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2 11:17: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铭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通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分析陋室的特点。
3.结合文本分析运用的类比等写法,体会其妙处;分析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所体现作者高尚的志趣追求。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分析陋室特点。
2.结合文本分析运用的类比等写法,体会其妙处;分析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所体现作者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可以穿越成为一个古代人物,你想成为谁?(预设:苏轼、李白、杜甫……)今天你有一个机会穿越千年,成为诗豪刘禹锡。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世界。
二、教学环节
(出示课件,任务一:结合背景,初识陋室)
(过故事页并选择,了解《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初步感悟刘禹锡的精神品质。若选择错误,择回到故事第一页重新开始。)
师:同学们,刘禹锡少年成名,后因变法失败,得罪权贵而多次被贬,被贬时间长达23年之久,成为了被贬时间最长的文人。官场上不得意,却也成就了他“诗豪”之名。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流传千年的骈体铭文《陋室铭》。
知识补充: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学生自读,感受音韵美。(读完后教师点出韵脚:名、灵、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2.学生朗读。(在朗读后,点评朗读效果(骈散结合音韵节奏)),
3.字词翻译。(提醒注意倒装句式和重点字词解释)
4.再次齐读。(注意节奏)
师:同学们,本文的课题为《陋室铭》,那刘禹锡眼中其室真的陋吗?下面我们身入陋室,感悟作者的情怀。(出示PPT:任务二:身入陋室,感悟情怀)
创设情境:你住进破房子的消息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各种言论层出不穷。请你为民众解答疑惑。
(此环节:出示课件民众问题,学生先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最后一题可同桌讨论交流观点后分享。教师在次过程中书写板书。)
1、看到网上说您房子很破的言论,您有什么看法呢?此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刘禹锡是否真的觉得陋室陋的问题。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景(环境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事(生活情趣之高雅)
陋室不陋

2、请问您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呢?
补充资料:
诸葛庐,诸葛亮成名前所住的草庐。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军事家、文学家,蜀汉名丞,一生助刘备匡扶汉室,志在平定天下。
子云亭,扬雄成名前的住所
扬雄是汉赋名家,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辞赋。在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为百姓振臂高呼。
这是类比的手法,以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陋室,是在说明我的陋室不陋;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我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政治上建功立业,文学上万古流芳。
注:开头写“山”和“水”也是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3、那您在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又为何意呢?
补充资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当时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忧,这就是君子的高洁傲岸!君子的安贫乐道!(唯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是为了突出了您高洁傲岸、不随世俗、安贫乐道的志趣和抱负。表达了您追随孔子的思想以及对自我的勉励。
4. 全文没有一个字直接表明作者的志向,却又处处可以读出他的远大抱负,请问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
1.定义: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等
2.作用: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师:其实他一生并不顺利,仕途三起三落。多次被贬,却一路高歌,豪气万丈,一生傲骨,满
腔豁达。这样的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所以,《陋室铭》不是一个
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与安慰,而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
小结(师生合作总结):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再次带感情齐读)
三、作业布置
1.古人很重视给自己的住所(尤其是书房)起名字,比如:梁启超的书斋叫“饮冰室”,陆游的书斋叫“老学庵”。假设让你为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 说说你的理由。
2.仿写《陋室铭》。(仿照本文格式(注意押韵);
可写学习篇(语文铭,英语铭等)、工作篇、处事篇、交友篇、业余生活篇(上网铭、篮球铭等)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诵读并全文背诵《爱莲说》,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句,概括文章大意。(重点)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理解莲、菊和牡丹的象征义。(难点)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任务】
1. 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 ,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 先生。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北宋五子’之一,著有《爱莲说》《太极图说》。
2. 相关背景
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太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5. 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6.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对于文章《爱连说》这个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 的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特点: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7.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8.主要内容:这是一篇 (手法)的小品文(作者借写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在莲的的形象中寄托作者 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并以此文表达他对 。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以莲的别称和有关诗句导入,激起学生兴趣,创设情景。
1.提问:你知道“莲”有哪些别称吗?你学过哪些描写莲花的诗句?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解题:了解“说”这一文体
(二)活动一:品读莲花,析君子品格
1.作者为何喜爱莲花?(用书上的原句回答。)
(引导学生明白周敦颐喜爱莲花不仅是因为莲的高洁美丽,更是因为莲具有君子的美德。)
2.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品格与莲花有什么相通之处?找到写莲花的句子,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君子品质,完成连线。讨论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模板
我认为 句子中(说出原句),写了莲花 (该句翻译,并阐明原因),与君子的 品格一致。
示例:
我认为 出淤泥而不染 句子中(说出原句),写了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就如同人在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好的习惯 (该句翻译,并阐明原因),与君子的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品格一致。
(引导学生找到莲的特点与君子品德的相通之处,设置连线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同时为学生设置答题模板,有意在学习中强化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记忆。)
3.莲本身还有莲叶、莲蓬、莲藕可写,作者为何独写莲花 作者真正想写的是什么?
(本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莲目的在于写莲的品质,赞扬君子之风,通过写莲的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向,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活动二:联系菊花牡丹,走进真君子
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莲所代表君子品德,理解牡丹、菊花的象征义,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1. 找出原文中有关牡丹的句子,探究世人“ 爱牡丹”的根本原因。
世人爱牡丹,爱的是牡丹带来的 ,世人争相吹捧,可见社会中 之风盛行。
补充资料: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
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李肇《唐国史》)
明确:爱牡丹即是爱富贵,映射了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病态。

2. 找出原文中有关菊花的句子探究,陶渊明“爱菊” 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爱菊、赞菊。他爱的是菊 的特点,他赞菊,也是在彰显自身 之志。
补充材料:
陶渊明清高,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饮酒赋诗,逍遥自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迎霜怒放,独居深山野外,与隐士相类。
明确:爱菊花就是爱隐逸、高洁,而陶渊明就是隐逸、高洁淡泊之人)
思考:莲与菊有何不同?为什么周敦颐不把菊视为君子呢?(提示:可从他们的出世/入世角度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理解莲和菊同样具有高洁、淡泊的品质,但是菊超脱世外,代表的是隐逸的人生,而莲居于世俗,却能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品质,这更为可贵,所以周敦颐认为莲才是花之君子。)

总结:莲、牡丹、菊代表的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周敦颐写菊和牡丹是为了对比衬托莲花的品德,突出君子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一个“噫”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噫”是叹词,抒发作者的感叹,要引导学生从“鲜”“众”“矣”等字词和句式中分析周敦颐的多层情感。)
(四)活动三:拓展提升,感悟君子之行
展示两则周敦颐做官为人的小故事:
故事一:<在周敦颐29岁时>
周敦颐为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 《周敦颐传》节选

故事二:<在周敦颐55岁时>
广东端州出产端砚,非常名贵。端州知府贪得无厌,垄断采石以牟取暴利,百姓怨声载道。
周敦颐担任提刑官,去端州巡视。知府送端砚作为厚礼。周敦颐说:“我确实喜欢端砚,但人格比端砚更值钱。”他不仅拒收礼物,还下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自采石。禁令一出,贪风顿止。
——据《周敦颐集》
阅读上面两则故事,说说你看到了周敦颐怎样的君子美德
(明确:周敦颐成了“莲”的化身:既不追名逐利,也不隐逸避世,而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于淤泥中也能开出花来,散播芬芳的真君子。)

【课后小练笔】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爱哪一种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手法造句。
造句:
我爱 ,因为它 。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