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运动和力 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运动和力 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6-12 09: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科学期末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培优卷
一、单选题(60分)
1.漂流时,游客乘橡皮艇顺水而下,出没浪端谷底,此过程十分惊险刺激,游客吓的都不敢动。这里所说的“游客吓得不敢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河里游动的鱼B.乘坐的橡皮艇C.河边的石头 D.岸上的树木
2.如图为掷出的实心球的运动轨迹,实心球离开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最高点所受到的力(  )
A.只有重力 B.重力和空气阻力C.重力和手的推力D.重力、空气阻力和手的推力
3.如图是两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现场照片,由照片可判断(  )
A.—定是甲车去撞乙车的B.碰撞瞬间乙车的速度一定与甲车相等
C.碰撞时两车的力完全相同D.碰撞时两车的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
4.如图所示的四种措施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切蛋器装有很细的细丝B.铁轨铺在枕木上
C.书包带做的较宽D.卡车装有很多的轮子
5.如图所示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射箭项目图标,下列有关射箭运动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用力拉弦,弓弦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B.用力越大,弓弦弯得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C.手松开后,在弦的弹力作用下箭飞出,说明物体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D.手拉弦时,手指会感觉到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如图是小明在玩过山车时的情景。下列对此过程中小明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质量不断改变B.运动方向不变
C.受到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D.在运动中始终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7.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的s-t图像,以甲的出发点为起点、出发时刻为零时刻,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t3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B.甲、乙两车在t3时刻相遇
C.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t2~t3时间内,甲车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8.小金为了探究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第一次甲、乙两人站在地上分别用相持右方100N的拉力,结果两人正好处于相持状态;第二次甲站在一平板小车上,乙站在地面上,用50N拉力拉绳,甲同学被乙同学向右拉动(不计绳重及弹簧秤自重)如图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弹簧秤的读数大于100N
B.甲同学第一次的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比第二次小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大
C.若第一次比赛中甲队失利,则两队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较小的是乙
D.第二次甲同学被拉动前的未动时刻,乙同学对绳的拉力大于甲同学对绳的拉力可以用100牛顿拉力拉动平板小车上的甲同学
9.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10.取一张轻薄小纸片,沿对角线向下折一个角度顶在针尖上,手掌在纸片上方迅速上移,原来静止的纸片旋转起来。手拿开,纸片又逐渐静止下来(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针尖顶着的纸片静止时,纸片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静止的纸片旋转起来时,纸片只受到空气推力的作用
C.手拿开后纸片没有立即停止旋转,是因为纸片有惯性
D.手拿开后纸片逐渐静止下来,是因为纸片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11.重力相同的a、b两件货物在两台吊车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在图像描述的运动过程中(  )
A.它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6秒内,a货物运动的平均速度小于b货物运动的平均速度
C.b货物所受重力和钢索对它的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D.a货物所受重力和钢索对它的牵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2.立定跳运是中考体育常考项目,主要由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分解功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穿鞋底粗糙的运动鞋,增大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
B.向后蹬地向前跳起,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腾空到最高点时,运动员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D.从最高点到落地,运动员速度变大,是因为惯性变大起姚
13.设想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如图所示的曲线由A向B运动,当到B点时突然撤去力F,那么此后物体的运动路线是(  )
A.a B.c C.b D.无法确定
14.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立方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沿图中虚线将其分割成体积相等的a、b两部分,并取走a部分。剩下的b部分(未倾倒)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最大的是(  )
A.B.C.D.
15.甲车行驶的路程与乙车行驶路程的之比2:3,甲车和乙车的速度之比是5:6,则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5:9 B.5:4 C.4:5 D.9:5
16.小乐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当弹簧测力计静止时,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B.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物体受到的重力是2.2N
C.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17.下列关于体育测试项目涉及的力学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立定跳远——脚用力向后蹬地,是为了增大惯性
B.足球绕杆——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只受重力和支持力
C.掷实心球——把实心球掷出去时,手对球的作用力大于球对手的作用力
D.引体向上——双手握住单杠静止时,人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
18.如图是2023年8月1号在四川成都大运会上,夏雨雨超越土耳其选手的精彩瞬间,最终以“33分48秒35”夺冠。整个过程中关于运动与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夏雨雨超越土耳其选手时,以夏雨雨为参照物土耳其选手是向右运动
B.加速超越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D.最终停止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
19.如图所示,一个木块从斜面上A点自由滑下,最终静止在水平的B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木块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B.木块在B点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为零
C.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左的力
D.木块在水平面上最终静止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0.如图甲所示,将一块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现用水平力F向右边慢慢推动木板,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推动木板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
A.F和f不变,p变大B.F和p不变,f变大C.F变小,p和f均变大 D.F不变,f和p均变大
二、填空题(28分)
21.魔术师表演了魔术— “神奇的戒指”(如图),魔术的奥秘是:双手拉长穿过戒指的橡皮筋,低处的手中留下一段橡皮筋;保持双手位置不变,低处的手慢慢地放出这段橡皮筋,
橡皮筋在收缩过程中,戒指就从低处慢慢上升,给观众留下了戒指会自动上升的假象。该魔术表演中:用力拉长橡皮筋表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戒指在橡皮筋上静止不会下滑是因为受到了   力的作用。
22.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
(1)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由发动机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喷出,从而获得上升的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选填 “发动机”或“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是   的。
23.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他们选了甲、乙两种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图所示。图中OA段和OB段在弹性形变范围内。若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他们应选弹簧   ;若要制作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   。
24.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5牛的拉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乙受到甲的摩擦力方向   (填“水平向左"“水平向右”或“不确定")。
25.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如图甲所示,开幕式上“虎头娃娃”们用童声合唱《奥林匹克颂》,从物理角度来看,合唱的歌声一定比其中任意一个小朋友发出歌声的   (选填“音调高”、“响度大”或“音色好”)。如图乙所示,运动员滑雪跳跃到最高点时,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她将   (选填“静止”、“竖直下落”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6.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向上提起重物,记下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h和对应的读数F,并描出F-h图像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像可知,该重物质量为   kg;
(2)当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为4cm时,重物竖直方向所受的力是   (填“平衡”或“不平衡”)力。
27.现有6个相同的正立方体金属块,分别以图中甲、乙两种方式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的金属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之比F甲:F乙=   ,压强之比p甲:p乙=   。如果将乙放置方式中右边3个金属块取走,则金属块对地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第7秒至第8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第2秒时,摩擦力为   牛。
三、实验探究题(42分)
29.小金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了如下实验(忽略弹簧测力计自重,滑轮自身及与线的摩擦)。
(1)小金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木块A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则物体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牛。
(2)若物体A各表面光滑程度相同,小金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积大小关系实验时,把物体A竖直放置后水平向左拉木块A使之运动,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在某时刻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这一时刻木块的运动情况为水平向左做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3)小金觉得这样测量,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不易读数。小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改进如图丙所示。装置改进后小金拉长木板使之运动,当长木板向左运动时木块所受摩擦力种类及拉长木板的要求分别是____。
A.滑动摩擦力,必需水平匀速拉B.滑动摩擦力,不需要水平匀速拉
C.静摩擦力,必需水平匀速拉动D.静摩擦力,不需要水平匀速拉
(4)小金在验证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成正比的关系时,进行了如图丁所示实验,把与木块A相同的木块B叠放在木块A正上方。然后用力拉木板使其运动,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已经超出量程,为帮助小金测出此时的摩擦力的大小,老师提供了若干个重为3N的钩码,小金将它们连接到丁装置上,就测出了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小金的具体操作是   。
30.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分别用一端封有相同橡皮薄膜的玻璃管进行实验。其中在4号管中装入密度比水大的食盐水,其它管中装入水。
(1)实验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液体压强大小。
(2)该实验可获得结论为   。
(3)比较图甲中1、2、3三支玻璃管,小明认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小强认为液体内部压强也可能与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等有关。为了反驳小强的观点,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5与实验2进行比较。请画出实验5玻璃管的形状,并标出液体名称及深度。   
31.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选用较轻卡片的原因是    。
(2)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3)利用图乙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4)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小红的方案是保持卡片两侧所受的拉力不变,用手将卡片向下拉了一段距离(如图丙所示)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判断的依据是    。
32.一质量均匀分布、正反面相同的长方形木板,以中线MN为界,对比观察左右两部分,发现粗糙程度可能不一样,哪一侧更粗糙?同学们进行了研究.
(1)①小华将滑块放木板上,通过细线和固定的测力计相连,如图甲.水平向右拉动木板,待示数稳定时,记下滑块经过左、右两部分时测力计的示数F左和F右,若F左>F右,则木板的   侧更粗糙,实验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
②小华左右手戴上同样的手套,木板水平对称地放在左右手上,现左手向左、右手向右,使两手距离快速增大,若木板向左运动,则木板   侧更粗糙.
(2)小明用图乙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操作:
A.将轻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板上MN左右两侧的P、Q点,另一端分别与同一滑块接触.
B.移动滑块使弹簧压缩相同的长度,由静止释放滑块,使滑块越过MN但不滑离木板.
C.分别测出滑块越过MN后滑行的距离x1和x2. 小明想根据x1和x2的大小关系判断木板的粗糙程度,小华提出疑义.
①为能根据x1和x2的大小关系作出正确判断,请指出小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②简述改进方法:   .
(3)小红使滑块分别从左右两侧滑上木板,测出滑块运动的速度,作出滑块从两端分别运动至MN过程中的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图线如图丙,则图线   (选填“a”或“b”)所对应的接触面更粗糙,判断的依据是   .
四、解答题
33.常山县电动车新规已于2022年9月1日开始实施,届时超标电动车将无法正常上路,我县鼓励备案的非标电动车参与置换,小科妈妈也积极参加了置换,她看中的某款电动车如图所示,主要参数如下:
品牌 XX品牌电动自行车 车重/kg 50
电动机额定功率 ≤500W 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cm2 20
最高车速km/h 25 最大载重/kg 150
(1)若置换场所距离小科家路程为10km,计算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
(2)小科妈妈的体重为50kg,请计算在骑车过程中,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
34.作图题
(1)画出质量为10Kg的球所受重力的图示
(2)画出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35.智能制造融合到快递业,出现了智能快递车,如图甲。某次快递运送,该车在粗糙程度相同的平直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乙。
(1)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是多少米
(2)该车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2米2,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5帕,空载质量为250千克。求该车的最大载重量是多少千克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超声波测速
测距:如图甲所示,固定不动的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可表示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段内所通过的距离,计算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选定的参照物为   .
(2)如图乙,若t0=0.8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米。
(3)某次对汽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汽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秒,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4秒,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2秒,如图丙。请通过计算说明汽车在限速100千米/小时的高速路段行驶时是否超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
【解答】“游客吓得不敢动”即游客保持静止状态,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因为游客相对乘坐的橡皮艇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选择的参照物就是乘坐的橡皮艇。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解答】实心球离开手之前,受到重力和手的支持力的作用;实心球离开人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和空气阻力;所以球在最高点受到的力是重力和麻擦力;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各选项的情况。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解答】A、由图中的情形 , 无法判断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 A不合题意;
B、由图中的情形 , 无法判断两车速度的大小 , B不合题意;
C、D、甲汽车对乙汽车的撞击力与乙汽车对甲汽车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 所以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不完全相同,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A
【解析】【分析】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解答】A.切蛋器装有很细的细丝,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故A符合题意;
B.铁轨铺在枕木上,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式减小压强,故B不合题意;
C.书包带做的较宽,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式减小压强,故C不合题意;
D.卡车装有很多的轮子,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式减小压强,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C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A. 用力拉弦,弓弦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A正确;
B. 用力越大,弓弦弯得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B正确;
C. 手松开后,在弦的弹力作用下箭飞出,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错误;
D. 手拉弦时,手指会感觉到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运动方向不断改变;
(3)根据重力的方向分析;
(4)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A.运动过程中,小明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不断改变,故B错误;
C.小明受到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故C正确;
D.在运动中,小明的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没有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不受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分析】(1)注意比较两车路程的大小关系,然后根据公式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2)根据两个图像相交的交点的意义分析;
(3)根据乙车的图像形状分析;
(4)在s-t图像中,图像越陡,说明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
【解答】A.在0~t3时间内,甲是从起点开始运动的,而乙是从距离起点S0的地方开始运动的,因此甲的路程大于乙,根据公式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甲和乙的图像的交点对应的时间为t3,所以二者在t3时相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乙的s-t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t2~t3时间内, 甲的图像比乙的图像要陡峭很多,所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B
【解析】【分析】(1)测力计测量的就是其中一人施加的拉力;
(2)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力要小很多;
(3)地面对同学摩擦力的大小是取胜的关键,哪方摩擦力大,哪方胜利;
(4)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A.在第一次比赛中,甲乙两人施加的拉力都是100N,而弹簧秤测量的就是其中一个同学的拉力,因此示数为100N,故A错误;
B.因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力,所以甲同学第一次的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比第二次小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大,故B正确;
C.若第一次比赛中甲队失利,则两队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较小的是甲,故C错误;
D.第二次甲同学被拉动前的未动时刻,两人都处于静止状态,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可知,乙同学对绳的拉力等于甲同学对绳的拉力,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的时间相同,乙的路程大,那么乙运动的速度就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①在v-t图像中,甲的图像在上,说明甲的速度大,故①错误;
②在v-t图像中,乙的图像在上,说明乙的速度大,故②错正确;
③在s-t图像中,甲的图像更靠近s,说明甲的速度大,故③错误;
④在s-t图像中,乙的图像更靠近s,说明乙的速度大,故④正确。
因此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②④。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分析】(1)纸片静止时受重力、支持力作用;
(2)纸片运动时受重力、支持力、空气的推力作用;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解答】解:A、针尖顶着的纸片静止时,纸片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A错误;
B、静止的纸片旋转起来时,纸片受到空气推力的作用,同时还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B错误;
C、手拿开后纸片没有立即停止旋转,是因为纸片有惯性,C正确;
D、手拿开后纸片逐渐静止下来,运动状态改变,是因为纸片受到力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公式
分析判断;
(3)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判断;
(4)根据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判断。
【解答】A.甲的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则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图像为一条曲线,则乙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在前6s内,甲的路程为0.4m,而乙的路程大于0.4m,根据
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
C.b货物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不处于平衡状态,即它的重力与钢索对它的牵引力不平衡,故C错误;
D.甲图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则它受到的a货物受到的重力和钢索对它的牵引力相互平衡,即二者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肯定不是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分析】A.怎地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C.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D.根据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穿鞋底粗糙的运动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故A正确;
B.向后蹬地向前跳起,说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腾空到最高点时,质量不变,高度最大,则运动员重力势能最大;此时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因此运动员动能不为零,故C错误;
D.从最高点到落地,运动员的质量不变,则它的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分析】(1)当物体沿曲线运动时,曲线上某点的运动方向就是这点曲线的切线方向;
(2)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解答】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如图所示的曲线由A向B运动,当到B点时突然撤去力F,这时这个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因此它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即沿着B点的运动方向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分析】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分析剩下的b部分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解答】当沿图中虚线将其分割成体积相等的a、b两部分时,
由密度公式可知,剩下的b部分的质量为原来的,
由G=mg可知,b的重力变为原来的,
根据F=G可知,则b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也变为原来的,因
此四种分割方法中,剩下的b部分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力相等;
由图可知,D图中剩下的b部分的受力面积最小,
由可知,D图中剩下的b部分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最大。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分析计算。
【解答】根据公式得到:。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2)根据图片确定测力计的分度值,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4)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个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A.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由于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为了防止弹簧与外壳摩擦,因此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物体受到的重力是2.2N,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二者的方向相同,肯定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个物体和同一直线上,为平衡力,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D
18.【答案】B
【解析】【分析】参照物被认为是静止的;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第一,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二,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我们就认为力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惯性是指物体维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解答】A. 夏雨雨超越土耳其选手时,以夏雨雨为参照物土耳其选手是向左运动,A错误;
B. 运动状态的改变要么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要么是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所以加速超越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正确;
C. 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C错误;
D. 最终停止是因为受到地面给的摩擦力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19.【答案】C
【解析】【分析】(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合力为0。
(3)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A、木块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故A正确。
B、木块在B点静止时受力平衡,木块与水平面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没有受到摩擦力,故B正确。
C、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没有受到水平向左的力,故C错误。
D、木块在水平面上最终静止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改变了木块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解析】【解答】∵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不变,
∵p= ,且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受力面积变小,
∴木板对桌面的压强p变大;
∵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摩擦力f不变;
故选A。
【分析】关键是会分析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1.【答案】形变;摩擦
【解析】【分析】用手拉橡皮筋使橡皮筋变长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
【解答】用力拉长橡皮筋表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戒指在橡皮筋上静止不会下滑,是因为戒指和橡皮筋之间存在着摩擦力。
故答案为:形变;摩擦。
22.【答案】(1)喷出的气体
(2)静止
【解析】【分析】(1)对火箭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发动机向后喷射气体,即对气体施加向后的推力,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气体会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即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它是静止的。
23.【答案】乙;甲
【解析】【分析】在弹性限度内,弹簧能够承受的拉力越大,它的量程就越大;伸长相同的长度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小,则它的精确度越高。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在弹性限度内,甲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N,乙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8N,则制作量程大的测力计,应该选乙;
(2)根据图像可知,伸长4cm时,甲弹簧受到拉力大约为2.5N,而乙弹簧受到拉力单位8N,则制作精确度较高的测力计,应该选弹簧甲。
24.【答案】5;水平向右
【解析】【分析】(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它们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2)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1)在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甲、乙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甲、乙都受力平衡力;甲受到向右为5N的拉力,同时受到乙对甲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摩擦力f=F=5N。
(2)乙相对甲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以乙受到甲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5.【答案】响度大;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从物理角度来看,合唱的歌声一定比其中任意一个小朋友发出歌声大,也就是响度大。
(2)如图乙所示,运动员滑雪跳跃到最高点时,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她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6.【答案】(1)0.45
(2)平衡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为弹力与其形变量成正比。
【解答】(1)当提起来静止时,拉力等于重力为4.5N,故质量为0.45kg;
(2) 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为4cm时,重物竖直方向 处于平衡状态,故为平衡力。
27.【答案】1:1;2:3;不变
【解析】【分析】(1)水平面上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之和,分析两种情况下金属块的总重力的大小关系即可;
(2)根据图片,求出甲、乙两种方式的接触面积之比,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压强之比;
(3)将右边的3个金属块移走后,分析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变化,然后根据公式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
【解答】(1)甲、乙两种情况下,它们对地面的压力都等于6个金属块的重力之和,即F甲=F乙=G总,那么它们的压力之比为:F甲:F乙=1:1;
(2)根据图片可知,它们的接触面积之比:S甲:S乙=3:2;根据公式可知,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3)如果将乙放置方式中右边3个金属块取走,压力和受力面积都减小到原来的一半,根据公式可知,金属块对地面的压强将不变。
28.【答案】匀速直线运动;2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7s~8s时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从第6s~9s的时间内,物体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第7秒至第8秒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根据图乙可知,0~3s内物体的速度为0,即保持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拉力,即f=F=2N。
29.【答案】(1)4.4
(2)加速
(3)B
(4)在细绳的右端先挂上2个钩码,再连接弹簧测力计并往下拉钩住地面
【解析】【分析】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会产生滑动摩擦力,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产生静摩擦力。
【解答】(1)弹簧测力计,最小刻度为0.2N,测力计拉力等于4.4N, 水平向左拉木块A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 摩擦力等于拉力等于4.4N;
(2)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摩擦力大小依然为4.4N,但拉力由图可得等于4.8N
拉力大于摩擦力,所以这一时刻木块的运动情况为水平向左做加速运动;
(3)依然和木板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所以为滑动摩擦力,A保持静止,A的滑动摩擦力总等于拉力,所以不需要水平匀速拉长木板。
故答案为:B。
(4) 与木块A相同的木块B叠放在木块A正上方 ,压力变为原来两倍,摩擦力也变为原来2倍,为8.8N, 测力计量程只有5N,若干个重为3N的钩码,所以挂2个钩码。
30.【答案】(1)橡皮膜形变程度
(2)液体深度越深,密度越大,则压强越大
(3)
【解析】【分析】(1)玻璃管内的液体对橡皮膜产生向下的压强,且压强越大,则橡皮膜的形变程度越大;
(2)根据1、2、3分析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根据3、4分析液体压强和密度的关系;
(3)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或重力的关系时,可以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重力或质量,可以寻找一个上面粗下面细的管子完成实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是通过观察橡皮膜形变程度来判断液体压强大小。
(2)根据实验1、2、3可知,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根据实验3、4可知,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则压强越大。
(3)寻找一个上面粗下面细的管子,下口沾上橡皮膜。在其中加入盐水,液面高度与与4相平,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即可,如下图所示:
31.【答案】(1)避免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3)能
(4)可行;将卡片向下拉了一段距离后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解析】【分析】(1)如果卡片的重力太大,那么两边的细线会向下垂,此时不在同一直线上,就不能再继续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关系了。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需要控制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据此设计实验;
(3)图乙中,虽然两个定滑轮不在同一高度上,但是作用在纸片上的拉力始终等于悬挂钩码的重力,这和二者在同一高度上的情形是相同的,据此分析解答;
(4)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需要控制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是不能在同一直线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选用较轻卡片的原因是:避免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3)利用图乙装置能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4)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小红的方案是保持卡片两侧所受的拉力不变,用手将卡片向下拉了一段距离(如图丙所示)可行,判断的依据是 :将卡片向下拉了一段距离后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32.【答案】(1)左;不需要;左
(2)不能确定滑块越过中线MN时速度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中线MN上,另一端分别与同一滑块接触,移动滑块使弹簧压缩相同的长度,由静止释放滑块,使滑块不滑离木板。分别测出滑块滑行的距离x1和x2
(3)b;b图线物块的速度变化快
【解析】【分析】(1)①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实验时,无论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对它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做加速运动,据此比较两个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判断哪侧更粗糙。
(2)①滑块移动距离的远近与木板的粗糙程度和它的初速度有关,如果要用滑行的距离反映粗糙程度的不同,就必须控制滑块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②根据①中的问题思考解决改进的方案。
(3)木板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块受到的阻力越大,滑块的速度减小的越快,根据丙图判断即可。
【解答】(1)①若F左>F右,则木板的左侧更粗糙,实验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
②木板向左运动,说明木板受到的合力向左,即f左>f右,那么木板左侧更粗糙。
(2)①小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确定滑块越过中线MN时速度相同。
②改进方法为: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中线MN上,另一端分别与同一滑块接触,移动滑块使弹簧压缩相同的长度,由静止释放滑块,使滑块不滑离木板。分别测出滑块滑行的距离x1和x2。
(3)根据乙图可知,则图线b所对应的接触面更粗糙,判断的依据是:b图线物块的速度变化快。
33.【答案】(1)根据v= 得小科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为:
t= =0.4h
答: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为0.4h
(2)车对地面的压力为:
F=G总=(50kg+50kg)×10N/kg=1000N;
在骑车过程中,车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为:
p= =5×105Pa
答:在骑车过程中,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为5×105P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计算。
(1)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变形式即可解答本题;
(2)根据重力及压强的公式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
(1)已知小科骑该电动车的速度和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小科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
(2)知道小科妈妈和电动车的质量,根据求出其重力;小科妈妈驾驶电动车时,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人和车的总重,根据出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强;
34.【答案】(1)G=mg=10kg×10N/kg=100N
(2)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G=mg计算球受到的重力大小,再确定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2)根据题意确定压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该球的重力G=mg=10kg×10N/kg=100N,方向竖直向下,作用在球的重心上。标度为50N,则向下线段的长度为2段,如下图所示:
(2)根据题意可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作用在斜面上,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下,如下图所示:
35.【答案】(1)解:
答: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是2400m。
(2)解:对地面的最大压力:
空载时的重力:
最大载重
答:该车的最大载重量为150kg.
【解析】【分析】(1)由图知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速度为5m/s,由s=vt算出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
(2)根据F=pS算出该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由G=mg算出空载时的重力,根据G载=F-G算出最大载重,由G=mg算出该车的最大载重量。
36.【答案】(1)汽车或自己
(2)136
(3)根据图丙可知,两次测速仪与汽车之间的距离差S=68m-34m=34m
两次信号接触汽车的时间差t=1.1s-0.2s=0.9s
136km/h>100km/h所以超速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根据计算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3)根据图像可知,第一次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测距仪的距离为64m,第二次到测距仪的距离为34m,二者相减计算出汽车行进的距离。这段距离对应的时间等于两次信号的相隔时间+第二次发射到接收时间的一半-第一次发射到接收时间的一半,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因为测速仪相对汽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选定的参照物为汽车或自己。
(2)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