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1 20: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进一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分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深厚。紧扣“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陆游,你了解多少?如果让你用“一个()的陆游”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3.写作背景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人占领,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敌人称臣进贡外,什么作为都没有。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意。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来。
5.听一听朗诵,体会这种感情。
6.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题目是“书愤”,是什么意思?
明确:“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
2.有人说:全诗无一“愤”字,却处处有“愤” 。你们认可吗?
(一)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
明确: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2.补充: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有感》)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陆游《书愤》)
3.慨叹追思当年立志恢复中原的曲折艰难, 激愤地指斥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软弱。“ 那知” 一词, 深沉真切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感和忧愤创痛感。其悲其恨, 其愤其忧都是本出于“ 中原北望气如山” 的坚定信守, 都是本出于“ 扫胡尘”、“靖国难”以“见九州同”的忠心赤胆。追怀往事, 叹惋当年, 浓重深永地在志不获展、才不见用的悲愤之情上刻下了一个大写的“ 义” 字。
(二)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纯意象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形象地描绘除了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观。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气如山”的豪情壮志。
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3.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形成对比,对比之中可见诗人之悲愤——大业难成、壮志未酬。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2.一个“ 空”字,抒发了诗人慨然长叹的的失望之情。诗人以“ 镜中衰鬓已先斑” 的这种“ 顾影自怜” 的举止思绪,完成了“ 愤” 而“ 忧” 之的情志辐射。
(四)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壮举,表明自己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对比。
2.不仅是在呼唤盼望如诸葛亮般的旷世英才挺身而出, 挽狂澜于即倒, 而且是追慕效法诸葛亮来自励心志自明信念,深沉而又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虽“愤”犹“忠”的立誓报国之情。
3.补充: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4.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率军伐魏,临行前上《出师表》给主刘禅,表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段话正表达了陆游的心声。因此他反复吟唱,以表明自己恢复中原的志愿。
五、课后小结
1.四愤——愤报国无门、愤壮志未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2.《书愤》, 首联“ 愤” 中彰“义”, 颔联“愤”中发“悲”, 颈联“ 愤” 中寄“ 忧”, 尾联“ 愤”中铸“忠”, 全诗落笔于大义, 显志于尽忠, 起承转合皆以“ 愤”字贯串, 是一首气韵浑厚, 感情激昂悲怆, 沉郁愤激的著名诗章。
3.造成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陆游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悲愤更是那个时代所有英雄的悲愤!
4.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5.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 经历的艺术概括”, 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明确:早年:“气如山”,恢复中原之志
壮年:“楼船”“铁马”,抗金胜利的豪迈之情
晚年:“衰鬓”,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6.自由读背,各自读背,齐背。
六、比较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背景: 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之后,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两诗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确:
(1)内容上,《书愤》追溯往昔,《临安春雨初霁》立足现实。
回顾往事和感喟人生绾合一处,是《书愤》选材熔材的特点。在大散关前线的从戎经历,是令诗人激动万分的人生辉煌一页。而今,朝中无诸葛亮式的人物,陆游“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只落得两鬓染霜扼腕长叹。
《初霁》则聚焦于客居京华“小楼一夜”的生活和感触。淅沥春雨之中,杏花叫卖声里,陆游草书品茗百无聊赖。朝廷诸公尸位素餐不图恢复,诗人虽蒙起复实为闲官。与《书愤》直抒悲愤不同,《临安春雨初霁》面对冷酷的现实,心灰意懒无可奈何,只得在寂寞无聊中打发时光。
(2)情感上,《书愤》直抒胸臆,《临安春雨初霁》深沉含蓄。
《书愤》以酣畅淋漓之笔猛力抨击了死气沉沉的现实政治。《临安春雨初霁》的思想情感则显得深沉含蓄。“闲作草”“戏分茶”的表面闲适之中,透露的是客居京师的烦闷郁抑。“素衣莫起风尘叹”,表面上是告诫自己不必作杞人之忧,然而,读者分明听到诗人对“世味”的一声声低沉叹息。所“叹”者何?表面上是叹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自己不如挂冠归去躬耕乡野,实质上是叹息自己报国无门不受重用。“谁令骑马客京华”一语透露了此中信息。天子诏令入京,陆游本欲有所作为,一句“赋咏自适”的评语令陆游壮志难酬欲哭无泪,酸楚、抑郁和愤懑,真是铭心刻骨难以排遣。但《临安春雨初霁》并未将这种情感直露出来,而是隐藏于“听春雨”“卖杏花”“闲作草”“戏分茶”的表面文章之下,显得深沉含蓄。
风格上,《书愤》悲壮苍凉,《临安春雨初霁》清丽婉转。
这种风格,集中表现于两诗颔联。在陆游的作品中,“铁马秋风”和“杏花春雨”是带有强烈个性、凸现风格特征的两种意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用经济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两个战争场面。这是南宋初对敌战争的两次胜利。寒夜雪飘,纷纷大雪给两军决战营造了悲壮的氛围,深秋风劲,飒飒秋风给跃马击敌染上了苍凉的色彩。给人以一种壮美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觉则是柔美。思前想后彻夜难眠,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诗人心头,直至次日凌晨听到深巷中传来断断续续的杏花叫卖声。作者“写哀”,而以“乐景”衬之,用清新隽永的语言,描绘出“杏花春雨江南”的地域风貌,构成了清幽空寂的意境,表现出清丽婉转的风格。
(4)结构上,《书愤》时空交错,《临安春雨初霁》定点描摹。
《书愤》像一幅幅零散的图画被作者以“愤”这根贯穿首尾的红线连缀,不相连属的多种意象的融合。结构上超越时空,便于总揽一生经历,也便于发抒一腔悲情。《临安春雨初霁》则更像一帧风景长卷,一幅幅翻过,每一幅都衔接自然耐人寻味。
《书愤》的结构方式,一、二两联以简洁概括的语言叙事,三、四两联以慷慨悲凉的笔触抒情。从歌舞升平的南宋都城,到铁蹄践踏的中原大地,从淮左东路的瓜洲渡口,到汉中南郑的大散关头,缩万里于尺幅之内,诗人“视通万里”。从诸葛武侯的挥师北伐,到南宋朝廷的屈辱求和,寓古今于片言之中,诗人“思接千载”。《临安春雨初霁》叙事,立足于临安“深巷”客舍的一所“小楼”之中,摹状的是辗转反侧忧思愁闷的“一夜”景象。动词的连续运用形成了清晰的叙事脉络,使全篇衔接自然婉转流利。《书愤》抒报国无门之“愤”,记事融情,情缘事生,事与情紧密相联;《临安春雨初霁》生客居京师之“叹”,以事为主以感为宾,事与情妙合无垠。
七、总结全文
1.陆游用他的诗文和行动来表达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210 年,怀着“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与苦闷,八十五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2.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野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钱钟书《宋诗选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