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1 23: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卖炭翁
写作背景,简介“宫市”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
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
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
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
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
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
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
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
“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
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
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
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
读准字音
两鬓bìn苍苍cāng 辗niǎn冰辙zhé
泥中歇xiē 翩翩piān两骑jì
口称敕chì 回车叱chì牛
宫使驱将jiāng 一丈绫líng
系jì向牛头
通假字:
辗niǎn冰辙(“辗”同“碾”,碾压。)
系jì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朗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薪:木柴
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
可怜:使人怜悯
晓:天亮。辗冰辙:轧yà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辗”同“碾”,碾压。
困:困倦,疲乏。 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卖炭翁 [唐]白居易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第一节:
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把:拿。 文书:公文。 敕:皇帝的命令。 回:调转。叱:吆喝。
翩翩:轻快的样子。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系:jì,挂。 直:同“值”,价钱。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第二节:
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诗歌品析: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宫使掠夺的悲惨故事。
卖炭翁:
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而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诗歌品析: 品读诗文
5.诗中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举出诗句说明并指出其作用。
卖炭老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宫使: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年事已高,艰苦劳作
(生活困苦、境遇悲惨)
矛盾心理
(运炭艰难、精疲力竭)
(仗势凌人、专横跋扈、
蛮不讲理、霸道凶残 )
( 趾高气扬、横冲直撞 )
5.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①. 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
②. 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
③. 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
现得淋漓尽致;
④. 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
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
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统治阶级和宫使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杜甫这两首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 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土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二《卖炭翁》 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 《卖炭翁》的现实批判意义,以及诗人表达情感态度的方式。
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于以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之轻的强烈对比。 作者的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
三、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玻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老人及官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石壕吏》在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 “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 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更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 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
“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写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
1. 作为古体诗形式上的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
2. 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
3. 如果再细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歌行体,《卖炭翁》属于乐府体。
4. 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5. 两首诗写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卖炭翁》
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2、背诵并默写《卖炭翁》
3、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卖炭以后》为题,进行片段作文训练,不少于300字。
改写《卖炭翁》
4、改写《卖炭翁》
我是一个以卖炭为生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伐薪烧炭。因为劳作实在太辛苦了,以致我的两鬓已过早地斑白,皱纹一天深似一天,双手也变得黑黑的、糙糙的,看起来特别地衰老。卖炭得来的钱,勉强够维持目前的生活。虽然,此时我身上的衣衫十分单薄,可我还是盼着天气快些冷起来,甚至越冷越好,因为如果天气暖和的话,我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炭就卖不出去了。也许是老天可怜我吧,就在今天,天上忽然飘起了雪花,而且一夜之间,就有一尺厚了。太好了,我终于有赚钱的希望了!第二天,我早早起来,连饭都没顾得上吃,装了满满的一车炭,然后赶紧驾着炭车来到集市上。很快就到了正午,我已经饥肠辘辘,牛也困乏了。阳光照耀着,积雪渐渐地化了,车子便陷在了泥中。我就这样耐心地等着,希望有人来买我的炭。在我的期盼中来了一个买家,可问问价就走开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我心里高兴极了,以为这次炭一定可以卖出去了,没成想那人却是问路的,真是令人失望啊!
正当我叹气的时候,从远处来了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走近了,我看见一个人穿着黄衣,一个人穿着白衣。当他们走到我的炭车旁时,便停了下来,说要买我的炭,还自称是皇宫里的人,并读了手中拿着的敕文。这下可把我高兴坏了,既然是皇宫里的人买我的炭,那炭的价格一定会很高的,我也就能赚到好多钱了。刚想到这,那两个人又重新上马,并命令我把牛车赶向北,即奔向皇宫。我当然是毫不怠慢,赶着牛车很快就来到了宫里。我那车炭有一千多斤,卸下了炭,两个宫使让我在原地等着,说是给我拿钱。我在心里反复盘算着这些钱的用途时,宫使回来了,可我却没见到钱,他们只给我拿来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我一见,便马上和他们争辩起来,这一车炭怎么就值这么点东西呢?几个士兵上前拉住我,大声呵斥:“快走吧,老头!这些东西你嫌少,那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赶紧拉着你的牛车走人吧!”话说到这个地步了,我也不得不带着东西离开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我们一家人靠什么活呀!我一个小小老百姓,该找谁去评理呀?
卖炭翁:
年事已高,艰苦劳作、生活困苦、境遇悲惨
宫使:
(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仗势凌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霸道凶残
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安吏
【作者】杜甫【朝代】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我便问那些新安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我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爱护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如父如兄。”
新安吏 【作者】杜甫【朝代】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我便问那些新安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更:岂。
次:依次。 伶俜:形容孤独。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我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爱护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如父如兄。”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10.有矛盾。①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
②诗歌在揭露朝廷兵役带来的痛苦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
③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意思相近即可 )
9.简要描述,前十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0.此诗中,作者的情感前后是否有矛盾之处 请说明理由。
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三、迁移训练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图画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①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对山中“溪流急”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议论。②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星月灿烂图、清晨急流图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二) 绝句漫兴(其二) [唐]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安史之乱后,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
人对春风的不满(或:怨春/恼春)之情。
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啊并非没有主,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是个家。
春风像是有意欺负我,昨夜翻过墙来吹折几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