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印“在席赋诗,印必先成”;印子义“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B.中原文化渐趋衰落
C.民族交融深入发展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3.下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
B.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
D.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
4.如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表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1年
总收入 152 216.2 547.3 990 2 366
纯收入 133.6 191.3 397.6 686.3 1 856.7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5.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6.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7.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4 1 578 2 253 4 761 5 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4 283 6 280 15 781 17 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9.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 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10.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使北宋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11.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题
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1979~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单位:%)统计
年份 国有经济(1993年之前为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其他经济
1979 78.47 21.53
1981 74.76 24.62 0.04 0.58
1983 73.36 25.74 0.12 0.78
1985 64.86 32.08 1.85 1.21
1987 59.73 34.62 3.64 2.02
1989 56.06 35.69 4.80 3.44
1991 56.16 33.00 4.83 6.01
1993 46.95 34.02 7.98 11.05
1995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印“在席赋诗,印必先成”;印子义“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B.中原文化渐趋衰落
C.民族交融深入发展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鲜卑贵族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深入发展,故选C项;科举制形成于隋朝,排除A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中原文化的兴盛,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
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故选D项;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础,而且民众是否支持变法和实施者急切发布命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并不能导致维新变法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政令这一现象,排除C项。
3.下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
B.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
D.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
解析:“撤社建乡”却不准宣传、广播和登报,说明“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故选D项;这是农村基层政权改革,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此时拨乱反正工作还未完成,排除B项;当时思想还没有解放,不是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排除C项。
4.如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表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1年
总收入 152 216.2 547.3 990 2 366
纯收入 133.6 191.3 397.6 686.3 1 856.7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解析:1978~2001年,农业家庭收入不断提高,这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选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而材料强调1978~2001年,农村家庭收入逐渐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表格谈及的是农村经济问题,与基层民主问题无关,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项。
5.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解析:“体制的力量”“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是在说孝文帝改革使得北朝强盛,并对隋唐大帝国的构建都具有重大意义,故选D项;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是“体制的力量”导致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之处,而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其对于当时和后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是强调其政策是否稳定,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不仅仅是改革对北魏当时的影响,也提到了对后来隋唐大帝国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语是“北朝”,重点也是说北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说隋唐统治,排除C项。
6.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解析:据所学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史实可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这些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四川保路运动直接促使武昌起义的爆发,排除A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提升清政府的治国能力,排除B项;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不可能阻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
7.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4 1 578 2 253 4 761 5 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4 283 6 280 15 781 17 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析】由时间“1978—2009年”及表格数据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应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
8.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为了解决兵士粮食不足问题,地方官员李参在青黄不接之际发放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粮食后偿还本息,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可知,青苗法源自青苗钱,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李参推行青苗钱是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排除D项。
9.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 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自救,但是出现“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这说明清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故选C项。
10.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使北宋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解析】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不能说明其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D项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
11.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共沙市市委放宽政策并以实际行动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表明中国不再坚持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并且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第(2)问,根据材料二“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可知,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礼仪;根据材料二“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可知,孝文帝改革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根据材料二“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可知,孝文帝改革继承并推广儒学。第(3)问,根据材料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王安石变法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比较彻底,但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不彻底,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的秦孝公和北魏的孝文帝坚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中的宋神宗对变法摇摆不定。
答案:(1)措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2)内容:学习汉族的礼仪;仿照汉人建立官制;继承并推广儒学。
(3)原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中的秦孝公和北魏的孝文帝坚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中的宋神宗对变法摇摆不定;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比较彻底,但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不彻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1979~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单位:%)统计
年份 国有经济(1993年之前为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其他经济
1979 78.47 21.53
1981 74.76 24.62 0.04 0.58
1983 73.36 25.74 0.12 0.78
1985 64.86 32.08 1.85 1.21
1987 59.73 34.62 3.64 2.02
1989 56.06 35.69 4.80 3.44
1991 56.16 33.00 4.83 6.01
1993 46.95 34.02 7.98 11.05
1995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解析:首先概括信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有经济比例不断下降,集体经济比例和城乡个体经济比例不断上升,由此可以得出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接着,再进行阐述,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分层次展开,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冲破“左”倾错误束缚(背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展开(过程),从而使城乡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得到不断发展(结果)。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背景),1992年,中国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果)。另外,根据表中“城乡个体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一信息,可以概括出历史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在进行阐述时,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按照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的叙述方式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一
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冲破“左”倾错误束缚,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展开,从而使城乡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年,中国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阐释:1978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