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道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停滞(zhì) 分岐(qí) 挣脱(zhēng)
B. 弥漫(mí) 燥热(zào) 瞥见(piě)
C. 吞噬(shì) 拾级(shè) 瘦削(xuē)
D. 瞭望(liào) 粗劣(luè) 炽热(chì)
( )(2分)
油光可鉴(jiàn)
锋芒必露(bì)
形销骨立(xiāo)
恍然大悟(huǎng)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把它们 ,而是要让它们活起来。只有活起来才能焕发神 采, 应有的生机;也只有活起来,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把责任扛在肩上, 落实在行动中, 可以获得更丰沛的文化自信, 能为中华文化永续灿烂贡献 应有的力量。
A. 置之不理 彰显 不仅 还 B. 置若罔闻 突显 不仅 还
C. 置之不理 突显 无论 都 D. 置若罔闻 彰显 无论 都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走最高级的成长路。②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
热爱与坚持。③读书的目的不是让你马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十分有趣
的人。④每天坚持读书,养成习惯,久而久之,那些故事里的精气神,就会顺理成章变成你不凡 的见识和谈吐。⑤在书页翻动之间,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已经走向了完全截然不同的人生。
A. “低廉”“成就”都是名词,“十分有趣”“养成习惯”都是偏正短语。
B. 句②中的加点字“它”指的是“最高级的成长路”。
C. 句③中的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方框内应填入顿号。
D. 句⑤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完全”或“截然”删掉。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班级开展“读经典,汲取成长养分”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广泛涉猎,博览古今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中的 “书”指文书、公文。
B.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彷
徨》,杂文集《热风》。
定心卷·语文 第1页(共8页)
C.《昆虫记》中法布尔采取野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规律、本能和
习性,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D.《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疾恶如仇、粗中有细,他为救金氏父女借买肉刁难郑屠,三拳打
死郑屠后,假称郑屠诈死逃走。
(2)成长导师,指引启迪
成长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许严厉,或许温柔,但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 重要导师。活动中,以下两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请你结合作品内容,任选一个观点谈
谈你的看法。(3分)
小语: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在这条路上,他遇到了两位至关重要的师父——菩
提祖师和唐僧,他们给悟空带来了不同的成长体验。
小文: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是鲁迅不同人生阶段的老师,在鲁迅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
引领作用。
5. 古诗文默写(6分)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欧阳修《醉翁亭记》)
(5)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花为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命运的
诗句是: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
【甲】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思亲汝州作
〔北宋〕黄庭坚
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①报官移。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车上吐茵②元不逐,市中有虎③竟成疑。
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
【注释】①幕府:此指衙署。②吐茵:典故,喻指醉后失误或替人掩盖过失。此处指自己没有因
过失被解职。③市中有虎:此处运用了“三人成虎”的典故,比喻流言可以耸动视听。
6.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两诗都为思念之作。前者因景生情,惹动思乡愁绪;后者因事写信,表达拳拳孝子之心。 B. 甲诗“历历”“萋萋”两个叠词写出了树木分明、草木茂盛的样子,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C. 乙诗“五更”与“一日”,“三百里”与“十二时”相互对应,凸显时空跨度,强调思念之深。
D. 甲诗借神话传说表达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慨叹;乙诗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对前途难测的
忧虑。
定心卷·语文 第2页(共8页)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赵令城①以内艰②去,诏起复。时金人闻孟太后在南昌,欲邀③之,径犯黄州。令城已 还在道,郡卒浮江告急。令峨疾趋,夜半入城。金人力攻,翼日城陷。 金人欲降之,大骂不屈 酌以酒,挥之不肯饮,又衣以战袍,曰:“我岂当服!”金人曰:“赵使君何坚执膝 ”曰:“但当拜祖
宗,岂能拜犬彘!”金人怒鞭之流血被面骂不绝口而死。
(节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释】①赵令峨(chéng): 宋时将领。②内艰:旧称遭母丧为“内艰”。这里指丧母守制。③邀:
拦击,堵截。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C. 时金人闻孟太后在南昌
D. 令峨已还在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8.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分)
(2)金人欲降之,大骂不屈。( 3 分 )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金人怒鞭之流血被面骂不绝口而死
10. 乙文赵令城的事例正是甲文“舍生取义”的具体体现,请结合赵令城的故事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2024年4月12日至14日,第39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大连市成功举办。某院 士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青少年时期是科学梦的萌芽期,是培养创新力的关键期,是人生中最 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一个想法和创意都可能点亮未来的科技之光。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科学的名义,点亮心中的梦想之光,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无限可能的未 来,让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实践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助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公民。
(刊载于2024年4月17日,有删减)
定心卷·语文 第3页(共8页)
【材料二】
(
我国已有超1500个
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
(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财政投入
年均增长8.16%
全国科普场馆建设加快发展
)
【材料三】
(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
全国共有
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
1525个
较2012年增长了50%以上
)
(图片源自“新华社”)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论述了科学教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强调要在 教育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 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目前,“千篇一律”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全新
“打开方式”:在植物园科普基地研学实践,在气象局各色仪器旁观测风云 ……
与此同时,我国科学教育总体基础还不够坚实,在课程、师资、资源统筹等方面存在不少短 板。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亟需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走出科学教育“只要教会孩子背
题、解题就行”的认识误区。
(刊载于2024年4月9日,有删减)
【材料四】
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
科学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逻辑能力培养,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进
步。为此,在教育中答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至关重要。
首先,要强化问题驱动、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发问,再通过学习实践
研究,找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把握好“加与减”的辨证法。先说“减法”,如去除科学教育的形式负担,必须从功 利的教育政绩观中抽离出来,让科学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克服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再说“加 法”,科学教育不妨多些“无用之用”的实践。比如“如何用一根吸管让乒乓球悬浮”,这看似无 用却有趣的实验,或能给孩子种下追求科学、崇尚科学的种子。这往往需要在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方式上做好“加法”,因材施教,提高科学教育效率。
最后,要明白做“加法”不可能一劳永逸。科学教育并非一成不变,正如科学的生命力一 般,它也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试错中调整方向、向前发展。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持之
以恒、久久为功。
(刊载于2024年4月10日,有删减)
定心卷·语文 第4页(共8页)
11. 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阶段,每一个想法和创意都可能点亮未
来的科技之光,是培养创新力的关键期。
B.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全国科普场馆建设加速发展。全国科技
馆和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较往年也有增长。
C.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全新“打开方式”,已经完全走出了科学教育“只
要教会孩子背题、解题就行”的认识误区。
D. 科学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试错中向前发展的。这离不开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12. 学校组织开展“推进科学教育,踏上创新之路”主题活动,活动征集宣传图片,学习委员在网上找
到以下两幅漫画,准备选择其中一幅作为宣传海报,请你帮他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 二
13. 班会课上,班主任给同学们分享了上述材料,请你围绕“落实科学教育,勇担时代重任”这 一主题在课堂上发言,分享上述材料给你带来的收获与感悟,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 担当。(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17分)
老屋·老娘·老燕子
尹希东
①“天气暖和了,燕子该回来了。 ”娘用一双浑浊的眼睛在瞅屋檐下的燕子窝,脸上挂满了笑容 燕子窝不大,长方形,是用细泥垒成的,镶在老屋檐下的砖墙上,长长的屋檐伸出来,为它遮挡风雨。 此刻,燕子窝正迎着初春的风,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翘首期盼久别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②望着燕子窝,我记起了小时候娘教我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俺屋,垒窝 窝,报家喜,人人喜欢和它住。”娘说,燕子是吉祥的象征,它们通人性,只往善良的人家飞,只在 心眼好的人家搭窝筑巢。燕子之所以成了我家常驻的客人,与娘对燕子的呵护有很大关系。 娘是菩萨心肠,谁要是拿竹竿吓唬燕子或大声驱赶燕子,娘就不高兴,禁不住唠叨一番:“燕子 是来报平安的,别伤害它们。”在娘的看护下,无论是家里人还是外来串门的人,没有戳燕子窝 的。就这样,燕子们一窝一窝地繁衍下来。老燕子老去了,小燕子长大了,旧窝没了,新窝又搭 了起来。这些年,老屋到底繁衍了多少只燕子,谁也说不清。
③燕子又被称为报春鸟,是最早来到农家田野的报春使者。它们的到来总是有些神秘。 每年春天,当柳树刚刚冒出鹅黄色嫩芽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燕子突然就出现了,引人无限遐
定心卷·语文 第5页(共8页)
想。常常是先来了两只,紧接着又飞来两只,过了一会儿,飞来更多。 它们有的在树枝上扑棱 着翅膀,有的围着屋顶上下翻飞,有的落到菜地里。从它们悦耳的鸣叫声里,能感受到它们回
家的欢乐心情。
④ 每年我们家的燕子飞回来时,娘都说,那是老燕子带领小燕子来认家了。她说,最先到 的总是老燕子,发现自己的家巢还在,就招呼它们的儿女一起飞来唱歌庆祝。想想,娘说得还 真有道理。燕子们在用欢快的鸣叫声向我们全家表示感谢呢。 一听到燕子唱歌,娘就会抓出 几把小黄米撒在门前的台阶下,然后“啾,啾,啾”地呼唤着燕子,燕子便纷纷飞过来啄食吃。娘 坐在台阶上看着燕子,喜得合不拢嘴。
⑤燕子飞回来时,正是乡村的春耕春播最忙碌的时候。穿行于飘动的柳丝,迎着温煦的春 风,老燕子也开始了繁忙的筑窝工程。它们用脚弹掉不结实的泥,再用嘴衔来新鲜泥巴,每天 日出而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总是不停地在田野、水湾之间忙碌。它们像工程师一样,精心地 设计、装扮着自己的小家。随着一团团小泥球运抵老屋,陈旧的窝很快就变大变宽敞了,焕然 一新。为了迎接新的生命,它们又衔来小草,甚至头发丝、毛线头等,把家营造得更加温馨。人 们一心忙着农活不再注意它们时, 一个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当老燕子回到家中,小燕子就从那 温暖的窝里急急地探出头来,张着橘红色的嫩嫩的小嘴嗷嗷待哺,那争先恐后的样子真惹人喜
爱。几个月后,小燕子慢慢长大,会飞了,便出窝紧跟它们的父母,飞向田野去捉虫吃
⑥我们平日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日日陪伴娘的唯有那些叽叽喳喳的燕子。我从内心里感 激燕子。我多次劝娘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但娘说她哪里也不去,她习惯住在乡下,就愿意守
着几间老屋,日日听屋檐下燕子的鸣叫。于是,我没有强求,依了娘的心思。
⑦ 秋天来临,便意味着燕子即将结束在北方的生活,向南方飞去。娘对我说,临行那天 燕子迟迟不走,在树上、屋顶上不停地鸣叫,然后在院子里低低地飞来飞去。娘心疼地对它 们说:“路远着哪,快走吧。明年春天,天暖和了就快快回家。”燕子们好像听懂了一般,叽叽 喳喳鸣叫一番,而后慢慢地向南飞去。我能想象燕子跟娘告别时的情景,真令人有些伤感。 娘说:“燕子和人是一样的,谁离家的时候不是恋恋不舍的呢 何况这是好不容易垒起来的
一个家。”
⑧眼下,春风暖了,杨柳、梧桐青了,花儿渐次开放了。老燕子一定正领着小燕子们从南方 飞回来,娘在老屋等着它们呢。
(刊载于2024年4月13日) 14. 根据选文中关于老娘与燕子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情节,并填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老娘盼燕 → →燕子回家 → →燕子筑巢 → 老娘留守 →
15. 阅读美文时可以摘抄佳句,运用批注式阅读法进行赏析。请你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进行
批注。(4分)
语句 批注
(1)娘用一双浑浊的眼睛在瞅屋檐下的燕子 窝,脸上挂满了笑容。(从人物描写角度赏 析)(2分)
定心卷·语文 第6页(共8页)
续表
语句 批注
(2)它们有的在树枝上扑棱着翅膀,有的围着 屋顶上下翻飞,有的落到菜地里。(任选角度 赏析)(2分)
16. 选文第⑥段提到“我”多次劝娘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但娘却不去,这是为什么 请从文中
找出原因。(2分)
17. 请结合选文,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4分)
18. 下面两句话从不同角度对选文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围绕它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
少于100字)(4分)
◆本文在质朴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生活的温情。
◆人和燕子一样,要将故土时时放在心中。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
金玲
① 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致力于多样性的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晋史学 家陈寿所撰《三国志·夏侯玄传》有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意思是说,羹汤之所以美味可
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比喻只有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好。
②“合异”是把不同的个性相互融合,求和谐共生,但不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同煮汤 时,要搭配水、火、盐、醋等不同材料;谱曲时,要有五声六律、刚柔清浊、疾之徐之、抑之扬之等。 只有如此,汤才美味、曲才动听。如果只“求同”不“合异”,“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 专一,谁能听之 ”关于这一点,早在西周时期,思想家史伯在与郑桓公论政时就曾提出:“夫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成世间万物,如果所有东西都一样,世
界就不再发展了,此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合异”的重要性
③“合异”是成才之道。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万物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是 客观存在。同理,人也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助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 的短处。诸葛亮曾广泛研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不拘于一家之言,博采众长加以 贯通,隆中十年取得了“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卓越学识。正所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 之奇”,一个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把别人的知识、阅历、经验等各方面的长
处学过来,通过“合异”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自己更快地成长、成才。
④“合异”是择贤之道。清代顾嗣协《杂兴》诗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含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 短,善用其长事则成,误用其短事则败。择贤任能也是如此,要弃其短扬其长,随才器使,才能
发挥最大的作用。兼容并包、各尽其用,“自有人才涌似云”。
⑤“合异”是相处之道。《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与他人
定心卷·语文 第7页(共8页)
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小人只求与别人苟同,但不讲原则,不会真正与他人保持和睦。
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然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也 应该是多元多样的。吾辈生活在新时代,更应摒弃“傲慢与偏见”,以更开阔的胸襟接纳、汲取 不同文明的精华,在工作生活中能听得进不同的话、容得下不同的人,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真
正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刊载于2024年4月3日,有删减)
19. 本文结构完整,论述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导图。(3分)
(
分论点一:“合异”是成才之道。
分论点二:
(2)
分论点三:
“合异”是相处之道。
总结,
发出
呼吁
中心论点:(1)
)
20. 选文第③段中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1. 如果用下面的材料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2分)
史料记载,北宋时,韩琦与范仲淹议西夏战事互不苟同,范仲淹径直拂衣而去,韩琦从
后面抓住他的手说:“国事不容再商量一下吗 ”见韩琦一脸和气,范仲淹心绪也平静下来。 两人观点不同、各执已见,但出发点都是为公,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只此一把手间,消融
几同异”。
22. 阅读选文后,同学们就“‘求同’和‘合异’哪个更重要”展开了辩论,下面是正方代表的发
言,请你作为反方代表进行发言。(3分)
正方:我方认为“求同”更重要。首先,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想 法、观点和见解。只有通过“求同”,我们才能够找到共同的语言和行动准则,促进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其次,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求同”,即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
神实质,这样才能确保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我方认为“求同”更重要。
反方:
四、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抬头,见湛蓝的天空;抬头,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洒落;抬头,眺望远方的风景;抬头, ……
请将“抬头,见 ”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秘诀”这一词汇,原指那些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人们也常用“成长秘诀” 来指代那些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且具备独特价值的案例和经验。在人生的旅途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这些轨迹中,隐藏着许多不为外界所知,但却对个人
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秘诀”。这些“秘诀”如同宝藏一般,需要我们细心挖掘、认真领悟。
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有价值、有意义,值得记录的“秘诀”,你对“成长秘诀”有哪些
理解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定心卷·语文 第8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 2.A 3.D 4.(1)B
(2)示例一:菩提祖师是孙悟空成长之路的精神导师,他不仅传授悟空长生之道和筋斗云、七十二变等法术,还教会了悟空要低调行事,不要炫耀等道理;而唐僧则是孙悟空取经路上的引路人,他坚定的意志、普度众生的善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着悟空,让悟空懂得了要利用自己的本领来造福更多的人。在孙悟空心中,这两位师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示例二:寿镜吾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他不仅传授了鲁迅古典文学知识,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鲁迅养成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而藤野先生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医学导师,他严谨的医学态度、平等的师生观念和对鲁迅无私的帮助,让鲁迅感受到了异国的温暖和尊重。在鲁迅心中,这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他在文学和医学领域的启蒙者与指引者,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5.(1)长河落日圆 (2)海日生残夜 (3)燕然未勒归无计(4)云归而岩穴暝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D 7.A
8.(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金人想要让赵令峸投降,(赵令城)大声叱骂不肯屈服。
9.金人怒鞭之/流血被面/骂不绝口而死
10.①城被攻陷,赵令城拒不接受金人的美酒和战袍,面对劝降毫不屈服;
②面对金人的鞭打,赵令城头破血流也毫不退缩,最终选择舍生取义。
三、现代文阅读
(一)11.C
12.示例一:选择图一。漫画中,一个小男孩正在阅读科普作品,脑海产生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旁边还有一些科学模型,体现了小男孩对科学的热爱。寓意科学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理想,呼吁全社会增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助力。整幅漫画生动形象,蕴含科教兴国的思想,适合作为宣传海报。
示例二:选择图二。漫画由两位认真学习的学生和一本拟人化为“教师”的科学课书本组成。“教师”正在传授“科学知识”“技术与工程学”“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等基础课程知识,学生的头上有萌发的种子,寓意科学课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整幅漫画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适合作为宣传海报。
13.示例:同学们,大家好!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科学教育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乎着青少年创新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关乎着国家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进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从小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崇尚科学,积极探索科学,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14.老娘护燕老娘喂燕燕子南飞
15.(1)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娘对燕子归来的渴盼和燕子即将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2)示例一;连用三个“有的”构成排比句,突出了燕子的活泼,表现了燕子回家后的欢快心情。
示例二:运用动作描写,“扑棱着翅膀”“围着”“上下翻飞”等一系列动作,突出了燕子活泼的特点,表现了燕子回家后的欢快心情。
16.娘说她习惯住在乡下,不舍得离开家乡;娘喜欢燕子,燕子可以排解娘的孤独。
17.内容上:描绘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色和燕子正飞回老屋、老娘在家等待燕子的情景,升华了文章主旨;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18.示例一: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生活的温情。文章没有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老屋、老娘和燕子之间的和谐关系。第①段“天气暖和了,燕子该回来了”、第⑤段“它们用脚弹掉不结实的泥,再用嘴衔来新鲜泥巴”、第⑦段“路远着哪……天暖和了就快快回家”等句子充满生活气息。文章处处有温情,一字一句总含情。
示例二:故乡,是我们生命和情感的源泉,在外出时,要时刻铭记那让人眷恋的故土。作者描写燕子每年春天飞回老屋的燕子窝,衔泥筑巢、繁衍生息,以及秋天南飞时不愿离去的事,表达了燕子对家的眷恋和不舍。我们在外学习、生活和工作时,也应回头看看那片故土,那是心灵的归途。展翅高飞时,勿忘归乡路。
(三)19.(1)尊重和包容事物的多样性,融合不同个性,做到“合异”。
(2)“合异”是择贤之道。
20.道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孟子的话并列举诸葛亮研习各家学说,博采众长加以贯通,取得卓越学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合异’是成才之道”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1.放在第⑤段最合适。材料写了韩琦和范仲淹虽然对西夏战事的观点不同,但为了相同的出发点,还是能够和睦相处的事,可以对选文第⑤段的观点“‘合异’是相处之道”进行论证。
22.示例:我方认为“合异”更重要。首先,“合异”是为了在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达成和谐共生。其次,在现代社会,只有通过“合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
点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和缺陷。只有通过“合异”,我们才能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因此,我方认为“合异”更重要。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