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教学目标
01
了解苏轼和豪放词派。
03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02
熟读课文,品味语言,读准字音。
04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
知人论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上擅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后人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决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在苏轼之前,“诗庄词媚曲谐”,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使词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丰富了词的意境。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 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决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豪放派
题解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怀古(咏史):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多采用用典故、对比等写作手法,并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决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二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 (lèi)∕江月。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决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像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决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三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下阙主要内容
上阙写游赤壁所见之景,
下阙缅怀古人,抒发人生感慨。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12
赏析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决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1、苏轼立于赤壁,首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大江
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
(具象、有形)
(抽象、无形)
千古风流人物
联想
意境开阔,气象恢弘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哪些字最富有表现力?
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图景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险怪
高峭
汹涌
猛烈
奔腾
纯白
形(视)
声(听)
形(视)
色
夸张
拟人
比喻
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3、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深沉的感慨?本句有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由描景过渡到写人。
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17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赏析下阙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青得意
人才出众
风流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1.小组讨论,分析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周瑜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2.描写周瑜的形象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美人配英雄。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意气风发、年轻有为。
二是隐写了这场战争的影响之大,如果战败,东吴就要陷入绝境。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3、词中,苏轼此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苏轼二十岁入京参加科举,从此名满天下。继而陷入变革派与守旧派的政党之争,身陷囹圄,即“乌台诗案”(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出狱被释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此职为虚职。为派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生活:
外表:
职位:
际遇:
怀古伤己
仰慕
英
雄
对比
年少有为、风流潇洒
时运不济、壮志难酬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4、苏轼回想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与周瑜相比,苏轼又如何?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苏轼虽遭贬斥,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情感并不消极。与周瑜的政治功业对比,自己是失败的,但上片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这样的英雄终也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从人类历史来看,二者终是“人生如梦”。
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一樽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脱离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浩逸之风。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借景抒情,引出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追忆。词的下阕通过以古写今,塑造周瑜这一英雄形象,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慨,最后寄情自然,洒脱旷达。
主旨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里?
景物描写的豪放: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聘、游刃有余的描写,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周瑜形象的豪放: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智慧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生动形象。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情感的豪放:生不逢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四
课后作业
在学习完这一首诗词之后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苏轼词风的豪放与豁达,在此之外相信大家肯定对本首诗词还有很多的情感要抒发,请课下尝试对这首诗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表达一下你内心的真切感受。
课后作业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深入研读
解读诗歌
布置作业
评价反馈
附板书
观眼前之景(写景)
思历史人事(怀古)
抒一己之思(借古伤今)
(过渡)
思瑜叹己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