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单选题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痛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些主张
A.宣扬民主启蒙的思想 B.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 D.反映了对传统体制的反思
2.上古时期,先民们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变化掌握时令节气规律;秦汉以降,随着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理念的介入,占星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迨至北宋,星占在政治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王安石为推行新法甚至提出“天变不足畏”,体现出熙宁诸儒的理性认知。占星术地位的变化( )
A.推动了古代天文科技的进步 B.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折射出儒学神圣化发展趋势 D.反映了传统思想的发展
3.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批判君主专制 B.倡导“兼爱”“非攻”
C.主张“工商皆本” D.提倡个性自由
4.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同时古代的王,特别是商朝,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但这一状况后来就发生了转变,阅读如表,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C.神学政治彻底衰落 D.人性论走向成熟
5.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曰:“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上述言论,反映这一思想家( )
A.主张限制君权 B.倡导以法治国 C.崇尚民本思想 D.注重法道交融
6.2022年7月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理解三星堆》展览,展出了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面具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这反映了( )
A.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 B.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C.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 D.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
7.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内有一座原塑于北宋的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上共有佛像30余身,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与一般的观音像正襟危坐高高在上不同,这座观音像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反映了( )
A.佛教的理学化 B.佛教的汉化 C.佛教的世俗化 D.佛教的商业化
8.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9.南朝时,道教领袖陶弘景临终遗言,命人在他死后“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车马,道人(僧侣)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这反映出( )
A.道教包容的宗教观念 B.道教失去自身特色
C.尊崇佛教风气的盛行 D.佛道两教相互接纳
10.根据《汉书·艺文志》关于诸子百家渊源的记载: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名家出于礼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发展具有( )
A.垄断性与单一性 B.继承性与变革性
C.开放性与包容性 D.统一性与稳定性
11.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后,楚大夫潘党建议将晋人尸体筑为“京观”,楚庄王则多次表明“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等观点予以反对,并说明保德、安民的重要性。楚庄王的做法可以说明,当时( )
A.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 B.楚国文学氛围的浓厚
C.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 D.华夏文化影响的深入
12.《礼记·冠义》记载冠礼是“成人之道也”,礼毕后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仪加以约结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品德的人。这说明
A.中国已是礼仪之邦 B.战国、西周礼仪相同
C.礼仪阻碍社会进步 D.传统礼仪有合理成分
13.中国自古有“为富不仁”的说法,但宋代商人逐渐成为社会救济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商人“富而能仁”、“富而好仁”。苏辙在奏疏巾曾言:“坊郭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这主要是由于( )
A.社会动荡不安 B.土地兼并严重 C.理学思想影响 D.商品经济繁荣
14.“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以善者至,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C.“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5.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分封制的崩溃 B.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C.教育向民间普及 D.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二、填空题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和 。
17.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①《 》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② 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③ 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奠基 远古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 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 ①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 认同、 认同。 ② 的思想核心形成。 ③“ ”局面出现。
形成与繁盛 汉朝 汉武帝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 儒、 、 交汇融通,玄学盛行。
唐朝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 。
宋代 ①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 形成, 成为集大成者。 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传承与转折 明清 ①明朝中期以后: 得到广泛传播。 ②明清之际:提倡 ,批判 ,抨击 ,倡导 。 ③康雍乾时期: 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衰落与复兴 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 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 成为价值目标。 ③ 后: 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知识
内涵表现 代表思想
以人为本 周公提出 ,孔子主张 ,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 。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 ,荀子以 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 。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周朝统治者主张 ,孔子提出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先秦典籍 ,战国 、 等主张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 孔子、孟子视 为人性中的美德。
20.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中华文化的形成
先秦 春秋时期的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战国时期,出现 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汉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 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玄学盛行
唐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代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 明清之际,提倡 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近代 向西方学习以 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大一统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信念,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达成共识的社会治理理念,无论孰轻孰重,皆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
——摘编自刘静、韩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国家观念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型国家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到认同的主要原因。
22.《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成书于战国时期,后收入《礼记》,汉武帝时《礼记 月令》被立为经学。以下各篇是不同时代有关月令内容的节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礼记 月令》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阅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之月)修利隄防,道达沟渠,关通道路,毋有障塞。 (译文:农历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毁鸟巢。不许杀害幼虫、已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正学飞的小鸟,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 农历二月不要把川泽的水用光,不要使池塘干涸,不要焚烧山林。 农历三月整修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不许有障碍壅塞)
《吕氏春秋 十二纪》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田律》 禁诸民吏徒隶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 及进〈壅〉水泉,燔草为灰,取产(麛)卵(鷇);毋杀其绳(孕)重者;毋毒鱼。
悬泉置(敦煌的驿站)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孟春月令:禁止伐木。毋□剿(巢)。毋杀□虫。毋杀□。毋夭蜚鸟毋□。毋卵。中(仲)春月令:毋□水泽 □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月令:修利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毋弹射蜚鸟,及为它巧以捕取之。
——摘编自《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等
(1)阅读材料,概括《礼记 月令》的内涵和所体现的理念。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礼记 月令》的历史地位。
2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汉朝经过改造后的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君权神授”神化王权,为专制君权披上了神圣外衣,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界要统一,为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基本主张仍是“诸子平等”“九流并美”“儒术孔道,非无优点”。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
材料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儒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对“儒术孔道”的态度,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阐述:①“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②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请写出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一是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以来政治制度的反思,二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守,传统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对绝对专制的否定,D项正确;他们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他们没有宣扬民主启蒙的思想,排除A项;“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同一时代,没有继承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古代先民通过观察星象掌握时令节气,秦汉之后占星术加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理念,北宋时期占星术地位下降,同时儒学理性认知增强”,这说明占星术地位的变化与儒学发展密切相关,D项正确;占星术地位的变化与天文科技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北宋时期理学的正统地位尚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神圣化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三人共同之处是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排除B项;三人主张中并未列举工商皆本和个性自由,排除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中国)。据材料表格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整体上人们对“天”的态度由颂天--骂天--不理天,表明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天”,注重自我的人文意识逐渐增强,B项正确;结合所学“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史实”可知,周王室逐渐衰微,天子权威不断弱化,排除A项;“彻底衰落”表述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格信息表明人们逐渐怀疑“天”,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无法得出“人性论走向成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可知,该思想家认为,法令是民之命,是治国的根本,这应该是法家思想的言论,倡导以法治国,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法治国思想,没有体现限制君权以及民本思想,排除A项和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道家思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兼具古蜀和黄河流域等青铜文明的特征,反映了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D项正确;仅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和艺术特点不能说明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A项;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与四川三星堆青铜器有“浓郁的古蜀特色”不符,排除B项;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与其兼具古蜀和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彩自在观音像与一般的观音像正襟危坐高高在上不同,其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表现出更多的亲和性和世俗性,反映了在北宋时期,佛教逐渐融入社会生活,佛教逐渐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世俗化,而非理学化、汉化和商业化,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详解】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都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C正确;民贵君轻思想与“贵贱有序”不符,排除A;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孔孟思想的治国理政思路是一致的,排除D。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弘景作为道教领袖,要求其死后首足覆盖袈裟,并且葬礼中要有道人(僧侣)和道士,这反映出道教包容的宗教观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道教领袖对佛教的接纳,但并不能据此说明道教自身特色丧失,排除B项;材料反映道教的包容,而不是尊崇佛教、没有体现佛教对道教的态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名家出于礼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可知,材料认为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王官,反映了文化的继承性,而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反映了变革性,B项正确;各学派主张互不相同,不能体现单一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华文明的继承性,没有涉及吸收了其他文明成果,不能体现包容性,排除C项;各学派主张并不相同,不能反映文化的统一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远离中原地区的楚国也深受保德、安民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当时华夏文化得到传播,影响力得到拓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敬德保民思想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楚国文学氛围如何,排除B项;材料时间是春秋,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礼记·冠义》主张通过冠礼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品德的人,说明的是中国传统礼仪具有合理的成分,D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是礼仪之邦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此战国、西周礼仪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礼仪的合理成分,非阻碍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富而能仁”、“富而好仁”,可知,宋代众多商人富而“能仁”、“好仁”主要是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状况恶化等,需要救济,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原因,排除AB项;商品经济繁荣为商人开展救济活动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的主要意思是,离开礼的言行,正可以纳入刑的范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制裁范围,说明礼和刑互为表里;四个选项中B项符合题干的意思,“以善者至,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的主要意识是带着好的建议而来的人用礼节对待他;对那些怀着恶意而来的人,就用刑罚惩罚他,说明礼法缺一不可,B项正确;A项仅强调道德和礼节的重要性,没有强调刑罚,不符题意,排除A项;C项主要意思是候王如果能够坚持遵守自然无为之道,那么万事万物就会按照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不符题意,排除C项;D项强调法,没有涉及道德和礼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新旧矛盾尖锐,因此儒家思想产生,B项正确;分封制崩溃、教育向民间普及和劳动者地位的提高均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详解】①:结合课本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①处填写思维方式;
②:结合课本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②处填写行为方式;
17. 《周易》 孟子 屈原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①《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③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 多元一体 血缘 文化 儒家思想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佛 道 挑战 理学 朱熹 陆王心学 个性自由 理学 封建专制 经世致用 文字狱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科学与民主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①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②血缘认同、③文化认同,④儒家思想的思想核心形成,⑤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汉武帝⑥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儒、⑦佛、⑧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唐朝时期,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⑨挑战;宋朝时期,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⑩理学形成, 朱熹成为集大成者;明朝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明清之际:提倡 个性自由,批判 理学,抨击 封建专制,倡导 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 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 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 “敬天保民” “仁” 民本思想 “道” 朴素的唯物观 绝对权威 孔子、墨子、孟子 “明德”“敬德” “为政以德” 《周易》 孟子 屈原 “和”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提出①“敬天保民”,孔子主张②“仁”,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③民本思想。老子提出④“道”,荀子以⑤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⑥绝对权威。⑦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周朝统治者主张⑧“明德”“敬德”,孔子提出⑨“为政以德”。先秦典籍⑩《周易》,战国 孟子、 屈原等主张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孔子、孟子视 “和”为人性中的美德。
20. 多元一体 百家争鸣 儒学的正统 理学形成 个性自由 救亡图存
【详解】①根据所学,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②根据所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③根据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④根据所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⑤根据所学,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⑥根据所学,近代,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1.(1)特点:以伦理为基础;以皇权为中心;强调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以儒学为理论支撑。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培育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塑造重责任勇担当的民族精神。
(2)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自古形成的浓厚家国情怀;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西迁推动思想解放;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鼓舞和推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得出以伦理为基础;根据材料“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得出以皇权为中心;根据材料“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得出强调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得出以儒学为理论支撑。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培育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塑造重责任勇担当的民族精神等角度概括。
(2)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可以归纳为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根据材料“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可以归纳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第二小问原因:可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分析,得出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从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努力分析,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可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分析,得出自古形成的浓厚家国情怀;可从当时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分析,得出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西迁推动思想解放;从国际影响分析,得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鼓舞和推动。
22.(1)《礼记 月令》认为生产生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2)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各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学术文化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士人梳理时令经验,为官府行政、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参考,《礼记 月令》《吕氏春秋》都是此类著作。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礼记 月令》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地位提升。统治者将时令经验转换为法律条文,贯彻到政府行政和司法中,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战国至秦汉(中国)。内涵:据材料一《 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阅靡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修利提防,道达沟渠,关通道路,毋有障塞……”等信息,内涵主要是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理念: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候正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时,理念为天人合一的理念。
(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战国至秦汉(中国)。据材料一《礼记·月令》成书于战国时期,结合百家争鸣等所学,说明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礼记·月令》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时令经验法律条文化,对规范生产生活影响更大。
23.(1)特点:吸收多元优秀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神化君权;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
影响: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但仍然肯定儒术孔教有可取之处。
原因: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选择阐述①
独特:凝聚性和连续性。
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途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选择阐述②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
世界价值: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可知吸收多元优秀思想;根据“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可知神化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可知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
影响:根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根据材料中的“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诸子平等”“九流并美”等信息可知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根据“儒术孔道,非无优点”可知仍然肯定儒学孔教也有可取之处。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阐述①。要阐述“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课可联系所学知识中中华文化的“凝聚性”“连续性”,同时结合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进行分析和说明。如中华文明的独特体现在凝聚性和连续性;根基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内涵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途径体现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阐述②。根据所学知识中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有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