衰落;原因:海运的发展;近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轮船运输)兴起;动荡的社会局势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漕运官员的贪污腐败危害漕运秩序的正常运行
苏伊士运河:日益繁荣
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积极对亚非国家进行商品输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日益增长;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运河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23.从隋唐到元朝,大运河的走向有着巨大的改变。作为联通南北经济的“命脉”,大运河走向的改变实际上代表着隋唐到明清国家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
元朝大运河则“截弯取直”,北部河道向东移动,不再经过洛阳,南北航程缩短。隋朝时,长安、洛阳是国家的统治中心,也是统治者普遍认同的中原大地,所以本地区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战略地位重要,所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安史之乱”为导火索接连引发的藩镇割据、五代混战,再加上辽、金、元的三次“对宋攻战”,中原地区彻底丧失了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元政权起源于长城内外,东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战略地区,因此北京(元大都)彻底取代了长安洛阳,成为新的军政中心。仅仅凭借北方经济生产,并不足以保证北京的正常运转及北方长城的正常维护。元大运河不仅为北京城提供了经济后盾,而且也为长城防御体系以及对东北的控制提供了经济助力。因此,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之时,不再需要考虑“中原”这个支点,仅仅需要把元大都与江南直线连接起来便好,因此便“由弯变直”。
总之,京杭大运河航道的变化折射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的演变,所以说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