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不能说明该论断的是( )
A.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
C.宋明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D.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2.1886年到1894年,上海格致书院设计的考课命题有:“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中外各国刑律轻重宽严异同得失考”“《墨子》经上及说上,已启西人所言历学、光学、重学之理,其条举疏证以闻”等。这些考课命题反映出格致书院致力于( )
A.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B.促进政治变革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宣传民主科学
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逐渐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与当地社会环境习俗相结合,创新了茶文化的内涵。这反映出( )
A.欧美文化依托中国文化发展 B.文化交流的多样性特征
C.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4.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C.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5.唐代文献中有“出身法”,即户籍中门荫或秀才、明经之类出身的标准。其影响可以在日本古代“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读书三品出身法”中看到类似的记载。材料反映了( )
A.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 B.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C.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 D.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
6.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B.唐朝抛弃传统夷夏观念
C.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D.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7.10世纪前后,唐和大食文献均载有一个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古罗马史籍也有相似记载,古印度同样有一些情节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原型是商人与摩竭鱼佛本生故事。这反映( )
A.中华文明文化圈的影响扩大 B.地域交流影响多元文明发展
C.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共同性 D.古代印度文明的引领性发展
8.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9.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10.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7-10世纪,日本确定了中央集权制、新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等;朝鲜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动这些演进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先进人物的改革推动 B.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
C.海上丝路的成功开辟 D.本族文化的融合吸纳
11.如图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及铭文,器物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它以仁立回首的凤鸟为造型,构思奇特,制作精细,器物铸铭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该文物可用来研究( )
A.商周存在尊崇妇女的习俗 B.晋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C.东周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D.西周青铜艺术和祭祀文化
12.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表明( )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佛教的日趋本土化
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4.如表所列为新罗真德女王年间(647~654年)出自《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的几则记述。这可直接佐证,新罗当时( )
A.实现了半岛统一 B.正式与大唐建交 C.礼乐典章中华化 D.已纳入唐朝版图
15.礼是西周文化的重要内容。《左传》记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这说明西周( )
A.分封制促进礼乐制形成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浓厚
C.社会深受礼文化的影响 D.平民以礼作为行为规则
二、填空题
16.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科技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 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孔子的思想以及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和建筑成为风尚。
17.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的外传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 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②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 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的到来。
④印刷术: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 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的传播
①16—18世纪, 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 、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 和建筑成为风尚。
18.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
19.明末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
①内容: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对中国的影响: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 文化;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 、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0.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世纪, 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成为官学。
(4)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21.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三 读图一和图二
儒学的传播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纷纷建立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了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图一:儒学的传播 图二:2019年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1)写出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含义的理解。
(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 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满自马克品:《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
(3)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并未吸收外来文化,符合材料设问,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而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吸收了外来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86—1894年(中国)。上海格致书院是中国最早传播科技知识的书院。1876年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立于上海。据材料可知,上海格致书院设计的考课命题主要围绕中外科技、刑律、文字的利弊得失等,意在引导学生科学看待中外科技文化成果,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外政治制度方面的考课命题,排除B项;上海格致书院的主要活动是研究和传播西方近代科技,而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宣传民主,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全球)。据题干描述,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影响说明了商品流通对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中国茶作为商品在世界各地的流通,不仅带动了经济交往,也将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促使茶文化与各地文化习俗相融合,创新和发展了茶文化的内涵。C项正确; 欧美文化的发展并非单纯依托中国文化,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未直接强调商品流通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茶文化与各地文化结合创新,展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而非同质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给出的时间段是13-14世纪,属于宋元时期,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A项正确;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是在汉代,排除B项;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在16世纪以后,排除C项;海禁政策的推行在明清,宋元不存在开放海禁一说,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唐朝的“出身法”影响到古代日本的“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的“读书三品出身法”,体现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了日本和新罗,但不能说明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了日本和新罗,未体现外国文化影响中华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日本。据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D项正确;交流是中日双向互动,而材料更多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未体现日本文化传入中国,排除A项;唐朝时期抛弃传统华夷观念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日本保存有大量的中国唐诗并不能说明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而中国、古罗马也有类似的故事或记载,这说明古代不同地域之间有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又丰富了各自文明,所以材料反映了地域交流影响多元文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印度文明的向外传播,不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排除A项;古代文明即使有某些相似性,但整体上来说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是各具特色的,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一个故事源头在印度,不能说明古代印度文明的整个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题干时间是1485年、1489年,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也还没有形成,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主教的禁令、教廷的敕令,都严禁“滥用”印刷术,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10世纪(日本、朝鲜)。根据材料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符合题意,C项正确。7-10世纪,日本确定了中央集权制、新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等;朝鲜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这都是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的表现,推动这些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有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先进人物的改革推动以及本族文化的融合吸纳,如日本大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晋候鸟尊造型奇特,制作精细,器物铸铭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其用于祭祀,因此该文物可用来研究西周青铜艺术和祭祀文化,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晋候鸟尊以凤鸟为造型,无法说明尊崇妇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进过特殊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西周晋候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不属于东周文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根据材料“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题干所述变化反映了佛教的本土化,即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由不关心世俗之事到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尊敬父母、忠君爱国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是题干表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佛教思想传播的分歧,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647~654年的朝鲜半岛。根据材料“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贺正之礼,始于此”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深受中国礼制思想的影响,学习模仿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仪文化,C项正确;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罗向唐王朝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建交关系无关,排除B项;新罗并未纳入唐朝版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礼的作用对象包括社稷、国家、民人等等,体现西周社会深受礼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礼乐制的形成并不是因为分封制的设立,A项说法错误,排除;西周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D项只说明了礼的部分影响,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火药武器 大航海时代 宗教改革 儒家经典 中国式园林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推动了欧洲①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②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③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孔子的思想以及④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⑤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17. 造纸术 骑士阶层 大航海时代 文艺复兴 孔子 茶 园林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8世纪以后,中国的①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②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③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④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6—18世纪,⑤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⑥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⑦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18.造纸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造纸术。
19. 利玛窦 中西 汤若望
【详解】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0. 朝鲜半岛 儒学 儒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故填空1.朝鲜半岛;2.儒学;3.儒学。
21.(1)儒家,道家。特点: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2000多年。
(3)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据所学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二小问,关于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据材料“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可知,战国时期各派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关于对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含义的理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造后的新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2000多年。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今世界。第一小问,关于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儒学的传播说明了儒学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也说明了儒学对传播地区的影响。儒学传播到亚洲、世界各地,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小问,关于孔子学院设立的意义,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是初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目的之一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学院面向外国招生,这会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2.(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
(2)影响:对亚洲: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对欧洲: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的发展;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具有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在欧洲深受喜爱,成为风尚。(任答5点)
【详解】(1)民族精神: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根据材料“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可知,和善修睦、热爱和平。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18世纪(欧洲)。对亚洲:根据材料二“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并结合汉字、儒学在亚洲的传播意义可知,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成为官学。结合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程可知,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可知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欧洲:根据材料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可知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并结合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历史影响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的发展;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具有重大贡献。联系中国器物、文化传入欧洲的影响可知,中国的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在欧洲深受喜爱,成为风尚等等。
23.(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
应对: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进步思想家倡导与西方进行交流,提倡个性;下层平民和城市市民阶层对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能够相融合;对中华文化前途充满信心。
(4)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出于传播教义需要,有必要调适以实现传播目的。
表现:根据材料可知在两汉、魏晋,佛教都会附会当时中国本土流行的文化思潮;材料“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可推知当时佛教在民间传播是采用的是民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材料“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可知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迎合了主流思想——儒家的道德观念。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中后期正是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因此西方思想科技向外传播。
应对:根据材料“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可知在面对中西文化碰撞时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徐光启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李贽等人主张独立个性,强调独立思考;从基层商人方面,往往对西方事物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态度:根据材料“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可见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能够辩证的看待;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因此李大钊提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从材料可知李大钊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4)特点: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从魏晋佛教、晚明“西学东渐”以及近代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