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这表明( )
A.政治运动推动思想观念变化
B.工业革命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C.启蒙运动利于民族意识觉醒
D.启蒙运动对时尚观念进行改造
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3.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5.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在会议进程中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这体现出( )
A.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
B.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C.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
D.中国政府的外交智慧
6.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8.“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9.学者资中筠说:“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10.《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1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12.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 )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以前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1982年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成《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环境,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推动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如表所示:
时间 外交事业的发展
1949~1950年 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方针,取得一定成就
20世纪50年代 先后两次建交高潮推动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在与一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971~1976年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改革开放后 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对外政策作出重大战略性调整。截止2018年8月,中国已与17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赵佳楹《中国现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8分)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这表明( )
A.政治运动推动思想观念变化
B.工业革命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C.启蒙运动利于民族意识觉醒
D.启蒙运动对时尚观念进行改造
解析:材料中,启蒙思想家与国王的区别是民族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关系,启蒙思想家把民族意识和批判君主专制连在一起,强调自由、平等,呼唤真正的民族意识,故选C项;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而非政治运动,排除A项;路易十四在位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时尚观念或流行的时尚因素,排除D项。
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确立的,B、D两项排除。
3.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2001年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故D项正确。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可知,新中国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名称中含有归顺、教化的词语改为不带有等级色彩的词语,体现了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选D项;材料中强调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未反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材料中并未体现有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名称的改变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材料中并未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无法体现新中国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排除C项。
5.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在会议进程中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这体现出( )
A.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
B.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C.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
D.中国政府的外交智慧
解析: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得亚非会议顺利进行,并达成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体现了中国的外交智慧,故选D项;“不可调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亚非会议没有西方国家参与,排除B项;亚非国家对中国的芥蒂或出于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并非是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的,排除C项。
6.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在会议上“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由此可知该会议是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与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密切相关,故选C项。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新疆地区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明朝瓷器中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这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纹饰图案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朝的手工业品,排除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中原贵族”,排除B项。
8.“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可知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故B项正确;保证世界的和平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开创先例,排除D项。
9.学者资中筠说:“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解析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根据题干材料“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知美国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故选A项。
10.《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行的,故B项正确。
1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2.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 )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因此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以及其他贸易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1949年上半年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以前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1982年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成《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可以围绕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影响因素、历程、趋势、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观点,并加以阐释;然后进行论述,注意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示例)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主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基于一战后自身的安全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的《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评分说明:学生可以围绕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影响因素、历程、趋势、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观点,并加以阐释。
参考观点如下:从原因角度,可以拟出“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是国际法产生演变的内在需要”“国际社会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演变”等;从过程内容角度,可以拟出“近代以来国际法不断丰富发展”“国际法的领域逐步扩展”“国际法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国际法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等;从影响角度,可以拟出“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等。
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环境,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推动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如表所示:
时间 外交事业的发展
1949~1950年 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方针,取得一定成就
20世纪50年代 先后两次建交高潮推动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在与一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971~1976年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改革开放后 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对外政策作出重大战略性调整。截止2018年8月,中国已与17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赵佳楹《中国现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根据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环境”可知,新中国的外交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据材料“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制定了具体的方针”可知,新中国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核心;据表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可知,新中国的外交以建交高潮为重要抓手;外交方针及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由“一边倒”到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建立全方位的外交;建交国家类型逐渐增多,突破了意识形态藩篱等等。
第(2)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首先从对帝国主义的影响来说,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捍卫了国家主权;其次对中国的影响可从中国的外部建设环境、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国的政治地位等方面可知,逐步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国内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最后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1)主要特点: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核心;以建交高潮为重要抓手;外交方针及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由“一边倒”到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建立全方位的外交;建交国家类型逐渐增多,突破了意识形态藩篱;等等。
(2)历史意义: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捍卫了国家主权;逐步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国内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