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期末综合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暗室中,如果将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分别射向两张绿布,被照射处所呈现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色和绿色 B.黑色和红色 C.黑色和绿色 D.黑色和黑色
2.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击不同的碗,音调不一样
B.不同力度敲击相同的碗,音调是一样的
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振动发声的
3.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 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pa、pb、pc、pdB.pd、pc、pb、paC.pc、pd、pa、pb D.pb、pa、pd、pc
4.如图所示是课本上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上,纸板由可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始终垂直于镜面。小金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O是AO的反射光线
B.经过该次实验,可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C.倾斜纸板使ON不垂直于镜面,无法证明光的反射定律
D.以ON为轴向后旋转纸板F,反射光线将消失
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6.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C. D.
7.将玻璃板A、B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且两玻璃板之间相互垂直,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桌面上,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玻璃板 B中出现了两个不完全重叠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在两块玻璃板中所成像的原理不相同B.玻璃板 A 中所成的像比玻璃板 B 中所成的像小
C.玻璃板 B比玻璃板 A 更适合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D.两块玻璃板被同时竖直提起,蜡烛的像位置都不变
8.如图是某位观鸟人士拍下白鹤及其在水中的一黑一白两个“影子”。关于这一黑一白两个“影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黑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白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 白影”与白鹤的大小相同
D.“黑影”形成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9.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
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像距v和物距u是一一对应的,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图线中,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该是 ( )
A.图线A B.图线B C.图线C D.图线D
11.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叙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12.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B.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C.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了出来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13.如图所示,小丽和小明相距2 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
C.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丽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14.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可能是反射光线 D.OC可能是折射光线
15.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光滑的地面
D.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16. 关于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折射现象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反射现象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17. 一柱形玻璃容器里盛有适量的水,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规则木板 AB 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射在水面上,若在A端下方垫一个小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适当的角度后,则( )
A.反射光线将沿逆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B.折射光线将沿顺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C.反射光线将沿顺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D.反射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会旋转
18.如图所示,把由同种玻璃制成的正方体玻璃砖A和半球形玻璃砖B放在报纸上,若正方体的边长和半球的半径相同,则从正上方沿图中虚线(中心线)方向往下看中心线对准的文字( )
A.A和B中看到的都比实际的高
B.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B中看到的比实际的低
C.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B中看到的与实际的一样高
D.A和B中看到的都与实际一样高
19.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20.小明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 v/cm 12 15 20 30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来越大
C.当物距u=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像
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9分)
21.听觉的形成过程。 (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放大并传导)→ (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 (产生听觉)。
22.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④水面的倒影。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属于虛像的是 ;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填序号)
23.如图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以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形成如图甲所示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
(1)烧杯内充以烟雾,是利用了烟尘微粒对光的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这种科学方法是 。
(2)在烧杯底和手电筒的聚光圈之间放一块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时,说明该透镜是 镜。
24.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照到字表面发生了 反射现象;而学习或工作用的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如图所示),其作用是利用光的 反射将光线尽量集中到需要照射的地方,因此灯罩内表面应尽量 (填“光滑”或“粗糙")。
25.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 (选填“吸收”、“反射”)了红光。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后放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6.如图所示是某兴趣小组的小制作活动:
(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 (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光屏。
(2)现在此观察仪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若固定易拉罐,移动圆筒向右,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 处(用图中字母表示)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 (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8.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这是因为光在白纸上发生了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此时反射光的位置 (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若将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则反射光线OF将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 。
29.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30.小科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根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然后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的边缘画圆(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A到玻璃板的距离LA,B到玻璃板的距离LB,多次改变A 的位置,得到三组数据如表一所示。
表一:蜡烛和像到平面镜距离
次数 1 2 3 平均
LA/cm 4.00 5.00 6.00 5.00
LB/cm 4.00 5.00 6.00 5.00
(1)如图甲,小科仅将图甲中玻璃板从M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 N的位置时,蜡烛A 的像 随之移动(填“会”或“不会”) 。
(2)拿走蜡烛B,将一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实”或“虚”)。
(3)小科将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LB和LA的平均值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请判断该数据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选填 “①”或“②”)。
(3)长时间用眼后,会使眼睛干涩,有的同学喜欢用眼药水缓解。下 列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是 。
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32.
(1)如图所示,O′是O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画出线段AB在该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如图所示,请将光线补充完整。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2分)
33.在学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小丽同学利用平面镜表演了一个“水火相融”的小魔术。小丽先用一块透明的薄玻璃板,将桌子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后,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两部分。小丽在甲区域内放置了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且里面浸没着一支蜡烛A,并在乙区域挡板后的指定位置放置蜡烛B.准备就绪后,小丽请小金坐在乙区域一侧的某点P(如图丙所示),并迅速将乙区域已准备好的蜡烛B点燃,在小丽一只手麻利地在小金眼前绕过的同时,另一只手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个缝隙MN。当小金沿着小丽的手指望向蜡烛A时,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了!①请根据光学知识判定:小丽是怎样选取和放置蜡烛的?
【选取蜡烛】蜡烛A、B需满足完全相同的条件。
【确定位置】在蜡烛A的位置确定后,小丽不借助刻度尺如何快速确定蜡烛B的位置?
。
②请你依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解释,小丽悄悄地将挡板拉开的目的? 。
反思:用薄的、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
拓展:为了让坐在小金左后方的小亮也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小丽把玻璃板沿图示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在水中的蜡烛的像 (填“会”或“不会”)移动。
34.如图所示,小屹在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个角度射到0点,经过平面镜反射,光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可见 .
(2)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小屹又做了三次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1:
表1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15°
2 45° 45°
3 60° 6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的方向射出,这表明:
(4)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如表2所示的不同数据。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表2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35.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 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 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 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 实验前, 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 该同学移动蜡烛, 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 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或 “投影仪”); 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 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 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 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 “戴上” (如图丙所示), 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 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 “远视”)眼镜。
(4)如图 1 所示为某同学的照片, 图 2 是将图甲中的水透镜紧贴照片, 然后逐渐远离照片, 透过透镜所能看到的照片的像, 则在远离的过程中看到的顺序是____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四、解答题
36.某同学在一次公开课后发现,学校微格教室里和观测室的中间有一块玻璃,玻璃旁贴有一张使用说明,如图甲所示,经老师介绍,单向透视膜层与普通镜子相似,对光线有较好的反射效果。于是这位同学按照要求调整微格教室的照明,发现在教室,玻璃像一块镜子,他能清哳看到自己的像,却无法看到观测室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他能清楚看到教室内的物体.请你结合所学光学知识,解释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
37.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像(填“实”或“虚”),若将杯子靠近白纸的过程中下方箭头的方向将 (填“一直向右”、“一直向左”、“先向右后向左”、“先向左后向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绿色的布反射绿色,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所以红色的光照射到绿色的布上时呈现的是黑色,绿色光照射绿布时,被反射,看到绿色,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D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有三要素,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即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除此之外,响度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A、碗中装有不同体积的水,敲击时碗和水振动发出声音,碗中装的水越少,振动的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反之,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敲击不同的的碗,音调不一样,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不同力度去敲碗,碗和水的振动幅度不同,但是频率仍然相同,因此音调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响度,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因此碗的材质不同,敲击时的音色自然就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碗和水振动发声的,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点上,同理,当水面处于b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点上,当光c、d两点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 Pc,Pd 上,如下图所示:
故选A。
4.【答案】C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a.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b.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BO是反射光线;
B.多次试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
C.ON不垂直于镜面时,反射光线往外面了,无法再观察;
D. 以ON为轴向后旋转纸板F,反射光线不消失,只是观察不到。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3)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4)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另外,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分析可知,此时u=v=2f=20cm ,解得f=10cm,说法不正确。
B、由分析已知f=10cm,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光屏上能成像,说法不正确。
C、由分析已知f=10cm,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等,符合题意。
D、由分析已知f=10cm,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始终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天空中的物体反射到井中的光线较少;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变小 , 可以有更多的光线射入青蛙眼中。
【解答】当井里灌满水后 , 天外物体反射的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 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青蛙的视野范围更大。
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现象,A不合题意;
B、图中光线是由青蛙的眼睛发出的 , 而不是天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不合题意;
C、图中光发生折射时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 , 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 C不合题意;
D、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A.蜡烛在两块玻璃板中所成像的原理相同,都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即玻璃板 A 中所成的像和玻璃板 B 中所成的像大小相等,故B错误;
C.玻璃板 B较厚,出现了两个像,不利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故C错误;
D.两块玻璃板被同时竖直提起,但是平面镜所在平面的位置不变,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 像的位置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分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A.黑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白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白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故C正确;
D.黑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答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发现方向靠近。
【解答】树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光线进入潜水员的眼睛,潜水员看到了树,潜水员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潜水员认为树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潜水员看到的树是折射光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比树的实际位置高。所以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树,实际上看到的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解析】【分析】(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变化范围是2f到无穷,像距的变化范围是f到2f;物距在2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验;物距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变化范围是f到2f,像距的变化范围是2f到无穷。(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焦距符合公式: + = 。
【解答】A、因为A图线中,物距和像距始终相等,不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故本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A错误;
B、B图线中,随着物距的不断增大,像距在不断减小,不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故本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B错误;
C、图线C,当物距为15cm时,像距为15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2f,v=2f,此时f=7.5cm,当物距为35cm时,像距为5cm,代入 + = ,故本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C错误;
D、图线D,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为10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2f,v=2f,此时f=5cm,当物距为30cm时,像距为6cm,代入 + = ,故本选项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小孔成像的现象。
【解答】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影子的成因,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而非小孔成像。故B错误。
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正是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会有 “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的现象,且 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故ACD正确。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解析】【分析】闪光灯的光比投影仪的光强,白光盖过了投影仪的光。银幕反射彩色的光本来就是漫反射。光很弱,如果用闪光灯,银幕反射白光强度大,反而使得漫反射出的图像的颜色与屏幕相比更暗。
【解答】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凸透镜成像时,如果成u<f,那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虚像,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小丽和小明的距离和为2m,小丽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5cm,那么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肯定大于185cm,即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而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分析】分别假设AO或者BO或者CO是入射光线,根据折射规律或者反射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1)假设AO是入射光线,若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不可能;若OC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不可能;
(2)假设BO是入射光线,若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不可能;若OC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不可能;
(3)假设CO是入射光线,若OB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能;若OA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能;可见,CO一定是入射光线,OA、OB可能是反射光线也可能是折射光线。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解析】【分析】(1)(2)(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3)光线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A正确,而B错误;
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粗糙的地面,让其发生漫反射,故C错误;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f故选A。
1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A.盛有水的碗,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故A正确;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D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当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在A端下方垫一个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所以入射光线与水面垂直,故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解析】【分析】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要对折射的定义理解清楚,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某同学从正上方(对B来说是最高点)竖直向下.放在B中心处的字反射的光线经半球体向外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变,故人看到的位置是字的真实位置,对于立方体而言,是B斜向于A,故会发生折射.则通过立方体观察像比物高,即看到A中的字比B中的字高,通过球体观察物像重合,即看到B中的字和没有放玻璃半球时一样高。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解析】【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由图可知,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为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光屏不能承接虚像,因此凸透镜和平面镜所成的虚像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在图中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不产生影响,所以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数据物距20cm时,像距也为20cm,可知透镜的焦距为10cm.
【解答】A、根据分析可知,透镜焦距为10cm,错误
B、凸透镜成像,像大小与像距成正比关系,根据题表,像距从1-5次实验中不断变大,故像不断变大,正确
C、物距为45cm时,即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错误
D、 近视镜片为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将会聚光线发散一些,会聚点会远离透镜一些,即光屏要向右移动一些才能成清晰的像,错误
故答B
21.【答案】耳廓;耳蜗;大脑
【解析】【分析】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放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22.【答案】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解析】【分析】(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折射,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①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虚像;
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虚像;
④水面的倒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虚像。
(1)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属于虛像的是 ②③④ ;
(2)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②③④ ,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① 。
23.【答案】(1)漫反射;转换法
(2)凸透
【解析】【分析】(1)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就是漫反射,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1)烧杯内充以烟雾,是利用了烟尘微粒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这种科学方法是转换法。
(2)在烧杯底和手电筒的聚光圈之间放一块透镜,根据图乙可知,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说明该透镜是凸透镜。
24.【答案】漫;镜面;光滑
【解析】【分析】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同一个物体,此物体的表面一定是粗糙的,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灯罩相当于一个凹镜,把灯泡放在凹镜的焦点位置,灯光经灯罩反射平行射出,灯罩表面越光滑,照射越集中。
【解答】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字的表面是粗糙的,光照到字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台灯上有一个灯罩,灯罩内部,比较光滑,其中作用是利用光的镜面反射将光线尽量集中到需要照射的地方。
故答案为:漫;镜面;光滑。
25.【答案】虚;反射;近视
【解析】【分析】(1)当u(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根据描述确定光线会聚还是发散,进而确定眼镜的种类。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邮票上的文字是正立的,因此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虚像。
(2)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反射了红光。
(3)向后移动光屏后像变清晰,即放入眼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眼镜为凹透镜,也就是近视眼镜。
26.【答案】(1)A
(2)变大;不变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
【解答】(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移动圆筒向右,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增大,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像大小不变。
27.【答案】E;变高
【解析】【分析】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用激光笔照亮物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他用 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光线会原路返回,即可把铜钱照亮。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 加满水后,由于入射点升高,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如图所示:
28.【答案】(1)光路;漫反射
(2)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不发生
(3)靠近
(4)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分析】(1)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4)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据此解答。
【解答】(1)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即白色硬纸板能够显示光路,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白纸表面凹凸不平,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
(3)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将靠近法线。
(4)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光路;漫反射;(2)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不发生;(3)靠近;(4)光路是可逆的。
29.【答案】(1)虚
(2)6
(3)下降;0.5
【解析】【分析】物体在水面上成像为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以及光的反射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3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3 m+3 m=6 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 m,移动到E点,如图所示,BE=OF=1 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GC=OF/2=0.5 m,说明水位下降了0.5 m.
30.【答案】(1)不会
(2)虚
(3)不正确,因为每次测量蜡烛的位置都不相同,取平均值处理没有意义。(或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不用求平均值就可以比较蜡烛和像距离玻璃板的距离)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现;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A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蜡烛A的像不会随之移动;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现;
(3)因为每次测量蜡烛的位置都不相同,取平均值处理没有意义(或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不用求平均值就可以比较蜡烛和像距离玻璃板的距离),故这种处理方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1)不会;(2)虚;(3)不正确,因为每次测量蜡烛的位置都不相同,取平均值处理没有意义。(或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不用求平均值就可以比较蜡烛和像距离玻璃板的距离)。
31.【答案】(1)凸透;倒立缩小
(2)②
(3)A;C
【解析】【分析】考查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科学用眼等基础知识,比较简单,需要明确:眼球中物象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可以戴凹透镜来纠正。
【解答】(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纠正。故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②。
(3)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支持眼药水使用。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
故选AC。
32.【答案】(1)
(2)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解答】(1)①连接OO',作出它的垂直平分线,这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②通过A点做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另一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对应的像点A';同理,找到B点对应的像点B',最后将A'B'连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2)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通过入射点作垂直分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
③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33.【答案】点燃蜡烛B,改变蜡烛B位置,使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让蜡烛B发出的光通过缝隙MN射到玻璃上,反射光线进入小成的眼睛,使小成看到与蜡烛A重合的B的像;薄:减小玻璃板厚度对成像的影响(避免重影等);透明:方便确定像的位置;不会
【解析】【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像的位置是通过另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移动后与其完全重合而确定的;
(2)如果要想看到物体,那么物体发出的光线就要直射或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因此像的位置由物体的位置决定。
【解答】
【确定位置】在蜡烛A的位置确定后,小丽 点燃蜡烛B,改变蜡烛B位置,使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 ,这样找到蜡烛B的位置;
②小亮要看到蜡烛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B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发生后要摄入小亮的眼睛,因此小丽要将挡板拉开;
反思:玻璃由两个面,光线会在这两个面上发生两次反射形成两个虚像,如果太厚就会造成重影,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因此玻璃要薄。只有玻璃是透明的,才能看到后面寻找像位置的那只蜡烛,因此实验必须使用薄的、透明的玻璃板;
拓展: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因此像的位置由物体的位置决定。为了让坐在小金左后方的小亮也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小丽把玻璃板沿图示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在水中的蜡烛的像不会移动。
故答案为:(1)点燃蜡烛B,改变蜡烛B位置,使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2)让蜡烛B发出的光通过缝隙MN射到玻璃上,反射光线进入小成的眼睛,使小成看到与蜡烛A重合的B的像;
(3)薄:减小玻璃板厚度对成像的影响(避免重影等);透明: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4)不会
34.【答案】(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看成反射角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解答】(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个角度射到0点,经过平面镜反射,光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可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看成反射角。
故答案为:(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看成反射角
35.【答案】(1)8.0
(2)照相机;能
(3)远视
(4)B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就是从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
(2)①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和应用。
②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
(3)首先根据水量的变化确定会聚能力的变化,据此确定放入眼镜对光线的作用即可;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光屏上的光斑就是焦点,则焦距为:f=20cm-10cm=10cm;
(2)①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②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后,在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与原来相反。
(3)从水透镜中抽出水后,它的凸度减小,则光线比原来发散了,放入眼镜后火焰变得清晰,说明放入的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为远视眼镜。
(4)当照片逐渐远离的过程中,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随着物距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顺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B。
36.【答案】根据题意知,单向透视膜层与普通镜子相似,对光线有较好的反射效果; 在教室内, 光线较强,人反射的光线照到单向透视膜层,被单向透视膜层反射,形成自己清晰的像。由于观测室较暗,物体反射的光较少,透过单向透视膜层的光线较少,所以在教室无法看到观测室的物体; 由于教室内光线较强,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单向透视膜层可以进人观测室,所以在观测室,能清楚看到教室内的物体
【解析】【分析】根据单向透视膜层与普通镜子相似对光线有较好的反射效果分析出人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的原因,光线越强物体反射的光越多。教室和观测室内物体身上的光射到单向透视玻璃上,都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观测室亮,则教室这边反射光线强于观测室发出的折射光线,所以同学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观测室内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中反射光线比折射光线弱所以同学在观测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内的物体。
37.【答案】实像;先向右后向左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玻璃杯的下半部与水组成的整体,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因为箭头在这个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因此下方箭头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2)若将杯子靠近白纸的过程中,下方箭头到水透镜的距离,从二倍焦距外到二倍焦距内,再到一倍焦距内,因此依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箭头先向右后向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