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09: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单选题
1.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进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形成了最早的阶级和等级社会,并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组织,创造出各种文字、法律,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批劳心者,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由此可见,人类文明( )
A.产生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产生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出现时间在各地区基本相同 D.出现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3.观察下面三幅图。它们可用于探究古代( )
A.农业生产模式 B.文明交流状况 C.食物生产概况 D.区域食物结构
4.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5.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6.19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田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并愈演愈烈,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这反映了
A.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 B.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结构
C.工业化改变了食物的来源途径 D.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
7.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
A.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B.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C.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D.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8.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情况图。据此分析可知( )
A.秦汉至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B.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人均粮食占有量
C.宋辽金元至明朝赋税制度变革引起粮食总需求量增加
D.明朝至清前期人口急剧增长影响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
9.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B.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10.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春秋管仲《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汉晁错《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注重对小农经济的保护
B.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
D.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11.阅读图1和图2
形成上面两幅图中人类活动状况的共同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自然气候条件 C.风俗习惯 D.政治局势
12.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13.下图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农业的传播情况。由此可知,该时期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特点有
①物种交流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中国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交流范围仅限于大洲内部
④美洲高产作物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
1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15.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人们普遍觉得周围环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如谷神、牛神等,并且所有神灵都是永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食物生产者减少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天文历法的缺乏
二、填空题
16.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区域化明显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
②社会生活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 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①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社会生活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 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 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c.秦以后:推行 政策;重视水利工程。d.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 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
①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 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社会生活a.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 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 劳动
(4)古罗马
①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
②社会生活a.古罗马实行 ,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5)美洲
①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 、甘薯、马铃薯
②社会生活: 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17.男女地位的变化
农业产生以后, 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 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 地位。
18.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
①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 和 。
②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 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
(2)食物生产时期——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②原始农耕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 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 玉米、 等作物的原产地
③原始畜牧: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
(2)农业出现产生的影响
①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③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 。
④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⑤科学技术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
19.原始农业与食物生产
(1)食物采集: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采集与渔猎来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
①产生: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②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
主要区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农业区划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实行 ;战国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以 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农业政策 政策
灌溉系统 秦国的 、西汉的龙首渠等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
续表
农业模式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的农业技术体系
20.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业出现的意义
采集和渔猎时期 使用 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在一 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 的生活 。 用火取暖 、烧烤食物。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 集者转变为食物 。 (2)促进了 的变化。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数学和其他相关 学科获得发展 。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西亚: 、 、 、 。 东亚: 、 、 。 美洲: 、 、 。
三、材料分析题
21.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3.【中西方灾害治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同一纬度带的中国与北美大陆几乎同期经历了罕见的大蝗灾。清代颁布的《户部则例》《大清律例》规定报灾、勘灾、治灾等事宜,法令详尽。1856年,咸丰帝出宫见螳群如乌云盖天,处理各地治蝗不力官员达20人以上,处理措施有摘去顶戴、革职到发往军台等。这一时期除蝗以人工捕除为主,如生物除治、捕打、碾压、使用毒物等,这些捕蝗技术随中国华工赴美而带至美国。
——摘编自赵艳萍《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蝗虫飞入草原、田地,食夺一空,居民多举家迁徙。美国治蝗法令单一而粗疏,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主要推行奖励金制度以征召捕蝗大军,不对捕治官民责任认定。19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大量研发、使用捕蝗机器,如煤油配合焚烧机使用,效力显而用力少。1885年砷类毒物与糠混合灭蝗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实验,非常有效。
——摘编自赵艳萍《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美两国治蝗的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美治蝗措施不同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无法反映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人类。根据材料“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进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形成了最早的阶级和等级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益负责,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D项正确。农业出现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有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出现等,而不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各个地区文明出现的时间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图一、图三描绘了古埃及和中国的农业生产情况,图二描绘了罗马帝国的食物加工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三幅图都与食物相关,C项正确;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指种植什么,运用的水利设施及土地管理,仅从图片看不出生产模式,排除A项;从图片无法得出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根据图片无法得出具体的农作物和食物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二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陪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项正确;图二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开始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口迅速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材料中19世纪初食品造假的现象严重,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传统食品的制作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改变,食品制造工业化加强,但也给不法商贩制假售假提供了机会,C项正确;饮食安全问题的出现主要和不法资本家谋取利润有关,不是人口膨胀,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饮食结构的改变而是说存在严重的饮食问题,B不符合题意,排除;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驯化型77.7%、8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较高,说明这一时期,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栽培驯化型的水稻,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知贾湖遗址的先民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氏族规模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至清前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土地的开发,使得这个时期人口增长,这也使得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D项正确;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在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减少,排除A项;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成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心地区,但是这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关系不大,排除B项;宋辽金元至明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革,如“一条鞭法”,主要改革赋税的征收方式与食总需求量增加联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可知,农业生产使人类放弃了渔猎生活,转而进行定居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农业生产不一定能够增加人类的食物供应,排除A项;农业生产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社会阶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管仲《管子·牧民》提出: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把财富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提出:要鼓励农业生产,不要耽误农民耕种和收获,要轻徭薄赋,不要收尽民财。汉晁错《论贵粟疏》提出:想叫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就要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可以用粮食得到奖赏和免除惩罚。三则材料均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要求鼓励农业发展,突出中国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体现重视农业而非保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抑商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看不出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中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宜人类生存,所以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些地区活动,也是现在我国城市群较集中的地区,因此共同因素是自然气候条件,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不是两者共同点,排除A项;风俗习惯对于城市群分布影响很小,排除C项;旧石器时代,不存在政治局势因素的影响,不是两者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粮食加工的发展,而粮食加工的进步又推进了饮食进步,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粮食加工的进步,由粒食为主到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品种的增加,但并没有涉及农作物种类的增加,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先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先秦时期,民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同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13.D
【详解】图示反映了大约公元前5000年中国北部农业就可能独立发源,已经种植黍、大麦、大豆、稻等作物,其中水稻是图中其他地区没有种植的作物,这说明中国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②符合题意和史实,D项正确;图中欧洲地区不是农业的独立发源地,是农作物传入的地区,①说法错误;图中显示中东农业发源地的农作物和牲畜已经跨大洲传播到了欧洲、非洲等地,③说法错误;图示无法反映出美洲高产作物推动了世界人口激增,④说法错误;所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点睛】
14.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对人民的定居生活、人口增长及土地开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A项正确;社会分工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农业文明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据材料可知,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使人们的认知受限,人们单纯地认为神灵创造一切,由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食物生产者是日益增多的,排除A项;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天文历法的缺乏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尼罗河 君主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水田 西亚 奴隶 农业 葡萄 土地国有 玉米 阿兹特克人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商和西周时期的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的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古罗马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17. 男子 家务 从属
【详解】根据所学,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18. 采集 渔猎 迁徙 甘薯 生产者 聚落
【详解】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
①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②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2)食物生产时期——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②原始农耕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2)农业出现产生的影响
①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③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聚落。
19. 集体耕作 家庭 重农抑商 都江堰 精耕细作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主要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区划: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耕作方式:商周时期,实行①集体耕作,战国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以②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农业政策:③重农抑商政策;灌溉系统:秦国的④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⑤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0. 木、骨 群居 生产者 生活和生产方式 天文历法 小麦 大麦 绵羊 山羊 水稻 猪 狗 玉米 甘薯 骆马
【详解】据所学可知,采集和渔猎时期,使用①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在一 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② 群居 的生活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③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促进了④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天文历法 、数学和其他相关 学科获得发展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西亚:⑥小麦、⑦大麦、⑧绵羊、⑨山羊。东亚:⑩水稻、 猪、 狗。 美洲: 玉米、 甘薯、 骆马 。
21.变化:手工业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信息“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此问题可以转换为铁制工具出现的影响,可从经济方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对经济方面进行作答,政治方面主要涉及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作答。
22.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详解】本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概括性,旨在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客观叙述历史事实、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等诸多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考点,通过设置大豆在古代中国及19世纪以后在美国的种植利用为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南方开发,19世纪以后世界的农业科技革命、人类文明交流的理解。试题材料一方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同时亦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意义。
本题有两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考生需要在准确、全面地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美国的种植利用为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南方开发,19世纪以后世界的农业科技革命、人类文明交流的理解。试题材料一方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同时亦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为备荒物资。
23.(1)不同:①清朝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人工除蝗方法,效率较低;美国通过引进人工捕蝗技术的同时,走向机械治蝗、化学除蝗效率较高;②清朝治蝗法令周全,美国治蝗法令单一且粗疏;③清朝由中央制定相关治蝗法律法规,美国由地方制定、修订治蝗法规;④清朝治蝗主体以中央政府主导为主,美国以地方、民间力量为主体;⑤清朝治蝗以政治手段的惩治为,美国经济手段的奖励为主;⑥清朝政府对治蝗官员惩治严厉,美国政府不存在对捕治官民的问责。(任意3点)
(2)原因:①政治体制方面:清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相对独立;
②经济形态方面:清朝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美国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机械治蝗、化学除蝗奠定物质基础;
③人口分布方面:清时疆域广,但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可以人工捕除为主;美国地广人稀,难以人海战术除蝗;
④社会思想方面:清朝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受儒家思想束缚,缺少科技创新和人才;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培养大量近代科学技术人才;
⑤政治形势方面: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任意4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美。
不同:根据材料“这一时期除蝗以人工捕除为主,如生物除治、捕打、碾压、使用毒物等”、‘美国开始大量研发、使用捕蝗机器,如煤油配合焚烧机使用,效力显而用力少。1885年砷类毒物与糠混合灭蝗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实验,非常有效’可知①清朝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人工除蝗方法,效率较低;美国通过引进人工捕蝗技术的同时,走向机械治蝗、化学除蝗效率较高;根据材料“清代颁布的《户部则例》《大清律例》规定报灾、勘灾、治灾等事宜,法令详尽”、“美国治蝗法令单一而粗疏,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可知②清朝治蝗法令周全,美国治蝗法令单一且粗疏;③清朝由中央制定相关治蝗法律法规,美国由地方制定、修订治蝗法规;根据材料“咸丰帝出宫见螳群如乌云盖天,处理各地治蝗不力官员达20人以上,处理措施有摘去顶戴、革职到发往军台等”、“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主要推行奖励金制度以征召捕蝗大军,不对捕治官民责任认定”可知④清朝治蝗主体以中央政府主导为主,美国以地方、民间力量为主体;⑤清朝治蝗以政治手段的惩治为,美国经济手段的奖励为主;⑥清朝政府对治蝗官员惩治严厉,美国政府不存在对捕治官民的问责。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美。
原因:根据材料和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我们可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人口、思想、政治形势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①政治体制方面:清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相对独立; ②经济形态方面:清朝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美国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机械治蝗、化学除蝗奠定物质基础; ③人口分布方面:清时疆域广,但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可以人工捕除为主;美国地广人稀,难以人海战术除蝗; ④社会思想方面:清朝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受儒家思想束缚,缺少科技创新和人才;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培养大量近代科学技术人才; ⑤政治形势方面: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