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卷I(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 ,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一条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龘龘”何意,“朤朤”何指?据悉“龘”源于“龖”,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 ”寓意“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龘”,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龘”契合了中国人对于“龙”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我们乐见中华语库更加生机勃勃,也不必为生僻字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重获新生”而过分欣喜。作为一种“通约”工具,“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
(摘选自田闻之《“龘龘 ”,生僻字真火了?》)
材料二:
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蟲”(xiān),新鲜之义,复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怼”,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忈”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已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二”、下面是“心”,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有的借音替字,如“亖”(sì),“四”字的异体,因民俗忌言忌写“死”字,就用“亖”谐音代替“死”,“笑亖”“创亖”都是网络流行语。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
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也使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
此外,新生代网民的增多,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生僻字的流行加速。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
材料三:
李杲、高頔、傅广美……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16名学生的名字中,竟出现了8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
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冀。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实际上,名字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征呢。
(摘编自东方时评《生僻字入名不应有难以承受之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绝大多数人对“龘龘 ”吉祥串烧还不能流畅读写,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它来表达新年祝福,因为这样的词语能表达双倍或多倍的祝福与期盼。
B. 用进废退,很多生僻字因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鲜为人知,将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
C.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
D. 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好名字就能让孩子人生美好一帆风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比如“龘”,虽然《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但在甲辰龙年,它因契合了人们对“龙”的浪漫想象而重获新生。
B. 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文化活动的相继兴起,扩大了汉字知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速了生僻字的复活。
C. 生僻字成为学生姓名中的“热门字”,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D. 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还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奣”(wěng),本指天空晴朗无云,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天亮之义。
B. “砳”(lè),本为石头撞击声,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乐”。
C. “烎”(yín)的本义为光明,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望形俗解为“开火”,被玩家用来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
D. “兲”(tiān)被望形生义为“王八”,用于讥讽、骂人,但与其作为“天”的异体字的内涵不兼容。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网络普及在生僻字流行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5. 有人认为“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的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它们的合理‘归宿’”。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1. C 2. C
3. B 4. ①网络普及促使大量生僻字进入大众视野。
②网络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使用生僻字。
5. 赞成这一观点:
①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那些生僻字进入“故纸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②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吐故纳新,生僻字也必然会退出。
不赞成这一观点:
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方便地了解使用生僻字,有了其重获新生继续使用的条件。
②民俗产生新需要,时代赋予新可能,生僻字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而重新使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过于绝对,生僻字复活的原因还有“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俗的需要”等等,作者并没有指出这是主要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位置颠倒,根据“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可知,题干将前后两个分句表达递进关系弄反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俗解形体”就是打破原有造字理据,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B.是说用一个生僻字来代替现在使用的另一个字,这个生僻字并没有产生新的意义,故不能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
ABC三项,都是将生僻字打破其原有造字理据,进而产生新的字义,故可以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可以概括为“网络普及促使大量生僻字进入大众视野”。
②根据“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可以概括为“网络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使用生僻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赞成这一观点:
①根据“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那些生僻字进入‘故纸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②根据“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可以概括为“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吐故纳新,生僻字也必然会退出”。
不赞成这一观点:
①根据“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可以概括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方便地了解使用生僻字,有了其重获新生继续使用的条件”。
②根据“汉字作为信息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概括为“民俗产生新需要,时代赋予新可能,生僻字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而重新使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
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
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
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
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
“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
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
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
“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
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
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
“哎,小椿头?”
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
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
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
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
“兔崽子!”
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
小椿头去砍柴了。
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
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
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
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
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
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
“怎么啦?阿婆骂你啦?”
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
“吃饭了吗?”
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
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
“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
“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
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
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
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
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
“好吃吗?”
“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
“好吃都吃掉。”
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
“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
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
“当然可以。”
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
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
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
B. 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
C. 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
D. 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
B. 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 “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8. 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翻窗落地时,小心翼翼,时刻警惕。②看见阿婆在树下,紧张害怕。③发现阿婆睡着后爬树摘枇杷时,放松警惕,急切兴奋。④被湫月发现时,紧张讨好。⑤享用枇杷时,快乐满足。
9. 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使故事连贯,情节紧凑。②使小椿头和湫月的形象真实可感,丰富人物形象,具有生活气息。③具有现场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④体现小椿头与湫月和阿婆之间的人情之美,凸显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错,拔高了内涵,湫月说“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可见只是淳朴的回馈,表现他们纯洁美好的友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错,阿婆一直是慈祥的,她为了不让小椿头爬树才故意装出严厉的样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小椿头先是“轻盈地落到地上”,然后“小心地关了窗”,可见他翻窗落地时,小心翼翼,时刻警惕。
②结果一转头,看到阿婆在树下,小椿头“扭头便跑”,可见他紧张害怕。
③小椿头发现阿婆并没有追上来,于是凑上去看,发现阿婆睡着了,“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此时的他放松警惕,并且想要急着打枇杷,急切兴奋。
④小椿头正在摘枇杷,被隔壁湫月发现,“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并且把大个的枇杷给湫月吃,表现出他的紧张和讨好。
⑤小椿头蹲在墙角吃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可见他享用枇杷时,快乐满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从情节上看,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小椿头和湫月的对话,通过对话湫月知道了小椿头被阿婆罚,还没有吃饭等。对话展开情节,使故事连贯,情节紧凑。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对话使小椿头和湫月的形象真实可感,丰富人物形象,具有生活气息。如湫月问他“怎么啦?阿婆骂你啦”“吃饭了吗”等,刻画出少女的善良和美好;而小椿头“哇,枇杷酥”则把少年贪吃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还有最后“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关心,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③从效果来看,对话具有现场感,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中间很少有其它大的动作等,很有对话的情境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④湫月给小椿头拿吃的,小椿头想着给阿婆留一块枇杷酥,对话体现出湫月和小椿头美好的友情,也展现出小椿头和阿婆之间的亲情之美,体现小椿头与湫月和阿婆之间的人情之美,凸显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 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 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C. 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14. 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0. BEF
11. B 12. D
13. (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
14. ①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
②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秦穆公”做“说”的宾语,B处断开;
“立谈之间”是时间状语,与后句联系紧密,不必单独断开;“存郑于将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
“退秦师”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
故选B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常常用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遮挡着沛公。
C.正确。都是名字作动词,订立盟约;穿着礼服。句意: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错,“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材料二作者认为秦穆公退兵是基于对国家利益与危害的考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提供;“乏困”,缺乏的东西。
(2)“中”,击中;“讵”,怎么;“若是”,像这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吕祖谦认为,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
②由“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修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材料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①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②。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 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 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 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16. 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15. B 16. 理解:园中茂密的竹子似在嫌弃我这样一位闲客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似在等待主人归来。作用:①借助梅、竹两个意象,侧面烘托出园主人高洁的形象,表达对园主人的赞赏之情。②承接首联诗人的独自寻幽,引出下文主人未在园中的原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大家盛赞”“侧面”错。“赞谋盛府方投刃”句,诗人称赞曹伯玉谋划事务得心应手,“捍患长堤正展才”句正面展现出曹琰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意为:友人曹伯玉家的园中茂密的竹子似在嫌弃我这样一位闲客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似在等待主人归来。
内容上,“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菊,“梅”具有高洁、坚毅、谦虚的品格,“竹”具有正直、高雅、纯洁的品质。诗人借助其中梅、竹这两个意象,侧面烘托出园主人的高洁雅致的形象,表达对园主人的赞赏之情。
结构上,首联诗人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颔联承接首联“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说诗人独自一人寻幽,从而引出下文主人忙于公务未在园中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2)杜牧在《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一句写秦对从六国掠来的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__________”一句则感叹秦对天下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起了饱满的文势。
(3)苏洵的《六国论》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覆压三百余里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 ③. 弃掷逦迤 ④.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⑤. 赂秦而力亏 ⑥. 破灭之道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覆、骊、构、掷、逦迤、锱铢。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 A ,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而身体矮小又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 B ,形成恶性循环。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①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②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顶点。③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④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⑤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⑥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长高。⑦关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⑧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⑨应该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循序渐进睡眠周期。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 B 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19. ②应改为:“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点”或“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顶点”。⑦应改为:对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⑨应改为: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睡眠周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可知,情绪也是影响身高的因素,结合前文的“往往更多地考虑”和“却”的转折语意,可推知此处可填: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
B处,根据“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可知,身体矮小,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这是带来了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结合“形成恶性循环”的这一表意,可推知此处可填: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达到最高顶点”语意重复,“最高点”就是“顶点”,应改为:达到最高点或达到顶点。
⑦“关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搭配不当,“关于”表关联性,这里“那些睡得晚的孩子”是指出明确的对象,“关于”应该改为“对于”。
⑨“一个规律的循序渐进睡眠周期”搭配不当,“循序渐进”与“睡眠周期”不能构成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正确做法是调整语序,将“循序渐进”放在“帮孩子”前作状语,即“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睡眠周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
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20. 文中加点的词“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22. 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拙政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B. 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C.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答案】20. ①语意轻重不同。“傻笨”的语意较重,“傻傻笨笨”语意则相对轻。②韵律感不同。“傻傻笨笨”更富于韵律性和节奏感。
21. ①第一个“名”,指的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虚浮的名声,含贬义。②第二个“名”,指的是被历史和世人认可、赞美的高尚美好的名声,含褒义。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傻傻笨笨”是叠词,一是富有韵律感,这是“傻笨”一词所没有的;
二是叠词在语气和表达效果上不同,“傻笨”的语意较重,“傻傻笨笨”一词语意则相对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个“名”,“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中的“名”,指的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虚浮的名声,含贬义。
第二个“名”,“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的“名”,指的是被历史和世人认可、赞美的高尚美好的名声,含褒义。两个“名”都指名气,但感彩不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拙政园”专有名词,表特定称谓。
A.专有名词,表特定称谓;
B.表引用。
C.表反语讽刺。
D.表特殊含义。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 “泻”字,并题名为“泻玉”;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二字。三种题名皆有不同艺术效果,“翼然”“泻玉”“沁芳”,对优秀传统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即创造性地传承。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厦,那么“移用”与“化用”的文化就是水泥,是大厦成型的基础,而“独创”的文化则是钢筋,是使大厦永葆活力、处于不倒之境的关键。时代发展如江河奔涌向前,我们既要有“移用”“化用”这类简单直接的文化传承,也要有“独创”这类创造性的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方能稳步前行,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文化要发展,传承是必经之路。“移用”为基,“化用”为翼,中华文化固若金汤。德·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正是因为走着文化传承之路,我们才能在《诗经》中感受先秦百姓的生活,才能在《离骚》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才能在《史记》中了解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若无传承,《醉翁亭记》便无人知晓;若无传承,文化大厦便不复存在。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必备技能。“独创”为魂,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边靖婷,与同学一起通过线上平台向大家展示宣传传统京剧戏腔,让戏腔走出剧院,走上网络,为更多人所了解;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大厦注入活力。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不限步于文化领域。在中医药领域,疫情期间,无数医者传承中医药精华,锐意创新,使得中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航天领域,从“神舟”一号到十四号,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如此成就,与一代代航空人“移用”“化用”“独创”技术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方面,我们也需做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害怕写作,总是觉得难以下笔,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我们缺少传承,极少去阅读经典,难以“移用”“化用”一些语言,更不要提“独创”言语。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大量阅读与积累,再将知识融会贯通,“独创”属于自己的表达。没有传承,再新的“独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独创”,再好的传承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让我们在学习中踏实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的由来,各有其法,各呈其妙。“翼然”是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泻玉”是借鉴化用经典名句,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材料并没有对三个名字进行褒贬。
考生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给匾额题名的例子正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活灵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考生审题立意,不要在《红楼梦》的相关情节里打转,要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红楼梦》给亭子题名的情节方面上升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无论哪个领域,“移用”“化用”“独创”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引子”,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之类的思维暗示,但考生也应该赋予其以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将“移用”“化用”“创造”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如鲁迅先生所言“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缩头缩脑,畏手畏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我们则“借鉴化用”: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化用”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超越“移用”“化用”阶段,破除科技“藩篱”,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独创”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移用”“化用”到“独创”,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是有“我”之文。
立意:
1.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2.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3.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5.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卷I(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 ,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一条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龘龘”何意,“朤朤”何指?据悉“龘”源于“龖”,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 ”寓意“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龘”,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龘”契合了中国人对于“龙”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我们乐见中华语库更加生机勃勃,也不必为生僻字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重获新生”而过分欣喜。作为一种“通约”工具,“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
(摘选自田闻之《“龘龘 ”,生僻字真火了?》)
材料二:
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蟲”(xiān),新鲜之义,复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怼”,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忈”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已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二”、下面是“心”,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有的借音替字,如“亖”(sì),“四”字的异体,因民俗忌言忌写“死”字,就用“亖”谐音代替“死”,“笑亖”“创亖”都是网络流行语。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
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也使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
此外,新生代网民的增多,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生僻字的流行加速。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
材料三:
李杲、高頔、傅广美……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16名学生的名字中,竟出现了8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
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冀。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实际上,名字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征呢。
(摘编自东方时评《生僻字入名不应有难以承受之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绝大多数人对“龘龘 ”吉祥串烧还不能流畅读写,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它来表达新年祝福,因为这样的词语能表达双倍或多倍的祝福与期盼。
B. 用进废退,很多生僻字因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鲜为人知,将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
C.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
D. 人生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好名字就能让孩子人生美好一帆风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在字形构造上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比如“龘”,虽然《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但在甲辰龙年,它因契合了人们对“龙”的浪漫想象而重获新生。
B. 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文化活动的相继兴起,扩大了汉字知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速了生僻字的复活。
C. 生僻字成为学生姓名中的“热门字”,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D. 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还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奣”(wěng),本指天空晴朗无云,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天亮之义。
B. “砳”(lè),本为石头撞击声,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乐”。
C. “烎”(yín)的本义为光明,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望形俗解为“开火”,被玩家用来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
D. “兲”(tiān)被望形生义为“王八”,用于讥讽、骂人,但与其作为“天”的异体字的内涵不兼容。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网络普及生僻字流行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5. 有人认为“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的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它们的合理‘归宿’”。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
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
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
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
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
“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
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
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
“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
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
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
“哎,小椿头?”
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
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
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
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
“兔崽子!”
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
小椿头去砍柴了。
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
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
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
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
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
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
“怎么啦?阿婆骂你啦?”
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
“吃饭了吗?”
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
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
“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
“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
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
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
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
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
“好吃吗?”
“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
“好吃都吃掉。”
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
“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
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
“当然可以。”
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
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
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
B. 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
C. 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
D. 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
B. 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 “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8. 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 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 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C. 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14. 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①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②。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 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 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 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16. 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2)杜牧在《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一句写秦对从六国掠来的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__________”一句则感叹秦对天下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起了饱满的文势。
(3)苏洵的《六国论》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 A ,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而身体矮小又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 B ,形成恶性循环。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①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②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顶点。③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④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⑤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⑥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长高。⑦关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⑧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⑨应该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循序渐进睡眠周期。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
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20. 文中加点的词“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22. 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拙政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B. 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C.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