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日出美景图
登泰山记
姚鼐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游踪。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其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有“五岳独尊” 、“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 的美誉。
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自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 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至清代,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简介
姚鼐其人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姚鼐其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内容上多宣传儒家思想,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方苞的理论,因三人都是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登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姚鼐
山记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
明确文体

细读课文,读明文义
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译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处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
山南水北为阳,泰山南面
山北水南为阴,泰山北面
名词作状语,向西
介词,在,处在
第一段
名词作状语,向东
文化常识:关于“阴”和“阳”
口诀: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
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淮阴(淮河之南) 汉阴(汉江之南)
衡阳(南岳衡山之南) 湘阴(湘江之南)
泰山在祖国的位置
汶水
济水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北面
南面
济水
汶水

西
古长城
日观峰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一:概括介绍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线

译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到达
山脚
石阶
同“又”
界限,城墙
趁,冒着
介词,在
第二段

译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就
顶峰
第二段
开始
沿着,顺着

译文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名作动,照
背,覆盖
停留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等到
几乎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第二段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
(2)简述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行程。
(3)作者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色。
思考问题
北面
南面
古长城
日观峰
中谷
中岭
西谷
南麓
游记路线
京师
齐河
长清
泰安










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
讨论: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晚日照城郭。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半山居雾图
④“若带”运用比喻,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运用的手法:动静结合、拟人、比喻
①“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②“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③“居雾”以动写静,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壮观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雄浑
半山居雾若带然( )
飘逸——高峻
先写:
京师
泰安
再写:
山麓
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
(远)
石级:
七千有余
(高)
路线:
中谷—西谷—山巅
(险)
山顶
景色:
苍山负雪
晚日照城郭
半山居雾若带
(壮阔)
(雄浑)
(高峻)
上 下
远 近
登山经过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译文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古:逐渐。今:稍微,略微)
(骰子tóu)
第三段
译文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弯腰曲背鞠躬的样子。
有的人
同“彩”,色彩
脊背弯曲鞠躬的样子

名作状语,像一条线
尽,尽头
有的
第三段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文化常识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干支纪年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或纪日。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年号纪年法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而最后一个年号被认为是清末的“宣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便开始使用西方的公元纪年。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泰山日出胜景?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主要写山顶观日出,描绘日出美景
日出前,日将出,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冬雪的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泰山日出胜景?
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参天的山小若樗蒱写出日观峰之高
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出前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
作者敏锐觉察色彩瞬息万变给人震撼之感
日出时(日已出)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把东海作为日出的背景,让日出更加雄浑壮观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日出后
红白相间,明暗交错,空间广阔而立体
日出前
日将出时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而皆若偻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日出时
译文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偏僻
对着
模糊或缺失
第四段
这一天
助词,表时间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作用: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岱祠
译文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
同“圆”,圆形的
深青色,深绿色
Xià,石缝
第五段
第六段交待游记作者——游记常用格式
思考: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自然景观
作用: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峻峭苍劲特点和泰山之冬的肃冷、静美。紧扣时令特点,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深入探究
写作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结构梳理





总写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记自然景观

交代游记作者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了作者与朋友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的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概括本文主旨
答题模式:
本文叙述了 ( ),描写了( ),表达了( ),抒发了( )。
山水游记并不少见,同学们应该也有游山玩水的经历。结合日常经历思考本文,有没有哪些让你觉得很与众不同(奇怪)的地方?
季节的选择上:为何是冬天?
天气的选择上:为何是大风雪后?
日期选择上:为何选择在大年三十与好友一起登山?(除夕夜不应该和家人一起度过吗?)
……
——为何给人以迫不及待之感?
【常见背景介绍】
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高龄需要奉养为由致仕,应泰山知府朱孝纯的邀请,奔赴泰安,登上泰山,欣赏到泰山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写下此名篇。
(姚鼐后来多次自述辞职原因:“被疾还江南”“余病归”“鼐以疾还”等。)
——你认为可信否?为什么?
【相关资料】
1. 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纪昀字)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救其敝也。(姚鼐《与胡雒君书》)
2. “今检清代禁书,不但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乃至宋以来,皆有指摘,史乘而外,并及诗文。……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盖一面毁前人信史,一面由已伪撰以补充之,直是于古所无之文字劫也。 (孟森的《心史丛刊》 )
学术观点寡合
文化思想禁锢
政治官场腐败
【相关资料】
3. 姚鼐主张“得国容有之,天下必以仁。”反对“秦法本商鞅,日以虏使民。竟能威四海,《诗》《书》厝为薪。 (姚鼐《漫咏》)
4.曩者,鼐在京师,歙(shè )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5. 在他看来,做官应“不为慕利”“不为贪荣”,而是要“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就宁可“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周中明《姚鼐对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
个人学术追求
个人道德追求
个人主张以“仁”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姚鼐中试,殿试名列二甲,开始了八年仕途。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姚鼐升任刑部郎中。在刑部的两年时间内,刑法严苛的社会现实,与姚鼐实施仁政的政治理想发生直接的尖锐冲突,姚鼐心生隐退之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四库全书》修成后,时年四十四岁的姚鼐辞官,不入仕途。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姚鼐挚友、时任两淮盐运使朱孝纯在扬州梅花岭侧重修梅花书院,并亲笔题字镌刻在匾额之上,邀姚鼐前往担任掌院。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姚鼐主讲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姚鼐受徽州知府邀请而前往紫阳书院主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姚鼐主持钟山书院
辞官南归后,姚鼐致力于教育,广纳门徒, 在他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清代尔后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辞官致仕的重要原因
个人
环境
取舍矛盾
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
坚持个性独立、绝不攀附权贵
非辞官,实乃弃官
那么,读过本文,你能否从文中看出姚鼐这种坚守个性的性格?
而泰山壮美之景,有没有让姚鼐从心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他不怕路途艰辛;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但他“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他不怕走“异路”;
正因为如此,他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夕阳壮丽,看到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朝日磅礴。
坚持自我,另辟蹊径,可能艰辛坎坷,却能看到更绚烂辉煌的风景。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作者在辞官之后,没有赶路回家而是来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登泰山。辞旧迎新的意味明显。这时的辞旧迎新,不仅是时间上辞旧迎新,也是作者人生的辞旧迎新。从这年之后,作者逐步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到了学派兴盛,桃李满天下。
览景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苏子突围
“变与不变”“不取”“共适”
苏子突围的思想根基是道家思想是放手。
看淡得失,笑看成败,且珍惜眼前美好
姚鼐释然
“独善其身”
姚鼐释然的思想根基还是儒家思想之进取,但是侧重于修身。其后半生讲学授课,培育无数优秀学子,与孔子何其相似!
对比《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同样写自然山水对人心境、人生的启迪和救赎,但究其根本,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能简单说说嘛?
坚持自我,做好当下
合作探究
学习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一、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
二、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四、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五、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随堂小练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在《登泰山记》中, 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衬托。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名句默写: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6)《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____”。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