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探究 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教学目标
1.运用遗传图解建立图像思维,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正确灵活的运用实验材料设计并完成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科学探究) 3.能够设计表格构建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收集、记录,统计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样本数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得出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科学思维) 4.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假说,认同孟德尔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感受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5.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遗传学现象进行分析,并向他人解释这些现象。(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灵活的运用实验材料设计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表格构建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收集、记录,统计和分析。 3.感受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灵活的运用实验材料设计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表格构建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收集、记录,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任务导入——结合课前任务,创设问题情境 课前我们布置了调查家庭成员的单眼皮双眼皮情况。展示小芳家关于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系谱图。
小芳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双眼皮,但小芳却是单眼皮。你能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吗?(利用孟德尔假说解释性状分离)为什么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呢?显然这个家庭只有小芳一个孩子,不可能出现3:1 。如果小芳的父母再生3个孩子呢?共4个孩子时,就一定会出现三个孩子双眼皮,一个孩子单眼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探究实践内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二、讲授新课——明确任务,问题引导,层层深入 任务一:梳理实验思路,确定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实验,理清实验思路。 学习方法:从实验题目入手,结合孟德尔假说,分析该实验的原理,材料及方法步骤,确定实验方案。 2.实验原理——模拟什么? 利用杂合子自交的遗传图解,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现3:1应该模拟哪些过程。从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1)提出问题1: 3:1的出现与配子的哪些行为有关? 通过观察遗传图解,学生往往只能把“3:1”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进行联系,而忽略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不同配子”才是形成3:1的核心,所以继续提出思考问题2。 (2)提出问题2:如果雌雄个体中不能形成两种配子,配子还能出现4种结合方式?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还能出现3:1? 引导学生认识只有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不同配子,才有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产生3:1的结果。 (3)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1背后的主角是配子,所以该实验第一要模拟配子;第二模拟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不同配子;第三模拟配子的随机结合。 3.实验材料——用什么模拟? (1)阅读课本第6页的“材料用具”,回答以下问题: ①颜色不同的彩球代表什么?甲、乙又代表什么? ②彩球的数量有什么规律?体现了孟德尔假说的哪一点? ③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乙桶中D、d的数量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变应遵循什么规律? (2)将小桶与遗传图解中配子的形成过程进行整合,建立图像思维,让同学们形象的感知小桶和彩球代表的意义。通过改变乙桶中彩球的数量,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小桶中彩球数量应遵循的规律,以及两个小桶彩球的数量是可以不同的。 (3)总结选材及数量关系:1.彩球模拟配子。(其它材料可以替代,遵循大小适中,易于充分混匀的原则)2.配子的数量遵循1:1,其中雌配子D:d=1:1,雄配子D:d=1:1,雌配子的数量与雄配子数量可以不同。 4.实验方法——怎样模拟? 将杂合子自交的遗传图解与小桶进行对照,找出之间联系,理解“利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的方法。 5.实验步骤——设计完善 (1)在理清原理、材料及方法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2)对比课本“方法步骤”找出差距,明确“混匀、放回及重复”的意义。 任务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首先明确任务:第一进行分组,确定分工;第二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第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播放视频,展示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 这个小组选择用不同黑白围棋模拟配子,黑色代表D,白色代表d。3人一组,两位同学分别负责一个小桶,从中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并监督。注意抓取前要摇匀,抓取后要放回,重复30次。 3.设计表格,统计数据 展示同学们设计的关于“性状分离比实验的记录表”,分析优缺点,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全班数据,理解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 每个小组与理论值1:2:1都有差距,有的小组雌雄配子的比值达到了D : d=2.75:1,有的小组DD:Dd:dd=1.5:5:1,怎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呢?我们对全班各组实验数据汇总,发现其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有所缩小,说明增大样本数量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5.联系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认同孟德尔发现3:1并不是偶然的,得出结论只有获得大量样本,分离比才能更接近理论值。同时感受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孟德尔是如何发现3:1的分离比呢?我们可以从孟德尔的数据中找到答案,孟德尔统计了大量杂交后代,在最接近3:1的一组实验中,孟德尔统计了8000多株植株,所以孟德尔发现3:1不是偶然,他的幸运就藏在不为人知的努力中!在完成任务二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获得大量的样本,分离比才能更接近理论值。 任务三:拓展提升,利用结论解释实际问题利用结论解释事件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认识性状分离在实际中的运用,明确只有获得大量的样本,分离比才能更接近理论值。 提出问题1:“小芳的父母再生3个孩子,一定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吗?”现在你有答案了吗? 2.拓展思维,明确除了子代数量还有其它条件可以影响3:1的比值。 提出问题2:如果子代数量足够多,但d花粉有一半致死,杂合子后代还能出现3:1吗? 提出问题3:如果子代出现显性纯和致死现象,杂合子后代还能出现3:1吗? 三、课堂小结 1.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 2.感受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3.杂合子自交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①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数量相等且活力相当的配子;②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③子代数量的足够多;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4.建立“模型”思维,巧用模型理解生物概念及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任务 1.查阅资料总结杂合子自交出现3:1还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如果模拟测交实验结果,应如何改进装置?尝试动手完成,并分享你的模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