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2 11:1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花的学校》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小学阶段以来学到的第一篇儿童散文诗,也是学生开启习作的第一篇想象散文。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它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极具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等拟人的行为。比如:运用“走过”“吹着”等拟人化的表达,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花想象成“跑出来”的孩子,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课后题“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 ”以及“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 请你照样子写一写。”体现了该语文要素的要求。
教材分析
《花的学校》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又没有分行和押韵。 课文以”花的学校”为题,花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纯洁, 他们在”地下的学校”,就像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先描写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接着想象关了门做功课的花朵们,雨一来就放假了;然后想象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冲了出来;最后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等人的行为。比如,运用”走过”“吹着”,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花想象成”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同时,花儿也有学校,他们会”关了门做功课”,也会”放假”,花儿生长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花孩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急急忙忙”“扬起双臂”这些描写,表现了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对家庭的眷恋。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第 8自然段的两个疑问句使感情得到了升华。”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则把孩子和母亲的感情表达得质朴而强烈。
【教学目标】
1.认读 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舞”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重点】
1.认读 5个生字,会写 13个字,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2.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2 课,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你看,这不是我的学校,也不是你的学校,是谁的学校呀?(花的学校)多神奇,再读,读出新鲜感。生再读课题。
二、学生字新词
1.新词理解。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还摘抄了许多新鲜的词语,这几个词呀,出现的最多,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1)教学“衣裳”,重点强调“裳”字既是轻声又是后鼻音。
(2)出示图片,认识“风笛”。
(3)出示图片,理解“荒野”的意思。
(4)组词法:罚。惩罚,责罚,罚款......
师总结: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图片、组词都是我们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些新鲜的词语。
2.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孩子说一说在预习的时候,自己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2)指导书写:舞重点强调: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三个横画中第三个横最长,四个竖画向中心聚,下半部分宽松舒展。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提醒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同桌互评。
三、落实课堂主任务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咱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和校园生活有关,第一课写谁在哪儿上学呢?
生: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大青树下的学校里上学。
师:那么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谁在哪里的学校上学呢?
生:花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师:你看!是花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可真新鲜!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花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生: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写的是花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师:课题是花的学校,课文写上学,就写了这么一点点。那课文还写了些
什么呢?
2.初读课文ppt 出示初读要求: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花孩子们干了什么?
3.师:你们刚才读得特别认真,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花孩子们干了什么?跳舞狂欢、上学、找妈妈。
活动二:聚焦“新鲜”,展开想象
1.PPT 出示:读课文第 1.2.5.6 自然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交流。
2.学习第 1 自然段。
预设:生:我画的是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东风它又不会走。在竹林中吹着风笛,他也不会吹风笛。
师:东风是不会走,也不会吹风笛的,现在被当成什么啦?(板贴:当成人)人了,像人一样会走,会吹风笛。吹风笛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指导学生朗读第 1 自然段。
3.学习第 2 自然段。
生:我画了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我觉得“无人知道”很新鲜,因为下面写它们是在“地下的学校”上学,所以才没有人知道吧。
(3)平时我们数花都是一朵两朵三朵,诗人为什么用一群一群呢?这儿的花呀,已经变成一群孩子啦。这么新鲜的句子谁来读?你来。
4.学习第 5 自然段。
(1)生:我们不是下雨时放假的,一年有两个假期。花孩子们一下雨就放假。花不会放假,只有我们人会放假。
(2)教授多音字“假”。
(3)仿写句子。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谁一来,他们________。
5.学习第 6 自然段。
(1)生:我画的是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里说雷云拍着大手,其实是在说打雷打的非常响。
师:孩子们,平时雷声轰响的时候什么感觉?
(害怕/恐怖)
师:可是诗人写雷云拍着大手,你还会觉得恐怖吗?(生自由发言)
师:诗人把雷云也当作人来写了。这样一写,这样一想,雷云就变得特别
可爱了,咱们来读出它的可爱。
(2)生:我画了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花孩子们不会穿衣裳,可是课文中却说他们穿了衣裳。
师:来看看他们穿了什么颜色的衣裳?
(紫的,黄的,白的。)
(3)生:我画了冲出来,我读出了花孩子的激动。
师:你可真会读书。不是优雅的走出来的,而是冲出来。花孩子冲出来干什么?
生:冲出来参加舞会。
6.播放音乐,引导孩子边听边想象:自己变成一朵花,在舞会上跳舞狂欢。(1)学生分享。
师:要想说的有新鲜感,就要像诗人一样,用奇特的想象把事物都当成人来说。
(板贴:奇特的想象)
生 1:我变成了牵牛花,穿着蓝色的衣裳去参加舞会。我在舞会上跳舞狂欢,还编织音乐。生评价。
生 2: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玫瑰花,穿着白色的衣裳去参加舞会,我跳着芭蕾舞,蝉在为我欢呼,蝴蝶在为我伴舞。生评价,师总结。
活动三:小组合作,聊“新鲜”
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花孩子们上学、找妈妈的画面。并圈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汇总,选择小组觉得最有新鲜感的词句,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阅读体会,向全班汇报。
1.小组汇报。重点学习新鲜词语:做功课、花儿的家在天上、急急忙忙,扬起双臂。提出问题:花孩子们做的功课会有哪些?关了门做功课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诗人要把花孩子的家写的那么高,写到天上呢?花孩子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到天上去?引导学生边汇报边想象。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介绍作者泰戈尔。
2.教师总结。
3.推荐阅读《新月集》中《金色花》《云与波》。
课后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视频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变成一朵花,去舞会上跳舞狂欢吧。花孩子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语言,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力,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在课后产生许多了一些新奇的问题,如:“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为教学预案去充分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