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单选题
1.元朝初期,北方民间结成一种农民互助组织,称为“锄社”。王祯(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由此可知,“锄社”
A.兼具生产和保卫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下表是中世纪农业革命的技术发明(部分)。这些发明( )
时间 技术发明
约公元800年 带衬垫的马轭引入欧洲
约公元900年 欧洲出现铁马掌用来保护马蹄
约公元1050年 双马拉纤的挽具在欧洲使用
约公元1050年以后 欧洲发明轮车和耙
A.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强化了各国的专制主权
C.提升了贵族生活的品质 D.助推科学革命迅速到来
3.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魏晋时期代田法得到普及推广 D.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4.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工匠。传说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工具。这些工具的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支持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5.《后汉书·张让传》记载,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魏略》则记载“马钧居京师,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乃作翻车,令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于常”。翻车的这一变化体现出( )
A.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技术转型 B.农田灌溉工具技术不断提高
C.由洒水工具到灌溉工具的演变 D.由人力到自然力的动力进步
6.据考古发现,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其中包含石铲、石锄、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石刀、骨柄石刃刀、锄、镰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这些可以用于印证当时我国(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C.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 D.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7.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8.早在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又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
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9.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农民或农奴依照月份和季节进行劳动,任务主要包括播种、收获、修剪果枝、剪羊毛、脱粒、榨葡萄汁、照顾牲畜等。这体现出的劳作方式是( )
A.原始社会的集体耕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农业家庭式劳作
10.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出现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城乡商品市场逐渐扩大
C.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D.地方社会秩序比较紊乱
11.商周时期,锸、 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12.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了前代某工具:竖轮之傍架一立轴,立轴上有上下大小两个卧轮,上面卧轮轮齿与竖轮轮齿咬接。水流冲击下面的小卧轮转动,上面的卧轮随转,带动竖轮,从而刮水上岸。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A.水排 B.水转翻车 C.戽斗 D.风力水车
13.下列有关生产工具的图片,按照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表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部分地区物品统计表(部分)。这反映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件) 生产工具数(件) 铁农具数(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77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31 21
河北兴隆古洞沟 87 85 52
河南辉县周围村 93 69 58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170 91
A.一家一户个体劳作盛行 B.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C.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 D.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15.有研究显示,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对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及河伯的祭拜以及对引领万物复苏的春神的崇拜等。据此可知,汉代
A.借助神灵发展农业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D.以农为本意识增强
二、填空题
16.农业生产:秦汉至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的农业技术体系。
17.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庄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 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18.金属冶铸业
锻打的方式:制作小型的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的 等。
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 和范。商周时期发现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东汉 发明水排,以水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将空气送入 ,提高了生产效率。
19.农业工具的变化: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 、竹、 、石、蚌、 、铁等。
20.劳作方式的发展: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中进行 ,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 ;中古时期的 ,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三、材料分析题
21.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则材料:
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当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有多种铁工具,无论种地、做工,还是妇女纺织缝衣,都离不开铁工具。铁农具有犁、铧、铲、镰、锄等。——史学家张岂之
甲 乙
根据材料,指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2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它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又依靠分散的手工业。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他们靠租赁土地和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靠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坞堡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的坞堡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异同。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锄社”是一种互助组织,在这种互助模式下,能实现“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锄社”并没有保卫的管理职能,排除A;锄社是农耕文明,不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结合,排除B;锄社是克服小农经济分散性脆弱性的一种手段,依然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排除C。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800年至约公元1050年以后(欧洲)。据本题材料“带衬垫的马”“双马拉纤的挽具在欧洲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农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提升了使用马匹时的舒适性,促进了马车技术的改进,有利于提升贵族生活的品质,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论,排除A项;“各国的专制主权”,涵盖范围过于广泛,排除B项;科学革命开始于16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得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排除A;代田法在壁画中无法体现,排除C;农业生产动力依然是畜力,排除D。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都属于铁制农具,这些和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有很大关系,C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农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政府政策的支持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出现属于思想方面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和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毕岚制作的翻车是一种洒水车,尚未用于灌溉农田,马钧加以改进,并首先将翻车用作灌溉田地,因此翻车的这一变化体现出由洒水工具到灌溉工具的演变,C项正确;东汉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三国时期战乱较多,翻车技术却得到改进,排除A项;东汉时期毕岚制作的翻车尚未用于灌溉农田,排除B项;灌溉工具翻车是以人力作为动力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是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农业,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说明我国农耕经济在这一时期已经产生,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牛河梁遗址和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的共性,未体现“多元特征”,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随着农业发展,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分工,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业和农业分工,排除C项;材料中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通体磨光,是磨制石器,所以材料可以证明磨制石器技术较高,不能证明“打制石器技术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工匠使用坯车制坯”、“匣钵”、“支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陶瓷业手工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涉及陶瓷产品的种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陶瓷业规模宏大分工精细,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材料“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反映的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农业的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铁犁牛耕,不能说明精耕细作的模式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的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属于农业庄园式劳作,B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集体生产,非家庭式劳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的雇佣工人数量众多,这些雇佣工人等于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C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体现,明朝时期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排除A项;材料与城乡商品市场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佣工数量众多,没有体现出社会治安紊乱,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主要是个体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竖轮”“大小两个卧轮”“水流冲击”等信息可知,这是水转翻车,与B描述相同,B正确;A是冶铁工具,排除;C依靠人力,排除;D依靠风力,排除。
1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①是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的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产生的生产工具,距今约250万年至约1万年,②是表面磨光的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产生的生产工具,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③是铁制农具,属于春秋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距今约2000多年,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①②③,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4.C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出土的一定数量的铁农具,这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即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才形成,“盛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表格信息只是涉及了铁器、生产工具以及铁农具,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排除B项;当时冶铁技术并不成熟,而且冶铁技术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可知当时的汉画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表明了以农为本的意识增强,D项正确;材料是体现对农业的重视,不是借助神灵发展农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天人感应思想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6.精耕细作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至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17. 奴隶制 坞堡
【详解】根据所学,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18. 锉 坩埚 杜诗 冶铁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属冶铸业中的锻打的方式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的①锉等。铸造时,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②坩埚和范。东汉③杜诗发明水排,以水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将空气送入④冶铁炉,提高了生产效率。
19. 骨 木 铜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①处填写骨;②处填写木;③处填写铜。
20. 集中劳作 奴隶制庄园
西欧
坞堡
【详解】①:结合课本可知,庄园式劳作的特点是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中进行集中劳作,①处填写集中劳作;
②:结合课本可知,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处填写奴隶制庄园;
③:结合课本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③处填写西欧;
④:结合课本可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④处填写坞堡。
21.课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优先选择材料甲。
理由: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
【详解】课题:根据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可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选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根据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可知,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根据材料“史学家张岂之”“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可知,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
22.(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安危。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及所学可得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及所学可得出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由材料“‘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可得出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安危。
23.(1)特点: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农民的依附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性;堡主和坞民一般都是同组,他们共同参加劳作,生活上相互体恤。
原因:东汉末年,内忧外患,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地方大族豪强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纷纷修建坞壁堡垒保卫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乡官系统不复存在,基层的亭里之间居住的都是彼此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他们平时耕作,战时保家,又因为部曲佃客制的发展而更加强化了这种宗法的观念,为坞堡集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功能。
(2)相同点: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都存在姻亲血缘关系;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都拥有私人武装;都有除农业租金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
不同点:中世纪西欧庄园存在于整个贵族等级集团,坞堡主要存在于地方豪强;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坞堡的土地可以交易;中世纪西庄园独立性较强,坞堡的法定权力较小。
【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可得出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由材料“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可得出农民的依附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性;结合所学可得出堡主和坞民一般都是同组,他们共同参加劳作,生活上相互体恤。
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可得出东汉末年,内忧外患,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大族豪强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纷纷修建坞壁堡垒保卫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乡官系统不复存在,基层的亭里之间居住的都是彼此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他们平时耕作,战时保家,又因为部曲佃客制的发展而更加强化了这种宗法的观念,为坞堡集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功能。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至隋唐时期、中世纪的西欧。相同点:由材料“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及所学可得出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由材料“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可得出都存在姻亲血缘关系;由材料“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可得出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两者都拥有私人武装;都有除农业租金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
不同点:由材料“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及所学可得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存在于整个贵族等级集团,坞堡主要存在于地方豪强;由材料“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他们靠租赁土地和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靠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及所学可得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坞堡的土地可以交易;由材料“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及所学可得出中世纪西庄园独立性较强,坞堡的法定权力较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