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2 11: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小人物,学大精神
——《老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我”和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把握老王人物形象——小人物的苦与善。
2.聚焦文章开头、结尾的关键语句,聚焦表达方式的转换,理解作者的愧怍。
3.熟读精思,从作者的愧怍中提炼“大”精神,学习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自省。
学习目标:
1.聚焦文章开头、结尾的关键语句,聚焦表达方式的转换,理解作者的愧怍。
2.熟读精思,从作者的愧怍中提炼“大”精神,学习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自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单元导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例如,粗俗却善良的阿长、熟能生巧的卖油翁、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只为建造台阶渴望获得尊重的父亲。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优秀品格,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闪着光辉的小人物——老王。
二、了解作者,划出书本P64注释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1911年,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洗澡》等,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的丈夫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著有小说《围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是文坛的佳话。
三、初识老王:苦
1.课文写的是杨绛和老王的故事,哪句话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文章开头的文字,给读者点明关系——这是一个乘客和一个车夫的故事。
2.文中哪些段落是“我们”闲聊的内容?(齐读第2-4段)
第4段中闲聊的话题聚焦于哪个字,请圈画出来。(家)
老王有家吗?
预设:有家,杨绛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屏显】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3.老王为什么说“那儿”,不说“家”?
【屏显】“家”的字体演变——从古代到现代,家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人的物质、精神追求),家是可以依靠的,温暖的,有人陪伴的、照顾的。
①无“小家”
再读第2-4段,了解老王的生活状况。
对贫、病、孤、苦的老王来说,荒僻小胡同里、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只是一个住所,没有家的温暖。
②无“大家”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隐身衣》。
细读文本,思考:社会上其他人是怎么对这个苦命的老王?请划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②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③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早埋了"
小结:看客、蹬三轮组织、邻居老李,他们对苦命的老王只有非议与冷漠。
初识老王,用一字概括:苦。
四、再读老王:善
1.重点研读第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和“我”交往的哪几个事件?体现了老王什么品质?
事件 品质
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 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善良仁义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知恩图报
苦命的老王在艰难求生存的同时,却始终心怀善意,愿意向世界散发温暖。
2.杨绛又是怎么对待老王的?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③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④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 ⑤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传我说!“我不是要錢小为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小结:杨绛是一个善良的人,平等地对待、热心地关爱老王,极富爱心。两个人的相逢犹如两条河流交汇,善良与善良相遇。
五、体悟愧怍,聚焦表达方式的转换
1.那么,文章的意蕴仅仅在于歌颂善良、真诚的人性之美吗?
单元导语提示我们: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结尾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让我们一起读读文章结尾部分。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了解杨绛之苦
善良的杨绛,在老王死后却总觉得心上不安,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么,她是个幸运的人吗?
课前,咱们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阅读《杨绛传》节选片段,了解了杨绛一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谁来说说?
预设: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1969年,钱锺书夫妇先后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小结:当时,杨绛身处巨大的不幸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扫厕所,被剃成阴阳头,时时被批斗。她不仅生活艰苦,心境更是凄苦,但始终葆有一个知识分子待人接物的善意,去关爱老王这样的不幸者。
3.聚焦表达方式的转换
那应该怎么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
【屏显】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
当觉得困惑不解的时候,我们要再次回到文本,这就是熟读精思。
①关注文章表达方式的转换:思考1-7段,8-16段主要表达方式如何转换?
预设:叙述(1-7段),描写(8-16段)。
②关注1-7段中以下句子划线处,你读出了什么?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预设:作者与老王的关系有等级距离的主雇关系。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有人说”
“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
预设:作者只是偶然关心生活艰苦的老王,但从没想去真正了解他。
在细微的叙述语言中,可以读出作者的隐隐的“愧怍”。
③关注8-16段中告别场景的对话,你读出了什么?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也许”说明“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测着理解老王,并非真正明白老王的需求。
④贫苦的老王一定是费尽心力才能得到珍贵的香油鸡蛋,贫病交加的老王一定是艰难地忍着病痛才一步步来到“我”家门口,可见,这时候的老王已把“我”看做是他生命中最亲的人。
请用以下句式,帮老王补出他真正想说的话。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预设: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只是想报答你们对我的好,请你们吃这些新鲜的大鸡蛋,健康。”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只是想要一个亲人般的临别拥抱,我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老王没有说出他的需求,最后留给读者的只是他骨瘦如柴,滞笨僵直,渐渐下楼远去的背影,关于鸡蛋、钱的对话变成了最后的告别。过了十多天后,得知老王已经过世了,“我”一再反省,自己没有把老王当做亲人,还是当做外人,同时也一再琢磨,也才明白老王的深情厚谊,心里感到无比愧怍。
小结:关注文章表达方式的转换,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安排了叙述(第1-7段)与描写(8-16段)的转换,从“隐隐”的愧怍到“深深”的愧怍,由此引出反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六、再悟愧怍,提炼精神
1.善良的杨绛,认为自己是比老王幸运的人,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应多关心。当她回想起老王忍着病痛来家里告别的场景,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因没能真正理解老王而愧怍。那么,还有谁更该愧怍?
预设:那些嘲笑、非议、抛弃老王的人。可是他们没有愧怍,只有杨绛在一再琢磨,一再自省。
2.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自省
【屏显】卢望军老师说:“杨绛的愧怍里有知识分子的担当、良知和自省。知识分子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改造人类的灵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鲁迅一样,批判国民性,改造别人的灵魂;一种是像杨绛一样,刀刃向内,通过改造自己的灵魂,来达到净化全社会的灵魂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反思、自省——杨绛是在反思自己,也是在呼唤整个社会的反思,这是对全社会的一种警醒——唯有不断自省,才能使灵魂摆脱污浊,走向高贵。
3. 再读关键句,再次聚焦老王的“家”,体会小人物的处境。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那个荒僻、破落、塌败的小屋,不仅承载着老王的善和苦,也承载着杨绛的善良、反思、自省。学完这篇小人物文章,希望我们能像老王和杨绛一样善良,一样体察别人;在熟读精思中,学习杨绛的大精神、大情怀——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自省,让社会这个大家庭多一些温暖与善意!
七、作业布置
老王最后留给读者的,只是他骨瘦如柴,滞笨僵直,渐渐下楼远去的背影,关于鸡蛋、钱的对话变成了最后的告别。读完文章,请你帮替善良的、内省的杨绛给老王写一篇告别信,万物有灵,相信文字能够抚慰老王善良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