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创新题型专练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创新题型专练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6-12 18:3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考创新题型专练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题型1 新情境试题
1. [2022南平建阳区期末]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答案
1.C 点火发射,包含燃料的燃烧,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题型1 新情境试题
2. [2021盐城中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下列理解不当的是 (  )
A.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物理性质
B.梅花开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作者判断是梅而不是雪的依据是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D.暗香来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答案
2.C 作者是根据气味来判断是梅花而不是雪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
题型1 新情境试题
3. [2022北京海淀区期中]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表面开始探测。资料显示火星表面大气成分及其含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火星大气属于混合物
B.火星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高于地球空气中的
C.若宇航员要在火星上出舱勘查,须佩戴供氧装置
D.若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制取氧气
答案
3.B  A(√):火星大气中含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B( ):火星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2.70%)低于地球空气中的(约78%)。C(√):由于火星大气中氧气含量低,若宇航员要在火星上出舱勘查,须佩戴供氧装置。D(√):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制取氧气。
火星大气成分 二氧化碳 氮气 氩气 氧气 其他
体积分数/% 95.30 2.70 1.60 0.15 0.25
题型1 新情境试题
4. [2022南京建邺区期末]下列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冷瓷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炭黑
B.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使锁开启更灵活
C.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D.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答案
4.C A(√):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瓷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B(√):铅笔芯粉末中含有石墨,石墨具有滑腻感,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能使锁开启更灵活。C(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食盐水反应,可用鸡蛋壳和食醋制二氧化碳。D(√):小卵石、石英砂、蓬松棉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题型1 新情境试题
5. [2022北京东城区期末改编]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示了绿色奥运理念。冬奥火炬“飞扬”(图1)采用氢气作燃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2)仪式火种台(图2)采用丙烷作燃料。丙烷燃烧生成CO2和H2O,则丙烷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3)冬奥会速滑场馆“冰丝带”采用先进的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
答案
5.【答案】 (1)2H2+O2 2H2O 隔离可燃物 (2)C、H (3)+4
题型1 新情境试题
命题分析
新情境、新信息试题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往往题干比较新颖,一般以社会热点、前沿科技信息等作为命题素材。试题命题方式灵活,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题。试题起点高、落点低,看起来难度很大,但解题需要用到的知识都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一些基础知识,读懂题意后,反而比较容易得分。
解题通法
①认真读题,从所给新情境、新信息中提炼出有效信息。
②找出题给信息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
③结合题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答题。
题型2 跨学科试题
6. [2021山西中考]2021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有峡谷山群、尘埃风暴,昼夜温差较大。安全着陆无需考虑的因素是 (  )
A.火星地形地貌
B.探测器金属硬度
C.火星岩石成分
D.探测器外壳熔点
答案
6.C 火星岩石成分对安全着陆无影响,不需要考虑该因素。
题型2 跨学科试题
7. [2021潍坊中考]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 g,丁的质量为3 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 g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题型2 跨学科试题
答案
7.D 由题意可知,每一格表示的质量为1 g;反应前甲的质量为16 g,乙的质量为18 g-16 g=2 g;丙的质量为5 g;丁的质量为3 g。充分反应后,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甲的质量减少16 g;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同时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则乙的质量增加8 g;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同时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则丙的质量不变;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则丁的质量增加8 g。A(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因此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生成物是乙和丁,可简单表示为甲 乙+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B( ):该反应前后丙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其他物质。C( ):反应后丁的质量为3 g+8 g=11 g。D(√):该反应中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都是8 g,因此反应生成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题型2 跨学科试题
8. [2021河北中考]太阳能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如图所示是一辆低碳化未来汽车,车顶部装有高效光电转换器,它可将    能转化为电能;车轮的轮毂其实是风力发电机,可以把捕捉到的风能转化为    能。
答案
8.【答案】 可再生 光(或太阳) 电
命题分析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近两年部分省份开始尝试跨学科命题,将化学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知识融合渗透进行命题。建议同学们在备考时,尝试从其他学科试题中提取对化学知识的应用,用化学知识解释其他学科中的科学道理。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9. [2022徐州期中改编]“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发热的原理是铁粉和氧气、水发生反应放热。用“暖宝宝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集气瓶容积为270 mL,实验后量筒中水的体积读数为54 mL(实验前量筒中水的体积为100 mL)。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铁的锈蚀属于缓慢氧化过程
B.若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可能是铁粉不足
C.必须等温度恢复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D.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8%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答案
9.D 铁生锈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铁的锈蚀属于缓慢氧化过程。B(√):若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可能是铁粉不足,导致氧气不能完全反应。C(√):必须等温度恢复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否则会使测得的氧气含量偏低。D( ):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7.7%。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10. [2022北京西城区期末]用如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烧杯是    (填烧杯序号)。
(2)观察到纸条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
(3)实验后小心烘烤纸条,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10.【答案】 (1)A
(2)没有进行对比实验,没有排除二氧化碳使纸条变红的可能
(3)纸条由红色变为紫色 H2CO3H2O+CO2↑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11. [2022随州期末]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1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燃烧起来呢
【提出猜想】小明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小刚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                  。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图2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口,看到木条复燃,你推测此气体可能是    。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有      ,依据是               。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1.【答案】 【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放出了热量
【实验与分析】(1)氧气
(2)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热,导致吸滤瓶中气压增大
(3)钠元素、氢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
【老师介绍】2Na2O2+2CO2 2Na2CO3+O2
【解析】 【提出猜想】根据燃烧的条件,脱脂棉是可燃物,燃烧还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小明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小刚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的补充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放出了热量。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答案
【实验与分析】(1)看到木条复燃,此气体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实验中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热,导致吸滤瓶中气压增大。
(3)反应前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有氧气,含有氧元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此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钠元素、氢元素。
【老师介绍】CO2与Na2O2反应生成了Na2CO3和O2,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命题分析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命题都十分注重创新实验题的设计,这些实验题通常会跳出教材实验的限制,或对教材实验进行创新,包括装置改进、反应原理创新等,或是全新的探究实验。这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题型3 创新实验题
解题通法
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②将学过的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迁移至新的实验中。
③结合新实验的实际情况分析解答。
题型4 数字化实验题
12.[2022上海浦东新区一模节选]如图1所示,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时将两支注射器内的液体先后注入容器。实验过程中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写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析AB段压强减小、CD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
(3)图2中压强始终没有达到 0 kPa,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12.【答案】 (1)Ca(OH)2+CO2CaCO3↓+H2O
(2)AB段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装置内气体减少;CD段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装置内气体增多
(3)澄清石灰水没有将二氧化碳消耗完全(合理即可)
题型4 数字化实验题
命题分析
数字化实验题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探究试题。数字化实验是由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组成的能够定量采集数据,并以图表的形式清晰、明确呈现实验结果的现代化新型实验技术手段。试题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以图表、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综合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
解题通法
①关注坐标图中曲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及变化的趋势。
②对多个变化曲线,要对比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结合化学反应,形成对变化规律的认识。
题型5 科普阅读题
13. [2021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题型5 科普阅读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原文作者虞勇、高奇、林刚、乔旭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    (填序号)。
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
(2)石墨与KNO3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题型5 科普阅读题
(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    
②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题型5 科普阅读题
答案
13.【答案】 (1)C
(2)2 2 5
(3)工业应用
(4)①错 ②对
(5)压强一定时,600 ℃制备的碳气凝胶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最好(或制备温度一定时,碳气凝胶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或制备温度越低,压强越大,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合理即可)
【解析】 (1)构成金刚石的碳原子排列方式整齐有序,金刚石为晶形碳,由题图1也可获得信息。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可配平化学方程式。
(3)分析题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工业应用,占比为65.1%。
(4)①根据短文内容,可知石墨不是一种含铅的物质,而是一种含碳的物质。②碳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题型5 科普阅读题
命题分析
科普阅读题是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献或资料的能力。文章取材广泛,多为说明文,内容一般为生活应用、教材延伸、科技前沿等。文章多配以图表,考查学生对数据、图像的分析能力。对于数据的阅读分析彰显理科特色,一定程度上使得阅读理解深化。
解题通法
①通读全文,不要字斟句酌,避免浪费时间。
②根据后面的问题去读短文内容(粗读),迅速找到相关信息。
③带着不确定问题再读短文相关内容(精读),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题型6 项目性试题
14. [2021安徽中考节选]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题型6 项目性试题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 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
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
(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 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推测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至少答出2点)。
题型6 项目性试题
答案
14.【答案】 (1)B
(2)C2H5OH+3O2 2CO2+3H2O
(3)①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②m1>m2=m3
(4)取土填埋,隔绝空气(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题,以燃烧作为项目,分解成四个任务,考查燃烧现象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方法、影响燃烧的因素等知识。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中,只有煤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
题型6 项目性试题
答案
(3)①分析实验装置图,原锥形瓶中充满CO2,不支持白磷燃烧,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 ℃热水中,白磷不燃烧;将止水夹打开,通入50 mL氧气,则锥形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步骤4将锥形瓶放入80 ℃的热水中,白磷燃烧。步骤2和步骤4实验现象对比,说明白磷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②由于等体积二氧化碳的质量大于氧气,故通入50 mL氧气后,装置的总质量变小;由于燃烧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即m1>m2=m3。
(4)灭火只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一个即可;煤层发生自燃时,可以通过取土填埋等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
(5)影响铁燃烧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氧气浓度、铁的表面积、铁的纯度等。
命题分析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项目性试题综合性强,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性试题是以后全国中考命题的新趋势,2021年安徽、山西等省中考设有项目性试题,同学们需要多加关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