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单选题
1.在中世纪,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除非它迫切需要增加人口。1345年,在黑死病过后不久,威尼斯允诺授予任何愿意到它那里定居的人公民权……有机会的时候,在“新”“老”公民之间也要做出区分。1386年的一个法令规定,只有“老”威尼斯人才可以与扎根于此城的德意志商人进行交易。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 )
A.政治上向周围乡村开放 B.赢得自治的权利
C.打破了封建国家的框架 D.存在排外的特征
2.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表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出( )
时间 市镇数量
150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年 369
A.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B.清政府重视上海地区的商业发展
C.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D.明清时上海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3.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4.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天子王城高“九雉”(一雉等于一丈),诸侯国都城高“七雉”,卿大夫都城高“五雉”;对道路的规定如下: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路宽“七轨”,卿大夫都城路宽“五轨”。这表明( )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6.下表所示为明朝不同时期法律条文的摘录(部分)。据此可知明朝( )
时期 法律条文
明太祖时期 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及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复旧。其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
明宪宗时期 京城街道沟渠,锦衣卫官校,并五城兵马时常巡视……如有怠慢,许巡街御史参奏拏问。若御史不言,一体治罪
明世宗时期 京城内外,势豪军民之家侵占官街、填塞沟渠者,听各巡视街道官员勘实究治
A.城市环境治理渐趋规范化 B.政府严格管理商业活动
C.御史的监察职能得到强化 D.君主普遍重视城市建设
7.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出现大量的若干普通村落围绕一座中心聚落分布的聚落群,一些地区的中心聚落已开始建筑城垣之类的防御工程。这反映了( )
A.文明发展程度提升 B.邦国之间战争频繁 C.区域文化交流加强 D.聚落内部关系松散
8.北纬30°线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不同文明区域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 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对图中标识区域的民居叙述错误的是( )
①建筑特征为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②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建造房屋
③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④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战国时期的临淄(今山东淄博)东西两面环水,齐人在南、北城外挖筑弧形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东、西方的水系相连接,形成了四面环绕的外部排水网,这样既可以分流洪水又可以沉淀泥沙。该工程( )
A.奠定了齐国首霸的基础 B.反映了齐国灌溉系统发达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 D.加速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0.为了在帝国全境普及水道,罗马中央政府派遣专家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步罗马城的后尘,行省的主要城市陆续修建了水道。这( )
A.彰显了皇帝至高无上地位 B.满足了长途海外贸易的需要
C.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D.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村落自产生起,便有着较强的共同体特征,在长期传承发展中,村落中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一直较为丰富,既有祭社、祭神、驱傩、求雨、腊祭等祭祀活动,又有修路、架桥、凿井、建房等公共事务,还有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种各样的节庆娱乐。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村落为集体生活提供便利 B.村落主要为军事防御而设
C.村落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 D.村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求
1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13.古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里面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可供市民进行参观和祭拜,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古罗马的城市布局( )
A.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 B.削弱了国家对市民的人身控制
C.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
14.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15.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征,造成民居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
蒙古包 福建土楼 陕北窑洞 土家族吊脚楼
A.地理环境及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
B.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与因地制宜
D.彰显民族建筑风格的多元与创新
二、填空题
16.西欧城市的发展
(1)条件: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表现: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城市位于 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赢得一定的 。
(3)影响: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的统一事业。
17.发展过程:
(1)商朝时,城市已 ,统治者的 位于城市的中心。
(2)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各有定制。
18.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 。
19.居住条件的改善:居民的 生活更加多样。各种服务设施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20.世界古代时期的村落
(1)村落的产生——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 的演变。
(2)村落的产生——村落的出现
原因 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 。埃及、印度、中国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村落建有 、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意义 为人们的 、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 提供了便利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22.中国古代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广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高惠冰《略论秦汉时期广东的初步开发》
材料二 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旧唐书》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
——摘编自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
材料三 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
——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济概况》
材料四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商人在宁波定海扰乱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商人到宁波、漳州和松江三海关贸易,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且规定由粤海关管理。
——摘编自邓开颂《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广州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以及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 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菅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三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毛泽东指出:“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成为在军管初期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并对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方面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城市建设原则。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在中世纪,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只有‘老’威尼斯人才可以与扎根于此城的德意志商人进行交易”可知,材料反映中世纪欧洲城市存在排外的特征,D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中世纪欧洲城市公民权问题,无法体现打破了封建国家的框架,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明代中叶至1862年的上海地区。根据材料“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可知,明代中叶以来,上海地区的市镇数量不断增加,这说明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工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明清时期商人地位上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市镇数量增加的信息,无法得出清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与题干的时间段相比,太短暂,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唐代都城长安“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的严格管控,这种管理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集市贸易区域专业分工的信息,排除A项;宋代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可知,长安城体现的是政治职能,不能体现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宋代城市打破坊市制,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税收的组成结构,不能说明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受礼乐制度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规范。其中在城市建筑、道路方面,周天子、诸侯、卿大夫有着不同的规定,说明的是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制对建筑的影响,非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排除A项;材料与统治者对城邑的改造无关,排除C项;这种等级森严的城市规划并不合理,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表明,明代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不仅有明确的立法。而且还实行了相当严格的监察制度,法规强调的是巡视官员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职责和御史检查执法的作用,说明这种管理已规范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御史的监察权得到强化,排除C项;“普遍重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和社会分化不断扩大,村落之间原本平等的关系不断失衡。集中了社会权力、高级手工业生产和贵族阶层的中心聚落,围绕着它分布的普通村落,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古人所谓的“国”或“邦”。中华大地进入了万国林立的时代。这说明此时社会的文明进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A项正确;材料提到中心聚落出现城垣类防御工程,但不能得出战争频繁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普通村落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越来越沦为中心聚落的附庸,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古代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③是两河流域: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②③错误,符合题意,选B项;①是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④是古代中国: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综上所述,①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临淄因地制宜,利用淄河和系水作临淄城东、西两面的自然护城河,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建造了排水道口。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因地制宜,C项正确;奠定了齐国首霸的基础是在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后,排除A项;材料与灌溉系统无关,排除B项;都城的修建不能反映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修建全国水道网,便利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认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D项正确;罗马在帝国全境普及水道,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与皇帝至高无上地位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境内修建水道与长途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罗马在帝国全境普及水道,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未体现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落、市镇和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村落通常是简单基本的社区,市镇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的政治、宗教、军事功能更为完善。古代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和保障,材料中学者以村落中的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为例,意在说明村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便利,A项正确。集镇随生产力发展及军事防御目的而兴起,排除B项;城市具备政治中心的功能,而不是村落,排除C项;集镇满足商品交换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略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中古罗马政治中心位于城市中心,这里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供市民参拜, “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可知,古罗马政治中心并非皇帝府邸,具体行政事务要前往城郊皇帝府邸办理,这反映了古罗马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古罗马的各阶层的关系,排除A项;削弱国家对市民人身控制这一说法不符合古罗马史实,排除B项;古罗马城市布局与商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题干反映出宋代对城市市场管理的放松,由直接监管变成“以税代管”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D项正确,A项排除;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官府并没有取消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宋代对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市坊间的矛盾,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排除。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蒙古包、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土家族吊脚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地区相对寒冷,因此民居多为可以御寒的蒙古包,土家族生活的地区高温潮湿,因此民居是通风较好的吊脚楼,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风俗习惯,A项正确;居民建筑的多样性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建筑的不同点,与文化的兼容并蓄无关,排除C项;D项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封建主 自治权 自治 国王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城市位于①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赢得一定的②自治权。其影响是,③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④国王的统一事业。
17. 初具规模 宫殿和宗庙 营建城市 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1)商朝时,城市已①初具规模,统治者的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2)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③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18.工商业集镇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①工商业集镇,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19.文化娱乐
【详解】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各种服务设施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20. 地面筑屋 农业 两河流域 住宅 定居 集体活动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村落的产生——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①地面筑屋的演变。
(2)根据所学可知,村落的产生——村落的出现:原因:②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表现:最早出现在③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特点:村落建有④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意义:为人们的⑤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⑥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1.(1)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
(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
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得出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根据材料“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及所学可得出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根据材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及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可得出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根据材料“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可得出民宅与园林结合;根据材料“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及所学可得出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第二小问特质:根据材料“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可得出贾而好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从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角度回答。
22.(1)背景:大一统局面形成;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或推动);大量人口涌入;交通条件改善。
(2)表现:外商云集;贸易范围广;贸易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中转贸易发达。
影响:推动了唐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广州)。结合秦汉的时代背景可知大一统局面形成;根据材料“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可知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交通条件改善;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材料“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或推动)。
(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广州)。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可知外商云集;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犀、象、珠、玉,走于四方”可知贸易规模大;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市于五羊”“数贩南海”可知中转贸易发达。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国际的影响可知推动了唐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3.(1)因素:封建专制统治(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的出现;经济政策及立法。
(2)表现: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答出四点即可)
(3)理念:恢复和发展城市的生产;依靠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进步力量;实行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实行城市民主建政;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作用: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可知,封建专制统治(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根据材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 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可知,工商业城镇的出现;根据材料“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可知,经济政策及立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可知,新兴工业城市崛起;根据材料“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可知,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可知,城市缺乏合理规划;根据材料“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理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可知,恢复和发展城市的生产;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 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可知,依靠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进步力量;根据材料“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可知,实行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根据材料“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成为在军管初期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可知,实行城市民主建政;根据材料“并对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方面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城市建设原则”可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可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成为在军管初期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可知,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