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梳理认记“徘徊”等16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燕”。
2.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通过家乡月和他乡月的对比抒发了哪些感受。
3.说清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仿照对比句式句子。(难点)
4.搜集至少3首借月思乡的古诗,激发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通过家乡月和他乡月的对比抒发了哪些感受;说清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仿照对比句式句子。
教学过程:
师:我们把题目读一下——《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这个题目,出自于一位大诗人的诗句,你们知道吗?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从今夜开始,就进入白露的节气,我多么想念故乡啊,我多么想念故乡的月亮啊,故乡的月亮在我心目当中是多么的明亮啊。来,我们读读这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其实自古到今,很多诗人都喜欢写这样的诗句,借助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你有没有读到过?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
师:类似于这样的诗句很多,我们就来读这两句。
一、找交代离乡原因的句子
师:诗人为什么写这些诗句?无一例外的,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有的还是常年在外,季羡林当然也是这样,那季羡林是什么原因离开家乡呢?什么时候离开的呢?离开多少年了呢?在这篇散文里面季羡林有没有交代呢?马上浏览,如果有这样的句子,请你把它画下来。(板书:交代离乡原因)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二、找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
师:你们找的都是这一段吧?我们来读一读,一读我们就明白了,他在故乡只待了五六年,但是在异国他乡待了四十多年,年纪大了,他越来越想念故乡。一个人情感强烈到一定程度,写文章的时候会忍不住直接抒发。这篇文章里有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吗?(有)请你再浏览,如果找到这样的句子,划下来。(板书:抒发思乡之情)
师:都划了不止一处,我个人认为第一处就很重要,第一处在哪里?(第一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师:第一处很重要,我觉得最后一处也很重要,请问最后一处在哪里?(第七自然段),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来读一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师:一目了然,这篇文章季羡林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首尾呼应),开头强调,结尾再强调,他一次一次告诉别人,他想念故乡的月亮呀,这样抒发两次还不够,刚才有的说还有第三处,在哪里?(在中间)。我们把这些句子连在一起,虽然篇幅短了,它也接近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篇散文交代了离乡的原因,也抒发了思乡的感情,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三、研读反衬故乡月明的句段
师:季羡林在这篇文章里边,除了这些句子,还写了很多内容,剩下的这些内容,他在写什么?
生:他在写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时候看到的美景。
生:他还写了家乡的月亮。
师:那我就要问了,他不是思念故乡的月亮吗?他心心念念的是故乡啊,他为什么要写异国之月、他乡之月呢?
生:他把故乡的月亮和别的地方的月亮做对比,强调了他思念故乡。
师:注意啊,他的话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他说用故乡之月和异国他乡之月做——对比。做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呢?谁再明确说一说?
生:更能衬托作者思乡。
师:我们来细读,我们先走进异国之月。就是这一段话。哪一位同学来读这一段话?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师:季羡林交代了,他去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都写过来,肯定是不行,他选择了风景更好的——四处。我们再来读一读(一句一行排列)
师:在季羡林眼里,这些异国之月美吗?(美)异国之月难道真的模样不一样?真的更漂亮一些?请问,这个月亮是中国的月亮还是外国的月亮?(判断不出来)单单看到这个月亮,你觉得美吗?(一般)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图片,这样一看,就觉得这样的月亮好像美一点了,尽管这个月亮的位置没有什么变化,大小没有变化,请问为什么?
生:这个月亮有了环境的衬托,下面的景物衬托出它的美。
师:你看这就说到关键处了,如果有景色的衬托,这个月亮就感觉美一点。所以季羡林在前面有这样的一段话。
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师:读了这段话你也明白了,有了陪衬,月亮才显得美。所以,季羡林在描写异国之月的时候,着重描写了月亮之下的那个环境。我们来读一读。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师:读得挺好的,关注这四个词语,你发现这四处月下的景色的共同点了吗?
生:一种大的美,一种壮阔的美。
师:是啊,异国之月是很美的,但是你们不要忘了季羡林写作的目的啊,他写异国之月很美是为了反衬故乡之月,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请问这段下面马上要接一个什么词?(生齐说:但是)聪明了,季羡林马上来了个“但是”。来,我们读读。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师:异国之月是美的,但是比不上故乡之月。对吧,我们再来看他乡之月。没有陪衬,月亮是看不出美的,所以他一如既往地写了月亮下面的朗润园的景色。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师:这里形容美景的词语更多了,请一个同学带大家读词语。
师:请问他用的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四字词语。
师:除此以外还有共同点吗?
生:都是描写景物的。
师:这些词语的内在的特点很难发现。再看下面的句子。
师:(一句句读,老师一句句稍加解释)各位,我们读了许许多多古代诗文里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四字词语都是古诗里面的。
生:上面的四字词语都是运用古诗里面的句子,然后在其中略微稍改。
师:他说话比较严谨,他已经发现了上面这些四字词语,有的直接来自于诗句里的,有的是化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是季羡林刻意为之。因为他现在描写的是一座古典的园林,中国特色的园林,所以他用的词语刻意的选自化用于中国古典的诗文,当然这也靠真本事,如果诗文积累比较少,他能做到这一点吗?(生答:做不到)。
师:我们再来看这些词语。蒋老师把它分成了三排。为什么这么分?你发现奥秘了吗?
生:第一行的词语是描写看到的,第二行是闻到的,第三行是听到的。
师:你看,这也是季羡林刻意为之,他之所以这样做,告诉我们,这个朗润园真美啊。看到的非常——美;闻到的非常——香,听到的非常——清幽。总之非常的美,我们来读一读。
师:请问他乡之月美不美?(美)但不要忘了,季羡林说他乡之月很美,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反衬故乡之月)那么按照规律,它下面要接什么词?(但是,然而)我们来读一读。
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四、思考故乡之月到底美在哪里?
师:你看,季羡林就是一次次告诉我们,在他心目当中,故乡之月最美。那故乡之月究竟美在哪里?是它下面的山水环境真的远远超过异国他乡的吗?还是其他的原因呢?我们只能从他的文章里去找答案。(生浏览课文,思考)
师:看完了吧,我就问你们,他待了6年的那个故乡,那个月亮下面的环境,那个月亮下山水是不是远远超过异国他乡了?(不是)
师:我们具体来分析,我们来看故乡的山,故乡的山很美吗?(生齐说:没有山)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师:是啊,故乡都没有山,只是大平原。那故乡的水很美吗?
生:故乡有水,但只是一些苇坑。
师:过去40多年啊,季羡林去过很多地方了,其实他心里也知道,故乡的苇坑并不大,无论是面积,还是风光,比不上洞庭湖,比不上莱芒湖,比不上碧波万顷的大海,当时说它烟波浩渺,也是因为没见过什么世面。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师:山也没有,水也比不过,但是季羡林就是认为故乡的月亮最美,究竟是为什么?我们重点可能要读一读剩下的这段话了。读读看,下面两段话写了什么?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师:这两段话写了什么?
生:写了他小时候在月亮下做的事。
师:哪些事呢?
生:数星星,摇知了,看月亮。
师:作者要写出故乡的月亮美,写看月亮还能理解,为什么要写数星星、摇知了呢?
生:因为这些事给他带来了快乐。
师:哦,这些事带给他许多快乐,怪不得出现了“乐此不疲”这样的词,怪不得写月亮时出现了“清光四溢、相映成趣、晶莹澄澈”这样的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但是蒋老师还是有疑问,故乡那个月亮带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是,20多岁,30多岁、40岁的时候,他在异国他乡也挺快乐的呀,老师在他的其它散文中读到过。为什么季羡林就是认为故乡之月最美呢?
生:(疑惑)
师:我们这个单元的篇章页里有一句话,是冰心说的,我们来读一读——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师:你读懂了吗?
生: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快乐,但是冰心奶奶告诉我们,小时候的快乐印象是最深刻,是一辈子忘不了的。
师:(课件出示第一单元目录),是啊,小时候的快乐,是印象最深刻的,萧红看到过很多很多园子,但是她长大后心心念念的还是——祖父的园子,那是她长大的地方。《梅花魂》里的老华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异国他乡,看到过许多花,但他最想念的还是——梅花,那是他家乡的花,小时候经常看到的花。这些文章放在一个单元是有道理的,他们证明了冰心奶奶说的这句话——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师:童年的快乐与心酸总是会化成深深的想念,所以“月是故乡明”。当然,“月是故乡明”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但那个太复杂了,借助这篇文章老师说不清楚,即使讲了,你们可能也理解不了,以后你自己慢慢体会吧。
课堂总结:
无论你从哪里开始,都要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最熟悉、最温暖、最快乐、最绵长、最永恒的地方——月是故乡明。
在中国人心中,月亮便不仅是月亮,而是一种文学意象。它代表的是熟悉的乡土、温暖的乡情、童年的乐趣。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它代表了五个字:月是故乡明。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