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单选题
1.周有光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提到,贸易交往中商人需要利用简单、高效率的文字(字母文字)记账。这种文字是否受到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们无暇考虑。这说明字母文字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有超强时间观念 B.上层社会的大力推广
C.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 D.知识分子的伟大创造
2.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在平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C.重农抑商观念改变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经济发展。下列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成就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开辟丝绸之路,丝织品远销欧洲②铁犁牛耕出现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4.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人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城邦是无需输入或输出任何东西的。”这一说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公民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对商业利润的追求 B.古代希腊商业贸易水平的发达
C.城邦间自然环境的微观差异和政治的分散性 D.古代希腊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
5.明朝万历《兖州府志》记载定陶县时写到,“国初宫室尚朴,服不锦绮,器用陶瓦。成化以后,富居华丽,器用金银,陶以翠白,市井有十金之产,辄矜耀者有之。”材料可以说明( )
A.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颠覆 B.儒家崇俭戒奢思想完全打破
C.传统士农工商结构的瓦解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消费观念
6.欧阳修针对“国有不竭之货”却“流通日滞”的现象,上书朝廷提出“诱群商而散之”的建议;苏轼也针对“谷贱伤农、谷贵伤末”的现象,提出“不税五谷”。这反映出他们都主张( )
A.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B.减轻农业发展负担
C.发挥国家经济职能 D.力行重农抑商政策
7.张骞回到中原后,汉武帝展现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据此可知( )
A.国家战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东西方交往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8.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瓷器,下图的文物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该文物被发现于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人沉船上。它反映出唐代( )
长沙窑褐彩诗文碗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9.如图所示为清嘉庆年间的婴戏大瓷瓶,瓷器画面展示了诸多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该瓷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制瓷工艺与文人意趣结合 B.中华文化与西方观念交融
C.商品经济与世俗文化发展 D.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转变
10.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是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枚金币可以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A.拜占庭与西汉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B.当时中外贸易结算必须使用金币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
11.下表是明朝万历三年起(1575年)饷税的构成(部分)
种类 征收情况
陆饷 对外来商船征进口税
引税 对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征收出口税
水饷 向船商征收的船税;按船只大小确定税额
加增饷 1590年起对从吕宋(今菲律宾)回国商船额外加增之税
这表明,明朝万历年间( )
A.关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B.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政府通过经济手段管理外贸 D.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12.下面是宋朝时期关于商贸交易行为的部分记载。这些商贸行为说明宋朝( )
相关记载 出处
“且言城内外诸铺户,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作价,径发米到各铺出粜,铺家约定日子支打米钱” 吴自牧《梦粱录》
“今后客盐入京,并于市易务中卖。本务依市价收买……愿立限赊请者听” 《续资治通鉴长编》
“商贾贩卖,例无现钱。若用现钱,则无利息。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除,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苏东坡全集》
A.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 B.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
C.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 D.商人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13.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会馆是山西、陕西盐商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 B.该会馆是山陕商帮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
C.该会馆证明扬州也是当时山陕商帮聚居地之一 D.该会馆最早应建造于商业较为繁荣的宋元时期
14.宋代的海上对外贸易,除官方经营之外,私商经营也占很大比重。从贸易总额来看,官方经营占据主导位置。但从海上对外贸易的参与人数及进出口贸易的次数来看,则私商居多。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①对外贸易活跃②营商环境宽松③商业成为主业 ④民间贸易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嘉庆十五年,给事中何学林在“请禁奸商”折中称部分钱铺肆意签发钱票, “陡然关铺逃匿,致民人多受欺骗”。针对此问题,嘉庆颁布上谕“开张钱铺者,必令五家互出保结,遇有关铺潜逃之事,即令保结之家照票分赔”。据此可知,清朝( )
A.金融领域乱象频生 B.钱铺盛行激化矛盾
C.关铺逃匿屡禁不止 D.官府监管钱铺经营
二、填空题
16.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 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① :出现了契约。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 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17.梳理古代主要国家贸易状况?概述古代国际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概况
世界古代商业贸易基本概况
起源 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出现交换→商业贸易产生
世界古代商业贸易发展 古代国内贸易 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商朝西周出现商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工商食官”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 春秋战国“工商 ”格局被突破出现私商 秦汉王朝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全国商品流通 隋唐两宋城市 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元明清朝 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加深;全国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 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各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商贸繁荣; 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一度垄断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亚非欧三洲之间 贸易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古代国际贸易 通道:两条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陆上贸易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 以后海上贸易兴盛 商品: 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进口: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等 范围: 陆上:欧洲北非西亚中亚≒中国 海上: 海阿拉伯海波斯湾南洋≒中国东南 机构: 司:唐宋→公行:清广州十三行 体制:中国 贸易薄来厚往倍偿其价 政策:明清逐步闭关锁国
影响 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国外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对西方: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瓷器、茶叶流行亚非欧三洲,丰富当地人们生活
18.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 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 等运往 ,再把 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19.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货币
(1)概况:中国商朝的贝币、古埃及的铜块和银块、小亚细亚的金属铸币。
(2)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成为财富的象征;使商业功能向 转化。
20.中国早在 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 。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契约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
——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
材料二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
材料三 目前发现的契约文书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等特点,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点,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日本学者寺田浩明认为:只要接触过明清时期民间文书史料集的人都会认为,当时的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社会关系都是依靠这些相互性“契”或“约”来支撑的。
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此出发可以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层的理解。
——摘编自仲伟民等《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图例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明朝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概述契约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契约文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反映出中国文化有何特点?
22.河西汉塞地区作为汉代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存留了大量简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内容 出处
受甲渠君(甲渠地区的边防官员)钱千,出二百五十,买羊一;出百八十,买鸡五只;出七十二,买骆四于;出百六十八,余米七平;出百卅,沽酒一石三斗。 《居延新简》
闻羌人买谷民间,持出塞甚众,长史废不为意,未有坐者,务禁防之。 《悬泉汉简》
昌武里公乘(爵位名)郭弘,年世七,自言为家私市张掖郡 《肩水金关汉简》
出钱四千四百卅买帛十二匹匹三百,口口口千付李卿以至长安市 《悬泉汉简》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汉代河西地区存在的商业贸易形式。
(2)根据材料,对汉代河西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香料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南洋香料尤其是印尼香料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宋元是中国与印尼香料贸易发展的鼎盛时期。从仅有的三次详细记载来看,各类香料是印尼三佛齐朝贡宋廷的重要物品。
明太祖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但是未能杜绝中国与印尼之间的民间贸易,香料走私时有发生。清初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南洋诸国只能通过朝贡贸易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这个时期,印尼的香料贸易网络已被荷兰殖民者所垄断。自1680年到1720年,每年平均有10艘左右的船舶从福建、广东、宁波等地航行到巴达维亚,用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换取香料等土产。还有欧洲国家的商船从东南亚到中国贸易,香料是他们向中国出售的主要商品。
从汉唐到明清长达千年的香料贸易中,中国与印尼区域的多个古代王国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贸易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古代香料文化。古代中国盛行佛教和道教,其宗教仪式中都以焚香为其重要组成。而在日常生活中,“熏香”则成为皇室和贵族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五代李珣《海药本草》中记载了主要由印尼传入的沉香、肉豆蔻、丁香等香料的医药用途。明中期以后,胡椒、苏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料 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溢日常饮食。
——摘编自许利平《古代印尼与中国香料贸易的变迁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印尼香料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与印尼香料贸易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贸易交往中商人需要利用简单、高效率的文字(字母文字)记账”可知,字母文字流行适应了商业活动的需要,是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时间观念,排除A项;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是否受到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们无暇考虑”可知,材料未体现上层社会的大力推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创造字母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平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时,沿海督抚要求废除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沿海督抚的上疏行为说明这一政策受到质疑,A正确;题干内容与西方侵扰无关,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在清朝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海禁政策的存废,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D。
3.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③是西周,②是春秋战国时期,④是战国时期,①是汉朝,正确排序是③②④①,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材料说明希腊城邦之间没有直接的往来和联系,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差异导致小国寡民出现以及政治上孤立分散性,故C正确;A属于希腊公民意识;B和D属于经济方面,不涉及城邦信息。排除。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国初宫室尚朴,服不锦绮,器用陶瓦。成化以后,富居华丽,器用金银,陶以翠白,市井有十金之产,辄矜耀者有之”体现的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浮华习气兴起,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消费观念,D项正确;明朝时期仍然存在重农抑商的观念,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当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朝时期,传统的四民结构并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欧阳修建议通过国家鼓励来吸引商人解决货物流通问题,苏轼主张不税五谷以保护农民,两者都是从政策角度出发,实际上是强调政府发挥经济职能,C正确;“诱群商而散之”是宽商政策,不属于强化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与欧阳修的观点不符,排除。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A项正确;古代进行东西中转贸易的国家是阿拉伯帝国,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排除C项;东西方交往开始于张骞出使西域,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知,唐代内陆城市长沙的长沙窑瓷器大量出口,说明外向型经济发展,A项正确;“普及”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没有阿拉伯文字的信息,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沿海城市,而长沙是内陆城市,排除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瓷瓶画面充满童趣和世俗气息反映出商品经济和世俗文化的发展,C正确;文人画旨在体现文人意趣,与瓷瓶画面的世俗风格不符,排除A项;画面中无法直接反映西方观念,排除B项;瓷瓶画面体现了人们对欢乐祥和生活的追求,此类生价值追求在清代之前就已存在,排除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可以说明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是否是“直接贸易”,排除A项;“必须”一说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万历三年起(1575年)饷税的构成(部分)”可知,明朝后期对海外贸易涉及到的商人、商船进行征税,并且通过不同的税种进行贸易管理,这说明当时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外贸,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财政税收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关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进出口贸易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商业贸易出现了“赊贷”现象,如先进行粮食买卖,后约定日期进行账目结算,这种商业贸易行为说明宋朝时期的商业信用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涉及民间的商业行为,未涉及政府管理商业,排除A项;材料涉及民间的商业行为,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商业交易信用,不涉及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出现商帮,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商帮组成的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D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4.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海上对外贸易,除官方经营之外,私商经营也占很大比重,说明宋朝的对外贸易活跃,①符合题意;从海上对外贸易的参与人数及进出口贸易的次数来看,则私商居多,说明宋朝的营商环境较为宽松,以及民间贸易发达,②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信息,没有体现商业成为主业的信息,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嘉庆时期官府对乱发钱票的钱铺进行监督管理,约束钱铺的不法行为。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部分钱铺的问题,不能得出清朝金融领域乱象频繁发生,排除A项;材料涉及部分钱铺乱发钱票而引发社会矛盾,而不是钱铺盛行激化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府对钱铺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管,未涉及关铺逃匿屡禁不止,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古埃及 商周时期 财产关系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①古埃及广泛使用 。中国②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③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17. 原始 食官 坊市 农产品 海外 中介 唐宋 红 市舶 朝贡
【详解】根据世界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历程可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产生,进而出现了商业贸易。根据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了私商;隋唐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元明清朝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世界古代商业发展历程可知,古罗马时期,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阿拉伯时期,亚非欧三大洲之间中介贸易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根据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可知,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海上贸易的范围包括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南洋、中国东南等;唐宋时期管理海上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海上贸易的体制是朝贡贸易薄来厚往倍偿其价。
18. 亚、欧、北非 丝绸 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欧洲和中亚
【详解】本题是填空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①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②丝绸等运往③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④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19.逐利增财
【详解】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0. 商朝 货币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在①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②货币。
21.(1)序号:②;理由:自明朝中期起(或正统年间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只写国家财政或民间交易,也)的基本支付手段(或白银货币化)
(2)信息:(四个维度,每个维度)
买卖双方主体: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双方自愿)。
支付手段:多样(或多样的具体描述)。
交易过程:订立契约交易规范。
土地买卖频次:普遍(或频繁)。
(3)作用: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特点:多样性;与统一性(或相似性)写多元一体;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序号是②,因为从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的支付手段。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引到本都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得出土地买卖自由。根据材料“三面与买主引进人议定”得出订立契约交易规范。根据材料“其买价钱钞”得出支付手段多样。根据材料“今录出东西南北四至明白”得出买卖普遍。
(3)本题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第一问,根据材料“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得出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第二问,根据材料“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有极大的相似性”得出多元一体。
22.(1)形式:屯戍机构在附近县治所之中市的日常用品采购;羌人民间买谷是在河西地区汉羌关市贸易;为个体家庭去郡治等中心市场或者较大市场的交易;去都城长安进行大宗商品贩运。
(2)原因:政府、私人家庭和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巨大需要;内地纺织业为代表经济的发达;筑塞、移民、构筑交通和军事防御设施,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河西地区是重要的交通通道,道路畅通;丝绸之路开辟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受甲渠君(甲渠地区的边防官员)钱千,出二百五十,买羊一;出百八十,买鸡五只;出七十二,买骆四于;出百六十八,余米七平;出百卅,沽酒一石三斗。”可知,屯戍机构在附近县治所之中市的日常用品采购;据材料“闻羌人买谷民间,持出塞甚众,长史废不为意,未有坐者,务禁防之”可知,羌人民间买谷是在河西地区汉羌关市贸易;据材料“昌武里公乘(爵位名)郭弘,年世七,自言为家私市张掖郡”可知,为个体家庭去郡治等中心市场或者较大市场的交易;据材料“出钱四千四百卅买帛十二匹匹三百,口口口千付李卿以至长安市”可知;去都城长安进行大宗商品贩运。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受甲渠君(甲渠地区的边防官员)钱千”、“闻羌人买谷民间”,“自言为家私市张掖郡”等信息可得出,政府、私人家庭和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巨大需要;据材料“出钱四千四百卅买帛十二匹匹三百,口口口千付李卿以至长安市”可得出,内地纺织业为代表经济的发达;据材料“受甲渠君(甲渠地区的边防官员)” 、 “长史废不为意,未有坐者,务禁防之。”等信息和所学可得出,筑塞、移民、构筑交通和军事防御设施,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据材料河西走廊交通道路示意图可得出,河西地区是重要的交通通道,道路畅通;丝绸之路开辟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23.(1)趋势:从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发展。
原因:宗教仪式的需要;“熏香”成为皇室和贵族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部分香料具有医药用途;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溢日常饮食。
(2)影响: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世界。
趋势:根据材料“从仅有的三次详细记载来看,各类香料是印尼三佛齐朝贡宋廷的重要物品。……未能杜绝中国与印尼之间的民间贸易,香料走私时有发生。”可知,从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发展。
原因: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盛行佛教和道教,其宗教仪式中都以焚香为其重要组成。”可知,宗教仪式的需要;根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熏香’则成为皇室和贵族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可知,“熏香”成为皇室和贵族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五代李珣《海药本草》中记载了主要由印尼传入的沉香、肉豆蔻、丁香等香料的医药用途。”可知,部分香料具有医药用途;根据材料“明中期以后,胡椒、苏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料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溢日常饮食。”可知,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溢日常饮食。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世界。
影响:根据材料“中国的香料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南洋香料尤其是印尼香料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可知,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自1680年到1720年,每年平均有10艘左右的船舶从福建、广东、宁波等地航行到巴达维亚,用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换取香料等土产。还有欧洲国家的商船从东南亚到中国贸易,香料是他们向中国出售的主要商品。”可知,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五代李珣《海药本草》中记载了主要由印尼传入的沉香、肉豆蔻、丁香等香料的医药用途。明中期以后,胡椒、苏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料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溢日常饮食。”可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