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中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内容,是其相关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下启本单元第2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内容,为世界近代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框体:“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以及“劳作方式的发展”。前两部分主要介绍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它对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变和劳作方式:第一个方面讲的是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包括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和古代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第二个方面讲的是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典型劳作方式: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生在高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等基本能能力。此时,思想政治课也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学习,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本课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图片,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总结。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难点:农业工具的变革和农业家庭式劳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法
幻灯片 2页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幻灯片 3页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师:在这里,通过古代社会工具的变化,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幻灯片 4页
师:(过渡)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社会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
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
有革命性的意义。
幻灯片 5页
农业工具的变化
幻灯片 6页
1、耕作工具的变化
师: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原始社会,人类经常利用质地坚硬,更加耐用的石器作为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石器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这些工序需要专人完成。
我们先看左下角的图片,这是距今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他们已经使用石料制造石制工具,有目的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至距今4000年左右,人类的劳动工具有了改进,磨制石器占很大比重。我们来看后面两张图片,他们出土于半坡遗址,很明显能看出磨制的痕迹。而这个时期,农业逐步产生,并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幻灯片 7页
师: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小件青铜器。上面两幅图片分别是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和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铜铲。
不过由于青铜属于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农具的数量有限。
幻灯片 8页
师: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合体的位置),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于锻制打磨。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
我们看这幅图片,在今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犁铧。(犁铧是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旁边这副图是铁犁牛耕图,在中国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在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幻灯片 9页
师:冶炼技术不断进步,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农具。
什么是灌钢法?
"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幻灯片 10页
师:在生产工具的推动下,人类的耕作方式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刀耕、锄耕、犁耕。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人们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耒、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晚期,犁耕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幻灯片 11页
灌溉工具
师: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东汉末年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此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而翻车还主要是人力。
唐朝徐来军的《调笑令》非常形象的描写了筒车的工作状态。“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幻灯片 12页
3、驯化工具
师: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畜牧业最初产生时,牲畜的饲料只有野草,因此只能逐水草而居。弓箭、网等工具扩大了人类捕捉并驯养动物的范围,槽、圈、厩等工具保证了牲畜被驯养的条件。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幻灯片 13页
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一个思考方向:
幻灯片 14页
生: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幻灯片 15页
(过渡)农业工具变化的同时,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下面,我们来学习手工工具的变化。
幻灯片 16页
师:首先,我们来看纺织工具的进步: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总结成如下表格: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制兽皮(我们看这张图片)。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我们来看右上角这张图片)。汉代人们使用纺车进行纺纱,在当时的画像砖中有该场景的描绘。当时,人们能够使用结构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在我们教材历史纵横部分介绍了汉代的提花机。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件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它们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元代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右下角的图片是脚踏纺织机。该纺织机在汉代已经出现,因使用脚踏织板,将织工的右手解放出来,以便双手进行操作。此外,由于它是斜织机座,便于织工的操作和检查,因而能减少布面的断头,使织物更加均匀平整。
幻灯片 17页
师:
材料一、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王逸 《机妇赋》
材料二 汉朝提花机模型
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这四件提花机模型是随葬用品,其形制前所未见,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它们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
问题:材料一描绘的是哪种纺织工具?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关系是什么?老官山提花机模型有什么重要意义?
幻灯片 18页
师:第一段史料歌颂了在提花机上工作的女子的美丽的姿态,此文可见于《全后汉文》卷五七,对“纤纤静女”和“窈窕淑媛”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还有争论,这争论本质是在讨论这个织机到底是不是需要两个人协同工作的花楼提花机。然而,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花楼提花机至少为汉朝纺织水平给出了明确证据。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地出土的提花机模型,其中比较大的一部高约50cm、长约70cm、宽约20cm,这些模型上还缠着丝线,可能是参照原样制作的缩小模型。下面,我们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生:材料一的纺织工具是一台提花机。
材料一是东汉文学作品,材料二是文物。材料二汉朝蜀锦提花机模型证明了材料一所描绘的纺织工具是存在的。
意义:老官山提花机模型将汉朝真实纺织工具展现在我们面前,对研究中国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幻灯片 19页
2.制瓷工具的进步
师: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取了坯车制坯(左图),不仅能制成原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中图)。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了已经烧好的黏土块——支钉(右图)。
幻灯片 20页
3.冶金工具的进步
师: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金属冶炼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准。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挫等。除了锻打金属之外,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农具的范。图片为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幻灯片 21页
师:人类最早用的是鼓风器,大多是皮囊。用人力、马力推动,分别称为人排和马排,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畜力,对也冶铸业一个极大的障碍。
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召集冶铁工匠,在人排和马排的基础上,在结合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水排,用于鼓铸农器。由于它“用力少,见工多”,大家都喜欢用。三国时,韩暨(ji)把它推广到魏国官营冶铁作坊。用水排代替人排和马排后,可以四季不歇。不但人力和畜力可以省下来,而且生产率也比过去提高三倍,使冶铁业得到很大发展。
幻灯片 22页
师:总之,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同学们利用表格对刚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与总结。
劳作方式的发展
幻灯片 23页
师:劳动工具的改进带来了人们劳作方式的变化。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三部分:“劳作方式的发展。”
幻灯片 24页
师: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有哪些呢?
生: 首先,农业家庭式劳作。它是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劳作方式。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其次,农业庄园式劳作。主要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也属于农业庄园式劳作。
另外还有手工业的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幻灯片 25页
材料三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田。”
问题:材料反映的劳作方式是什么?
师:我们来阅读材料三: 材料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劳作方式。我们将 字放大。材料反映的是哪种劳作方式?
幻灯片 26页
生:集体劳作方式。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工具简陋的情况下,需要依赖协力才可能对大自然展开艰苦斗争,因此劳动在集体中共同进行。(中国直至春秋晚期以前劳动形式都是集体劳动)
幻灯片 27页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材料:
材料四:“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
问题:反映了怎样的劳作方式?
幻灯片 28页
生:家庭式劳作方式。
师: 工具的进步尤其是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从集体劳作转向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使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人们有可能自己开垦私田,不肯“尽力于公田”,家庭式劳作逐渐被确立,并在中国呈现出男耕女织的特点。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幻灯片 29页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段材料加深对家庭式劳作的理解
材料五 男耕女织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幻灯片 30页
生:“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方式。这种劳作方式也表现出家庭内部按照性别进行自然分工,并且表明农业家庭劳作与外界联系少,自给自足。
幻灯片 31页
师:那么,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来看咱们教材学思之窗的一段话,来进行思考:
材料六: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问题: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幻灯片 32页
生: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动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幻灯片 33页
师:除了农业家庭式的劳作外,历史上也存在过农业庄园式的劳作。众多奴隶和奴隶主在庄园进行集体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西方庄园式的劳作也是在战争或者国家行政权力衰微等社会背景下,为了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的农业劳作方式。在这种劳作方式下,劳动者对封建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一个庄园内部的生产内容非常丰富,能够适应封建主的生活所需,但是市场性弱,不利于经济的交流。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大量的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量农奴和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中国庄园式劳作方式出现于战乱及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之下,庄园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内的劳动者对庄园主有依附关系,其生产也不具有自主性。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初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左边的图片就是中世纪西欧庄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业庄园式的劳作。
右图是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1986 年出土,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幻灯片 34页
师:手工业劳作方式主要有以制作手工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手工作坊。他们的特点是世代传承,或者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上图是河南安阳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约32吨,其中绝大多数经过加工,反映出商朝制骨作坊的规模之大。
下图是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定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宋,使用大约700年,代表了古代瓷器制造业的高超水平。
幻灯片 35页
下面,我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幻灯片 36页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三个部分。三者内容上相辅相成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以及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农业和手工业的劳作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等内容。这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意义。
从世界生产方式发展史来看,世界古代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为世界近代生产方式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促进世界近代生产方式的变革,继而又为世界现代生产方式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进作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就有什么样的劳作方式,生产工具是反应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
幻灯片 37页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练习题,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
幻灯片 38页
反馈与评价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耒耕耜耕
解题的时间点“春秋战国以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故C项正确;AB项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D项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排除。
幻灯片 39页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模式,以下与其产生无关的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土地私有制出现 D.农产品的商品化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 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产品商品化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错误,所以选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幻灯片 40页
本节课后,我们完成如下题目:
幻灯片 41页
课后作业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幻灯片 42页
(1)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
(2)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
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的很好,能具体的表达出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手工业方面出现的生产工具及演变脉络,并能够通过生产工具的历史图片说明其所处时期及名称。
参考书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收入《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