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思考讨论,理解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2. 细胞分化的本质。
教学难点: 1.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2. 细胞分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基因能够控制性状,知道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基因一蛋白质一性状”这三者关系的整体认识。本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的整体认识。 教学准备 学习任务单、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世界万物皆有其独特之美。这是一株水毛茛,其独特之美在于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提问: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吗?这两种叶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起寻找答案。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回顾旧知 回顾已学知识,梳理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尝试构建概念图。 (三)新课讲授 1、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 活动一:阅读课本71页有关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的形成机制,完成相关图表 分析:豌豆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正常,当豌豆成熟时,淀粉含量高,豌豆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十分饱满,这时,豌豆表现为圆粒;如果豌豆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插入了一段外来地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活性大大降低,进而使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淀粉含量低地豌豆由于失水而皱缩,表现为皱粒。 活动二:观看视频,了解白化病的形成机制 分析: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会使人因缺乏酪氨酸酶而不能合成黑色素,从而表现为白化症状。 结论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是一种直接控制途径。 活动三:阅读课本72页有关囊性纤维化的发病机理 分析:囊性纤维病是北美白种人种常见的一种遗传病,70%的患者中编码CFTR蛋白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这种转运蛋白结构异常,使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内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活动四:阅读资料,了解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病机理,尝试用流程图的形式画出。 学生活动,分析画流程图,交流说明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 结论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是一种直接控制途径。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 思考与讨论:分析鸡的不同类型细胞中DNA和mRNA的检测结果,完成讨论1和2. 说明: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示意图,根据基因的表达情况将其分成两类。 练习:将以下基因分类 吸酶基因 ②血红蛋白基因 ③ ATP合成酶基因 ④ 胰岛素基因 ⑤ 核糖体蛋白基 ⑥膜蛋白基因 ⑦肌动蛋白基因⑧唾液淀粉酶基因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出示框架图。 (五)布置作业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资料调查】搜集表观遗传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