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单元作业设计 (含答案) 人教版 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内能 单元作业设计 (含答案) 人教版 九年级全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11 19:4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内能》作业设计
作业涉及教科书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及册数: 九年级全一册
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属于“能量”这一主题。 教学时应注意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发挥科学探究在 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内能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二)具体内容要求如下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内能和热量。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三)内容内在逻辑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由此引出内能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说明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对热传递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热量的概念。最后通过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和学习关于比热容的热量计算。本章是在对机械运动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的物体运动深入到微观的分子运动,从机械能拓展到内能。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八年级物态变化中学 过的一些宏观热现象的微观机理,并为学习下一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二、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 单元的作业设计思路如下:1.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每课时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20分钟,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不超过 40 分钟,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2.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把实践活动也纳入作业设计中,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和跨学科的综合类性作业的设计。 3.根据学情,合理确定作业难度,确保难度不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4.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确 保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作业质量和增强学习效果。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 作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 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其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 惩罚性作业。5. 把作业评价纳入到作业设计中,通过有效的作业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沟通师 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建立自信,激发学生进取心、反思学习,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结合实例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能识别扩散现象。2.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结合实例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3.能通过实例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及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与联系。4.经历探究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过程,了解比热容,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会 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5.会进行简单的关于比热容的吸放热计算。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1.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凉水,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的热水,用钢笔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哪杯水最先全变红?这说明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与之类似的现象?答:热水最先全部变红;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生活中的例子①炒菜比凉拌菜更容易闻到香味.②糖放入热水中比冷水中更容易变甜。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水为什么会变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分子热运动”的一些前概念 全体学生 2分钟 0.4
发展性作业 了解物质的构成分之的热运动与什么有关?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答案:1.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引力和斥力 这三道题都能直接从书找出答案,通过三个问题的设计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重难点 全体学生 3分钟 0.3
课中 基础性作业 1.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天柱山薰衣草落叶归根B.虹山村油菜花花香阵阵C.清源山缤纷秋叶色彩梦幻D.九仙山淞玉树琼花2.“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液,疫情期间我们在使用时会闻到刺鼻的味道,原因是(  )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 C.分子间有间隙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答案1.B 分析:分子的运动属于微观运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2.D 分析:闻到各种味道都属于分子的扩散现象。 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体学生 2分钟 0.3
发展性作业 1.用劣质的油性油漆、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向室内空气慢慢 。这种现象在夏天时特别严重,因为 越高, 越剧烈。2.以下各图,说明了分子动理论的哪些知识? (a)两个铅块没 有被重物拉开 (b) 注射器内水 的体积很难压缩 (c)同时滴入一滴红墨 水,热水最先全变红答案1.扩散 温度 分子运动2.a 图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b 图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c 图说明温度越高分子 热运动越剧烈;d 图说明分子间距过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 让学生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对相关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3.通过对相关现象分析,归纳出分子动理 论的初步知识 全体学生 3分钟 0.5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有关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使我们直接观察到物体里分子的运动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只有液体和气体才有扩散现象D.扩散时一定是密度大的物质下沉,密度小的物质上升2.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用食盐将萝卜腌制成咸菜B.供热中心的烟囱冒出的黑烟在空中弥漫C.走进公园,闻到一股花香D.晾着的湿衣服变干了3.如图为“预防新冠肺炎”的宣传图片,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B.因为制作口罩的材料分子间没有空隙,所以戴口罩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C.使用酒精消毒后,可以在附近闻到酒精气味,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D.开窗通风是为了加速分子的热运动答案:1.B 分析:A分子的运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C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D扩散现象是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没有方向。B 分析:分子的运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C 分析:A分子的运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B分子之间有间隙 。 D分子的热运动只与温度有关 1.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3.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物理的魅力,让他们知道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走向社会的一门学科。 全体学生 4分钟 0.4
发展性作业 1.把磨得很光的两块不同金属紧压在一起,经很长时间后,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对方,这是由于固体分子在______的缘故。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______。水和酒精混合以后,体积变小,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______。2.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分子结构,该物质从乙图变化到丙图 状态时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变化后分子间作用力将变____ ;当温度升高时,该物态变化的速度将变快,其微观原因是 3. 2021 年 12 月 9 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 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在水膜张力实验中,王亚平将她和女儿在地球上制 作的花朵折纸放进水膜,美丽的花朵瞬间绽放。乐乐同学想知道水膜张力的 形成原因,查阅资料后得知,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 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 ,它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 小,称为液体表面张力。答案:1.不停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斥力;间隙。2.汽化;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引力 1.通过这3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探索科学的意识, 有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全体学生 6分钟 0.6
13.2内能
课前 基础性作业 想想议议: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请你从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尝试解释答:来源于水的内能。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思考“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又可以了解 学生对于“内能”的一些前概念。 全体学生 2分钟 0.4
发展性作业 1.定义:构成物体的 分子热运动的 与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单位: ,符号 。3.对内能的理解:①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②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③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 ;同一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 ,温度升高时内能 。答案:1.所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焦耳 简称 焦;J物质的温度 质量 体积等;减小;增加 这几道简单的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题目预习课本迅速的找到答案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全体学生 5分钟 0.5
课中 基础性作业 1. 请分析下图情景中物体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答案:a小朋友的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大;b篮球内气体内能减小;c杠铃的内能不 变,机械能增大。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会区分内能和机械能,让学生学会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物体内能的变化。 全体学生 3分钟 0.6
发展性作业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的物质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都很大B.乙图中的物质内部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不会与其它物质间发生扩散现象C.丙图中表示的是液态物质的分子构成模型图D.物体内部部分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2.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C.的水一定比的水含有的热量多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答案:1.C 分析:A.甲图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表示的是气态, 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乙图分子排列紧密有序是固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大。丙图是液态。B.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D.物体的内能应该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2.B 分析: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物体不能含有热量,只能说成吸收或放出热量。D.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所以也有可能外界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内能增加。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2.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 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加深对内能的理解与应用。 全体学生 3分钟 0.6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B.质量相等的 0 ℃的水比 0 ℃的冰的内能小C.质量相等的 100 ℃的水比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小 D.温度相同的 1 kg 的水和 2 kg 的水内能相同2.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锯木头时的锯条温度升高加入冰块的饮料温度降低 倒入热牛奶的杯子温度升高放入冷水中的热鸡蛋温度降低3.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B. 凡是物体温度升高,就一定吸收热量,没有其他方法和途径。C. 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到内能小的物体。D.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图所示,向装有少量水的烧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 ,气体内能 ,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从而出现“雾”.答案:1.C 分析:A.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B.质量相等的 0 ℃的水比 0 ℃的冰的内能大,因为冰化成水的过程中需要吸热所以水的内能大于冰的内能。D.同一种物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A 分析B C D 都属于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A 分析:A.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都是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选项正确。B.温度升高内能改变有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C.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做功;减少;液化。 1.让学生学会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 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 4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全体学生 8分钟 0.6
发展性作业 1.如图所示是某种晶体加热熔化时,它的温度 T 随时间 t 的变化图线,由图可知( )A.图线中间平坦一段,说明这段时间晶体不吸收热量 B.这种晶体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是 6 minC.A、B 两点物体有相同的内能D.在图线中的 AB 段,物体吸收的热量增大了分子内能2.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豆豆:呵呵,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B.丁丁:对呀,不仅没内能,而且因为冰天雪地的,就连水蒸气也没有呀!C.豆豆:呵呵,水蒸气倒肯定有,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呀!D.丁丁:唉,反正我现在一点温度都没有,冷死喽!3.冬天手冷时,用热水袋使手暖和,则是用 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一架飞机在固定高度的空中水平匀速飞行,同时向下投掷救灾物资,则它的重力势能 (增大/不变/减小)。4.小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烛、冰的熔化特点。 (1)探究时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速度,还能使被加热物质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其中蜡烛的图像是图 (①/②);图①中bc段对应的时间内,试管里物质的内能 (变大/变小/不变)。答案 1.D 分析:A.图线中间平坦一段说明该晶体处于熔化状态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B.由图可知这种晶体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是 4 min C.A至B的过程中物质吸热内能增加所以物体在B点时的内能大于在A点时的内能。C 分析:A.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B.水蒸气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存在的。D.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因此无论多低的温度都有具体的数值。热传递;减小。均匀受热;-4℃; ②;变大 1.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利用有趣的图片和对话考察相关知识可以增加学生做题时的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知识和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全体学生 10分钟 0.7
13.3 比热容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想想议议:在我国新疆一带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这充分反映了沙漠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 呢?答:因为沙石的比热容小所以温度变化快。 通过有关比热容谚语创设真实的问题引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体学生 2分钟 0.4
发展性作业 1.比热容反映的是不同物质的______,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______。物质的比热容______填“随”或“不随”物质的质量、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改变而改变,物质的种类和状态发生变化,其比热容______。答案: 属性;不同;不随;改变。 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后,能够应用简单的物理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全体学生 3分钟 0.5
课中 基础性作业 1.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20 ℃的水变成 80 ℃的水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水凝固成冰2. 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 沿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变化小B.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C. 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D.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3.学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华给奶奶购买了一个暖手袋,如图。暖手袋装热水取暖,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_大;奶奶的手感到暖和,是通过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答案:1.D 分析:比热容是物质的本身属性与物质的种类 和状态有关,水结成冰物质状态由液态变为了固态所以比热容发生了改变。C 分析: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利用了水的汽化吸热这一特性。比热容;热传递 1.通过对相关现象分析,掌握比热容是物质特性2.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结合学生提前的预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3.创设多个生活情境,灵活考察学生对比热容作为物质特性的理解程度。 全体学生 3分钟 0.3
发展性作业 1. 对于同一物态的某种物质,根据得知( )A. 比热容跟热量成正比B. 比热容跟质量成反比C. 比热容跟温度变化成反比D.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与温度变化的乘积之比是个恒量2.水的比热容为,它表示质量为______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 ______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_____。水结冰,比热容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D 分析:比热容是物质的本身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所以A B C都错误。D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与温度变化的乘积之比是比热容 2. 1㎏;1℃;4.2×103 变小 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题目中来,提高学生对物理解题的方法的应用和分析物理方法的能力 全体学生 3分钟 0.5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冬天,暖水袋中充热水取暖B.夏天,地上洒水会感觉更凉爽 B.夏天,地上洒水会感觉更凉爽C.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D.夜间遇寒潮时,在秧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受冻2.下列四种情况下,物质的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倒掉一半B.冰熔化成水 B.冰熔化成水C.铁块压成铁板D.15℃的水加热到45℃3.《三国演义》有“青梅煮酒”的典故,芒种节气正是青梅煮酒季,煮酒可利用水浴法对酒加热。质量为0.5kg的酒从20℃升高到40℃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_J[c酒=3.4×103J/(kg ℃)],若煮酒位置海拔越高,水面上方的气压越低,水的沸点会越___4.质量之比为2∶3的甲、乙两种液体,当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7∶5时,升高的温度之比为6∶5,则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_。答案:1.B 分析;夏天,地上洒水会感觉更凉爽是利用水汽化吸热 2.B 分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3. 3.4×104 降低分析:Q 吸=cmΔt =3.4×103 J/(kg·℃)×0.5kg ×(40℃-20℃)=3.4×104 J4.21∶12 分析:根据公式可得甲 乙 = = = = 1.2题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知识的认知3.4题这两道简单的计算题能帮助学生对公式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全体学生 8分钟 0.53.4题难度系数为0.6
发展性作业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杯水温度都升高50℃,则(  )甲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乙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甲、乙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一样多D.无法比较2.如图所示,规格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分别装有3kg和2kg的水,并用不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容器中的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加的B.甲、乙两容器中的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同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容器中的水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D.将甲、乙两容器中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所需要的时间之比为2∶33.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天平和______。(2)实验前,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节______填“A”或“B”的位置,目的是______。(3)组装好器材后,选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上______相等、______相同的液体甲和乙,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分别加热,实验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______。(4)用______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比较______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A.加热时间 B.温度计示数的变化(5)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甲、乙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吸收的热量较多;在吸收相同热量时,______升温较高,______液体的吸热能力较强。均填“甲”或“乙”(6)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较多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的优点是______。(7)本次实验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______填字母代号。A.控制变量法 B.理想实验法C.转换法 D.类比法 4.吃早饭的时候,妈妈用热水给小雪加热250g的袋装牛奶。为了使这袋牛奶的温度由12℃升高到42℃,妈妈用60℃的热水给牛奶加热。[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该牛奶的比热容为2.5×103J/(kg ℃)]。问:(1)在加热过程中,牛奶吸收了多少热量?(2)问妈妈至少要用多少千克热水给牛奶加热?答案:1.C 分析:根据公式Q 吸=cmΔt可知当两杯水的质量相同变化的温度也相同时 两杯水所吸收的热量相同。2.B 分析:A甲、乙两容器中的水的内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加的.C根据公式Δt=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容器中的水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2 D.根据公式Q 吸=cmΔt 可知将甲、乙两容器中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所需要的时间之比为3∶23.(1) 秒表;(2)A;使酒精灯外焰加热;(3)质量;初温;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4) A,B,(5)乙;甲;乙;(6)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或只需要一次加热,实验耗时较短等;(7) AC。分析(1)根据转换法,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故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秒表;(2)因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A的高度,确保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3)根据控制变量可知,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实验中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其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4)根据转换法,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根据比较吸能力的第2种方法,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分别选A、B;(5)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可知: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乙加热时间长,故乙吸收的热量较多;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即加热时间相同,甲升温较高,乙的吸热能力强;由图乙所示实验可知,实验用同一烧杯用“水浴法”对水与煤油同时加热,该方案避免两次加热,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本次实验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4解(1)加热过程中牛奶吸收的热量:Q吸= c牛奶m牛奶 (t- to) = 2.1 x 103 J/ (kg℃) x 0.25 kg x (50°C-10°C) = 2.1 x 104 J(2)因为不计热量损失,所以热水由60℃降低到50℃放出的热量: Q放= Q吸 = 2.1 x 104J,由Q放 = cm (to -t)得,要用热水的质量:m水 = 2.1 x 104J4.2 x10 J/ (kg°C) x (60°C-50°C)= 0.5kg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知识的认知,作业设计更加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3题作为一道实验题知识全面综合既考察了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又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第4题是一道基础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全体学生 12分钟 1.2题难度系数为0.43.4题难度系数为0.8
(b) 注射器内水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d)破镜难以重圆
(a)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
(b)给打足气的篮球放气,打气嘴的温度会变化。
(c)放在地面的杠铃被举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