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一课时 鼓乐铿锵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以“鼓”为主线,从识鼓—赏鼓—敲鼓三个方面,了解中国鼓文化,培养学生对民间器乐的兴趣。 艺术表现:通过聆听《滚核桃》,分析乐曲作品结构。学会敲击骨干节奏。 文化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打击乐,增强民族音乐意识,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听赏《滚核桃》,分析作品结构。 2.学会《滚核桃》骨干节奏。 教学难点: 1.掌握乐曲结构特点以及演奏技巧。 2.骨干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中国打击乐器——鼓,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教授新课 1.识鼓 (1)鼓的历史 (2)鼓的结构和音色 鼓面:强而有力、声音浑厚 鼓钉:金属音质、尖锐 鼓梆和鼓边:清脆、通透 鼓棰:明亮略带生硬 (3)鼓的种类:战鼓、堂鼓、花盆鼓、排鼓、腰鼓 (4)鼓的用途: 古代战争:传递命令、鼓舞士气 狩猎时:吓兽围猎、传递信息 大型赛事:统一步伐、加油打气 春节社火:激昂澎湃、喜庆气氛 2.赏鼓 (1)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老师演奏《滚核桃》,思考问题: 问题一:《滚核桃》分为几个部分? 乐曲分为“头”、“身”、“尾”三部分 问题二:每个部分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下等景象,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 分段赏析,分析每个部分分别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①“头”为散板,带有引子的性质。演奏时,先用合奏,而后由十名鼓手轮流滚奏鼓梆,渲染出一种晾晒核桃的生活情景。 ②乐曲的主体部分为“身”。它有明确的节拍:差、芽、星。在演奏这段音乐时,十名鼓手采用合奏的形式。 其演奏技法包括: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敲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棰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推奏等,由于演奏技法的差异,造成音响音色上的不同,进而使音乐情绪显得丰富多彩。 “身”部分音乐内容既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与心情,也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迥然不同的各种声响,从而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农民丰收后的一派欢乐景象。 ③练习《滚核桃》骨干节奏 ④乐曲的“尾”也为散板。其节奏逐渐地松弛下来,表现人们休息下来后那种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3.敲鼓,袖珍版《滚核桃》 4.课堂小结 中国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一种文化,一种象征。那铿锵的鼓乐声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中国鼓乐给了我们力量,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希望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鼓的认识,更是关注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