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苏轼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
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
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
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背诵《赤壁赋》;
梳理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鉴赏写景抒情说理融合的特点;
把握苏轼情感变化过程,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苏轼赤壁赋
永不服输的苏轼
是谁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是谁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思念;是谁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是谁在赤壁诵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
知人论世
走进文本
苏 轼
(1037-1101)
提到苏轼,你会想到哪些“标签”?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苏轼是个罕有的全才,诗词文书画皆工,又通音律,善水利,好美食,有着有趣的灵魂。
苏轼性情耿直,官场不知逢迎,只忠诚于事实,不站队党派,因此左右皆不逢源。
苏轼被仁宗赞为“宰相之才”,少年成名却一生鸿图未展。在变法党争的夹缝中,他宦海浮沉,一贬再贬,一世飘沦江湖。
走近诗人
黄庭坚
苏轼
苏轼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
苏辙
苏洵
苏轼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
韩愈
柳宗元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
宋四家
善画竹石。
主张“神似”。同王维,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的绘画
竹石图卷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绘画
木石图卷
古木竹石图手卷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寺画像》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哲思的一生——作者的复杂思想


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咏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趣解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的变法革新派有分歧,对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即“乌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苏 东 坡 突 围》 余秋雨
探讨:引来墨客小人的诽谤围攻,一再遭贬仕途坎坷的原因?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

一、“赋”的特点: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形式上:铺采摛文——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内容上:体物写志——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二、“赋”的发展:
骚赋
楚辞体,屈原《离骚》
汉赋
长、铺排、主客问答形式、韵散夹杂,司马相如《上林赋》
骈赋
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辞藻绮丽,江淹《别赋》
唐宋科举考试所用,题目、字数、韵律、平仄都有严格限制。
律赋
唐宋科举考试所用,题目、字数、韵律、平仄都有严格限制。
文赋
“古文运动”产物
文赋三大特点:
1.整散结合的语言
2.主客问答的形式
3.情感浓挚的意境
初读文本
字词通关
字词通关
1、壬戌( )
2、属客( )
3、窈窕( )
4、万顷( )
5、冯虚( )
6、扣舷( )
7、桂棹( )
8、溯流光( )
9、倚歌而和之( )
10、袅袅( )
11、幽壑( )
12、嫠妇( )
13、愀然( )
14、相缪( )
15、荆州( )
16、舳舻( )
17、旌旗( )
18、酾酒( )
19、横槊( )
20、麋鹿( )
21、扁舟( )
yǎo tiǎo
rén xū
qǐng
píng
zhǔ
zhào
niǎo

xián

Yǐ,


qiǎo

liáo
jīng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piān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快;“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
—— 愀然
—— 喜而笑
情感脉络: ?
初读体会 关注情感变化
第一段
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状语后置句
第一段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既望:农历十六日。既,过了。
兴:起。
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游 (状语后置)。
属(zhǔ):通“嘱”,劝酒。
明月之诗: 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别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同“窈窕”)兮”的句子,所以称“窈窕之章”。
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互文
1、天干和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干支相配,可以纪年,可以纪月,可以纪日,也可以纪时。
2、常见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例: 壬戌之秋
年号纪年法。 例: 元和十年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例:赵惠文王十六年
古代纪年法
公元年数先减三,除十余数是天干。
除以十二再计算,余数便把地支看。
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少焉:一会儿。斗牛:斗宿和牛宿。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横:弥漫,笼罩。纵:放任。一苇:比喻小船。《诗经》有“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如:往。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遗世独立: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现指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羽化:指飞升成仙。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二十八星宿的名称,也被称为四象,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星宿
【 参 商 】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南朝梁吴均《闺怨》诗:“相去三千里,参商书信难。”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月出前
第2-3句。第2句写景,第3句叙事
月出后
第4-7句。第4、5句写景,第6句叙事
感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乐在何处
一乐 良辰:七月既望
二乐 美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生四乐
三乐 雅人雅行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四乐 美好仙感(豪情)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诵”“歌”
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
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宁静空明、欢快自由、朦胧缥缈、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情怀。
第二段 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
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的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谓语前置句)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参考译文: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美人”意象解读
“香草美人”意象在《诗经》已有体现,但《诗经》中的“香草美人”往往只用本义,很少有托喻、象征。屈原则赋予了“香草美人”象征意义,仅《离骚》一篇中,“美人”就出现四次。就“美人”一词而言,历代学者虽对其含义给出了不同解释,但如今早已达成共识,即“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之后,“美人”意象被后是文学作品广泛继承并开拓创新,其“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意义也在继承和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
——《谈古诗词中的“美人”意象》
赏析“主人”所唱之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高洁的品质
课本:所思慕的人(贤君明主)
香草
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而:表修饰。和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如怨如慕:像哀怨,又像思慕。慕,思念,向往。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幽壑:深谷。嫠妇:寡妇。
参考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划分本段层次,体会所呈现的情感。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第一层:第1-3句。主人歌声。
第二层:第4-6句。客人洞箫声。
比喻
正面描写
夸张
侧面描写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作用是什么?
1.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及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正面、侧面描写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作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后内心的隐忧愁闷,由此作者触景伤怀,由乐转悲。
第三段 客人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何为:宾语前置
南、西、东: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
繆,通“缭”,盘绕,围绕。 郁:茂盛的样子。
于:被。
第三段
参考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②正:v使……正;整理;端正。
危:形容词,端正的,正直的。
正襟危坐:成语,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④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方:当。
破荆州,下江陵: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刘琮投降;之后在当阳击败刘备,进兵江陵。
下,攻下。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酒:斟酒。槊:长矛。
固:本来,当然。
安:不定疑问代词,哪里。而:表转折,然而。
参考译文: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渔樵:名词作动词,捕渔砍柴。
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寄:寓托。
蜉蝣:古人传说为一种朝生暮死的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生命短暂。
一粟:一粒米。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须臾:片刻,短时间。
挟:偕同,带。骤:一下子,很轻易地。遗响:余音,指箫声。
悲风:秋风。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顷之、有顷、顷刻、少顷、少间、俄而、须臾、俄、未几、间。
定语后置句
阅读第三段回答:客为何而悲?
(1)幽咽箫声
(2)英雄作古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3)自身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人生短暂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理想难得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对比
对比、比喻
对比
对比
讨论:客人为何而“悲”?
第三段
(3)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
客答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孟德遗诗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安在哉
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悲之缘由
写景
议论
抒情
“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引发了世间万事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是抒情。
第四段 作者劝慰客人抛开个人愁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者:流去的水。逝,往。
盈虚:月圆、月缺。
卒:最终。
消长:消减和增长。
将:表示假设。
曾:尚且。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
曾,连……都。
参考译文: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①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斯:这,指水。
往:本身指去,到的意思,这里指离开,消逝。未尝往:从来没有消逝。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苟:如果
虽:即使
无禁:没有禁止
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无尽藏:出自佛家语“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适:享有。
参考译文: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
1.“变与不变”:水月
2.“取与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顺境逆境
随遇而为


讨论:主人从哪些角度说理,让客人释怀而“喜”?
作者的观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天安命,随意而安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悲英雄作古
悲自身卑微
悲人生短暂
悲登仙难成
客悲
主劝
个体消亡,人类永恒
美景无限,尽可享用
物各有主,顺其自然
主客问答 论人世悲欢
即使你在悲伤中死去,人类的长河也不会因一个小水滴的蒸发而断流。生命的长短、功业的成败,往往不是我们所能左右,岂可强求?只有看开、放下,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俗世的怨恼。大自然的无边风月,纯美恬淡,那里有净化心灵的强大力量……
第五段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第五段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更:再。
肴核:菜肴和果品。
狼籍:同“狼藉,凌乱”。
相与:互相、一起。
枕藉:枕着垫着。
乎:相当于“于”,在。既白:天明。白,明亮。
参考译文: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第五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段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把握情感变化
第1段 月下泛舟
第2段 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笛声的悲凉。
第3段 客人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4段 作者劝慰客人抛开个人愁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5段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感情线索:
时间线索:
叙事线索:
乐——悲——喜
月初出——东方既白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总结:本文线索
1.在文章的开篇和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这两种喜悦相同吗?
并不相同。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这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苏轼赤壁赋



山水之乐
旷达之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情 景 理交融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主要借助哪些景象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人生须臾,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物我无尽——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虚实结合)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客问答是苏轼两种心境的反映,客是消极忧郁的苏轼,苏子是乐观旷达的苏轼,主客问答是苏轼内心的挣扎和拷问,亦是自我开解的过程,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苏轼在《赤壁赋》中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文中情感由乐转悲,再由悲转喜的变化过程及原因,体悟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同时,从他内心由悲到喜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有乐观精神的人。他是在与自我的辩论中战胜了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突围,具有了诗意的超脱。最后,分享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两句诗:“与他人争辩是修辞,与自己争辩是诗歌。”
总结
泛江观月得理趣,情随景变思浩渺
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欲望不断膨胀,精神却不够富足!
1945年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
在监狱中,他写道:感谢你监狱,感谢你在我生命中,因为你在那里,我躺在腐烂的监狱稻草上,才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不是我们要相信的繁荣,而是人类灵魂的成熟。
东坡在黄州赤壁,终于与自己和解,他开始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珍惜拥有,用内心的甜来稀释生活的苦。东坡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承受住了世间几乎最大的苦,却将清甜留在人间。
稀释苦难,人间有味是清欢……
结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六、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①形容局势危急②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6.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7.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
8.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
9.舳舻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勤奋的苏轼。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深情的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是失意的苏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恬退的苏轼。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深刻的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说豪迈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旷达的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乐观的苏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是豪爽的苏轼。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这是率真的苏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是坚韧的苏轼。
旷世奇才,千古第一文人苏轼,是我们一辈子读不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