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09: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单选题
1.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墨西哥农业生产逐渐转向高粱和大豆等饲料作物的种植,以满足家畜饲养的需求。比如,在维拉克鲁斯州、墨西哥州以及杜兰戈州曾经种植玉米和菜豆的土地都被用来发展畜牧业。1974年,墨西哥不再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而成为农产品的绝对进口国,玉米和小麦等基本农产品都需要进口,且价格不断攀升。这反映出墨西哥( )
A.畜牧业成为主要农业产业 B.农业转型引发粮食危机
C.农业转型促进了经济发展 D.粮食完全依赖于进口
2.《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中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1810年,法国人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2017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由此可见( )
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
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从2000年开始,我国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这表明我国( )
A.重视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B.粮食生产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C.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D.积极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性
4.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5.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连续第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
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 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
6.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 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
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 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7.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
A.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8.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 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9.20世纪60年代,美国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1977年,美国已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48个州逐渐形成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如玉米带、棉花区、小麦区等。这反映出美国( )
A.国内粮食安全和优势地位得到保障 B.农业生产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过渡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 D.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10.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表明( )
A.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B.国际垄断组织垄断粮食生产
C.国际粮食组织注重食品安全 D.经济全球化影响到粮食贸易
11.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据此可知,大豆种植在美国的扩大( )
A.推动重化工业的发展 B.优化了农作物的品种
C.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D.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12.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下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图可知( )
A.食品安全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国计民生 B.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C.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 D.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13.1872年英国制定了《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议会修正《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实行,1906年议会授予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这些举措反映了英国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放弃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C.强化社会福利保障 D.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
14.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作为食品安全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先后经过三次修订,关联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这些举措旨在( )
A.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
C.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 D.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
15.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二、填空题
16.畜牧业现代化
(1)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
17.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背景: 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8.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 转变。
②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 ,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③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
④以 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发展,产量提高,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⑤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机械化
①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批量生产。播种机和 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②农业机械: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③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 转变。
(3)粮食品种的改进
①20世纪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②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业、畜牧业实现了机械化和 。
(5)水产养殖向工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19.渔业现代化
(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 、集约化经营发展。
(3)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向 养殖发展。
20.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
(1)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起, 、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2)冷冻食品储存: 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一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得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三
麦克尼尔写道:当学者们对20世纪60年代的狩猎者和采集者进行研究时,他们每天只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劳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且享受着比终日劳作农夫的食物更精美。但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姚新中《科技伦理治理三论》
主题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六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主题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材料七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八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农耕文明主要的起源地,阐明农业的发展对文明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4)材料四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权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的两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酒发展的特点。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22.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摘编自卢良恕《从土地到餐桌——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现代农业发展中“食物安全”的涵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3.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栽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首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豌豆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约四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
——整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
材料二: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三: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
——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1)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为消除饥饿而成立的组织名称。概括“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墨西哥。根据材料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墨西哥农业生产由粮食作物种植转向饲料作物的种植,粮食无法满足国民需求,引发粮食危机。反映墨西哥的农业转型引发了粮食危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畜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比,无法得出畜牧业成为主要农业产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农业转型带来的危害,排除C项;“完全依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用冰保存及制造冰酪冷食”“罐头食品”“谷物冷却机”并结合所学可知,食物储备技术不断提升;根据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不同的食物储备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体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②③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材料反映人类储存食物的水平不断提高,未涉及生产集约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设立,加强了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并非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排除BD项;材料仅体现了我国两大高层粮食管理机构,不能反映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排除C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中美)。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美国也用新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这都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美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粮食储备仍然重要,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C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以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等为依据,材料仅涉及粮食产量问题,排除A项;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的客观现象,并未反映其与人类消除饥饿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题意可知,冷链运输的普及造就了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但也造就了恶劣的工作环境。这种情况甚至引起总统罗斯福的重视,从而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其食品监管机制。而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冷链运输的普及,由此说明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形成的巨大影响,排除A项;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法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政权干预立法权,这是正常的政治推动过程,排除C项;“社会关切”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非洲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将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农业生产模式由小农生产变为全球化生产,说明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质变,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并未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排除B项;材料属于发展模式的变化,不属于技术革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科技工作者,无法体现其创新与智慧,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由材料可知,目前国际粮食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威胁世界的和平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和团结开放市场,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且材料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排除A项;材料要解决的是饥饿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国都重视物种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要是由于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问题,D项正确;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食品安全,而是粮食安全,排除C 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等信息可知,科技的进步使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生态功能逐渐被发现,进而促进了大都在北美地区的普及,D项正确;大豆种植在美国的扩大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重化工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大豆种植在美国不断扩大,未涉及农作物品种优化,排除B项;大豆种植在美国的扩大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看出,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还是较高,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比较严峻,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D项正确;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题意主旨不符,图示中的饥饿指数并不能反映食品安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排除A项;仅根据饥饿指数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和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排除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1872年英国制定了《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906年议会授予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可以看出英国通过立法来强化保障食品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英国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食品安全,并未涉及社会福利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旨在用法律保证食品安全,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建设,而非经济改革,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中国食品的出口,不能体现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排除C项;完善法律,说明以前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不能说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世界)。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个国际组织,从材料看它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可见其重要的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储备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良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是本国对粮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6.养殖场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畜牧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为,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17.工业革命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与食物生产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后,机品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操作,也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故题中的空应该填写为:工业革命。
18. 现代农业 机械化 高科技 联合收割机 自动化 自动控制
【详解】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批量生产。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现代科技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也向工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19. 机械化 海水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现代水产养殖向工厂化、①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向②海水养殖发展。
20. 速冻加工 家用冰箱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20世纪20年代起, ①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②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③《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
21.(1)起源地:西亚、东亚、中美洲。推动作用:丰富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深化了社会分工;使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
(2)特点:起源早;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3)影响: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走向定居生活);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5)史料一是史诗,属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但具有夸张性。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或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或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
(6)特点:历史起源早;由局部地区向世界逐步推广;葡萄酒的消费逐步市民化;伴随近代殖民扩张向外传播;葡萄酒的生产逐步法制化;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中心随着时代发生变化。
(7)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条件:城的出现、文字的产生、祭祀场所的形成、国家机构的出现。
(8)影响:过上定居生活;私有财产;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人口膨胀;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宗教神灵的崇拜。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第一小问起源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主要起源地有西亚、东亚、中美洲。推动作用:根据材料“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可知,农业发展丰富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根据材料“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可知,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根据材料“并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得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可知,深化了社会分工、使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第一小问古代特点,根据材料“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可得出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根据材料“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可得出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根据材料“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有,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可知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根据材料“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可知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走向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从事农耕和富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可知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本题是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根据材料“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得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5)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高加索地区。史料价值要点出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史诗,属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然后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合理推断,两则史料对于探究葡萄酒的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意义。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但具有夸张性。根据材料“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史料二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根据材料“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等信息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
(6)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可得出历史起源早;根据材料“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传播到地中海西岸”“葡萄酒传入中国”等信息可知,由局部地区向世界逐步推广;根据材料“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可得出葡萄酒的消费逐步市民化;根据材料“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可知伴随近代殖民扩张向外传播;根据材料“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可得出葡萄酒的生产逐步法制化;根据材料“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可得出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中心随着时代发生变化。
(7)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早期文明产生时期的世界。第一问根本动力:根据材料“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可知,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第二问条件:结合所学从城的出现、文字的产生、祭祀场所的形成、国家机构的出现等方面分析。
(8)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早期文明产生时期的世界。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可知,过上定居生活;根据材料“剩余的粮食”可知,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可知,出现社会分工;根据材料“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可知,商品交换;根据材料“稠密的人口”可知,人口膨胀;根据材料“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可知,城市出现;根据材料“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可知,实用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可知,宗教神灵的崇拜。
22.(1)特点:规模大;经营模式新;生产效率高;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任三点)
(2)涵义:有效需求数量的保证;绿色与健康的质量保障;食物的获取的方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2点即可,照抄材料不得分)
措施: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任2点,任3点,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一“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可知,其规模大;根据材料一“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可知,其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经营模式新并且生产效率高;根据材料一“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可知,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综合以上可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涵义,根据材料二“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可知,有效需求数量的保证;根据材料二“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可知,绿色与健康的质量保障;根据材料二“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可知食物的获取的方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根据材料二“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促使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并且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根据材料二“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
23.(1)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外省百姓入浙种植。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饮食习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2)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主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制度创新;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
意义: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得出主要在山区种植;据材料二“各处山场……已十开六七”得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材料二“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得出大量外省百姓入浙种植。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足以济荒”得出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此外还可以从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第一小问组织,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第二小问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中国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据材料三“‘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据材料三“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得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据材料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得出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第三小问意义,据材料三“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得出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据材料三“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得出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