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质量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质量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16: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广西桂林期末)周王分封鲁国于东夷所在,受封鲁国的是周公儿子伯禽,周王命令伯禽“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将卫国分封到商人故土,周王命令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唐叔受封之地是原来的夏朝旧地,周王命令“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有效加强了周朝统治
B.诸侯国传承了周朝的礼仪典制
C.周王注重分封政策的灵活性
D.诸侯国内政为周天子直接控制
2.(2023·福建宁德期末)秦代,文书的起首先点明发文时间,再附发文者的姓名及官职,其后正文叙述相关事务与问题,结尾标明发送时间与撰写、传递人员。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强化君主权力 B.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C.实现国家统一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3.(2023·吉林长春期末)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
A.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
B.中书省权力呈现强化趋势
C.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D.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4.(2024·辽宁铁岭联考)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
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5.(2024·辽宁朝阳期末)北宋时,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在“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国家形态基本成型。同时和前代相比,北宋地方转运使的设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军事到行政,权责不断扩大,后又被提点刑狱司等地方职官分割。这体现出宋代( )
A.重在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B.地方治理体系已成熟
C.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D.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6.(2023·福建宁德期末)雅典公民大会上,阿利斯提德问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为何要放逐他,那人说:“不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这表明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民众参政热情高昂
C.公民参与司法审判
D.权贵阶层受到监督
7.(2023·山东临沂期末)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改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8.(2023·湖北恩施期末)有位学者认为:“英国宪法有效的秘密可以说是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联合,是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所谓“融合”,不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吸收,而是二者的融贯。该学者意在说明近代英国( )
A.议会中心地位丧失
B.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C.内阁作用日益凸显
D.国王的权力逐步强化
9.(2023·山东青岛统考)近代以来,英、美、德、法四国通过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如下表)。这反映出( )
国家 时间 宪法 确立政体
英国 1689年 《权利法案》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 美国1787年宪法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A.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资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C.欧美主导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D.共和体制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10.(2024·四川绵阳)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11.(2024·辽宁校联考)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在选举中,各地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些投票方法的发明( )
A.推进了边区民主政治发展
B.增强了广大民众政治觉悟
C.反映了民主选举的广泛性
D.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先河
12.(2024·山东泰安)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具体内容见下表。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下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具有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13.(2024·吉林长春十七中)《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
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
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
14.(2023·河南商丘期末)有学者指出晚清有两代变革的士大夫,第一代是官僚士大夫,其杰出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第二代是文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这两个士大夫群体( )
A.救国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
B.向西方学习的方向趋于一致
C.对国家出路问题进行了最早的探索
D.都主张社会变革以应对危机
15.(2023·安徽黄山期末)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2分)(2023·山东淄博期末)国家治理
材料一 
材料二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北宋的陆路交通网络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开封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行业门类多达二十多种,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摘编自《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等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进行说明。(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北宋建都开封的利弊。(8分)
17.(13分)(2024·山东临沂期中)辩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4分)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9分)
18.(14分)(2023·江苏扬州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14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16分)(2023·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下之变亟矣。稍达时局者,必曰兴矿利、筑铁路、整商务、练海军。今试问: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士,而属之以诸事,能乎否乎?则曰:有同文馆、水师学堂诸生徒在。今且无论诸生徒之果成学与否,试问:以区区之生徒,供天下十八行省变法之用,足乎否乎?人才乏绝,百举具废,此中国所以讲求新法三十年而一无所成,卒为一孔守旧之论间执其口也。今海内之大,四万万人之众,其豪杰之士,聪明材力足以通此诸学者,盖有之矣。然此诸学者,非若考据词章之可以闭户獭祭而得也。如矿利则必游历各省,察验矿质,博求各国开矿、分矿、炼矿之道,大购其机器仪器而试验之,尽购其矿务之书而翻译之,集陈万国所有之矿产而比较之。练军则必集万国兵法之书而读之,集万国制造枪炮药弹、筑修营垒船舰之法而学之。……故无三十七万金之天文台,三十五万金之千里镜,则天学必不精;不能环游地球,即游矣,而不能遍各国,省府州县皆有车辙马迹,则地学必不精。试问:一人之力,能任否乎?此所以虽有一二有志之士,不能成学,不能致用,废弃以没世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学会》(1896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梁启超的一个观点予以简评。(8分)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广西桂林期末)周王分封鲁国于东夷所在,受封鲁国的是周公儿子伯禽,周王命令伯禽“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将卫国分封到商人故土,周王命令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唐叔受封之地是原来的夏朝旧地,周王命令“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反映出当时( C )
A.宗法制有效加强了周朝统治
B.诸侯国传承了周朝的礼仪典制
C.周王注重分封政策的灵活性
D.诸侯国内政为周天子直接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命令伯禽‘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周王命令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周王命令‘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知,周王对不同封国的治理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反映了政策的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分封政策的灵活性,而不是宗法制,排除A项;只有鲁国传承周朝的礼仪典制,排除B项;诸侯国内政为诸侯国君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福建宁德期末)秦代,文书的起首先点明发文时间,再附发文者的姓名及官职,其后正文叙述相关事务与问题,结尾标明发送时间与撰写、传递人员。这一规定有利于( B )
A.强化君主权力 B.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C.实现国家统一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解析:根据材料“文书的起首先点明发文时间,再附发文者的姓名及官职,其后正文叙述相关事务与问题,结尾标明发送时间与撰写、传递人员”可知,秦代对文书的格式内容等进行了要求,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强化君主权力,排除A项;秦朝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文书格式,无关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吉林长春期末)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A )
A.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
B.中书省权力呈现强化趋势
C.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D.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后来行省逐渐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说明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A项正确;根据材料“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隶属于中书省,独立性没有增强,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行中书省,而不是中书省,排除B项;根据材料“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隶属于中书省,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排除C项;材料只说了地方最高一级政权机构行省,没有描述元朝的地方行政层级,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辽宁铁岭联考)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B )
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联合办公之处,更多宰相的进入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B项正确;“宰相逐渐增多”使得相权被削弱,加强了君权,不是平衡,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本来就明确,排除C项;唐朝是封建专制社会,材料所述发展趋势加强了君权,不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辽宁朝阳期末)北宋时,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在“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国家形态基本成型。同时和前代相比,北宋地方转运使的设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军事到行政,权责不断扩大,后又被提点刑狱司等地方职官分割。这体现出宋代( D )
A.重在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B.地方治理体系已成熟
C.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D.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转运使的设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军事到行政,权责不断扩大,后又被提点刑狱司等地方职官分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出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项正确;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国家行政效率并不高,排除A项;“地方治理体系已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维护君主专制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福建宁德期末)雅典公民大会上,阿利斯提德问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为何要放逐他,那人说:“不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这表明雅典( A )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民众参政热情高昂
C.公民参与司法审判
D.权贵阶层受到监督
解析:根据材料“不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下,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司法审判的信息,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权贵阶层的监督,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山东临沂期末)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C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改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可知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强化王权,骑士阶层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反映了英国封建关系的变革,C项正确;英国民族国家产生于15、16世纪的都铎王朝时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降低国王对贵族的依赖,打击地方贵族的分裂势力,加速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排除B项;常备雇佣军直接隶属于国王,待遇优厚,有利于军队战斗力明显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湖北恩施期末)有位学者认为:“英国宪法有效的秘密可以说是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联合,是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所谓“融合”,不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吸收,而是二者的融贯。该学者意在说明近代英国( C )
A.议会中心地位丧失
B.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C.内阁作用日益凸显
D.国王的权力逐步强化
解析:根据“英国宪法有效的秘密可以说是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联合,是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可得出,英国的内阁原来掌握行政权,而随着内阁权力的膨胀,也侵占了一部分议会的立法权,把二者结合,反映出内阁的作用凸显,C项正确;议会仍然是权力中心,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国王没有实权,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山东青岛统考)近代以来,英、美、德、法四国通过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如下表)。这反映出( A )
国家 时间 宪法 确立政体
英国 1689年 《权利法案》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 美国1787年宪法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A.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资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C.欧美主导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D.共和体制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美法德在不同时期确立了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同时英美法德四国的资本主义政体在本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了政治文明的统一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英国和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非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4·四川绵阳)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A )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解析:根据“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胜利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 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提高了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部分信息侧面反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1912年旧三民主义没有被否定,1924年才提出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参议院产生的办法,不能反映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辽宁校联考)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在选举中,各地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些投票方法的发明( A )
A.推进了边区民主政治发展
B.增强了广大民众政治觉悟
C.反映了民主选举的广泛性
D.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先河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边区民众因文化水平落后,大多都不识字,材料中提到的特色投票法,便利了广大民众参与选举,推进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投票方法的发明,是陕甘宁民众政治觉悟提高的结果,不是增强政治觉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投票的方式多样化,而不是选举群体的广泛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并非不同政治群体共同商定问题的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山东泰安)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具体内容见下表。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下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C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具有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注重建立具有广泛性的人民代表制,由此可知,建国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对之前人民代表制的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具有广泛代表性”中的“都”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农团体及苏维埃代表制度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不能说是独创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而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吉林长春十七中)《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D )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
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
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
解析:材料说明了青苗法的来历,以及王安石全面推行后的弊端。青苗法原本适用于地方,王安石全面推广至全国,措施激进,又造成了强制借贷的情况,潜藏失败因素,D项正确;青苗法本意在于减少百姓所受盘剥,使官民两便,而不是为了压榨民财,排除A项;陕西推行得当,但不等同于边境更适合青苗法推广,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改革政策有弊端,不等同于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河南商丘期末)有学者指出晚清有两代变革的士大夫,第一代是官僚士大夫,其杰出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第二代是文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这两个士大夫群体( D )
A.救国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
B.向西方学习的方向趋于一致
C.对国家出路问题进行了最早的探索
D.都主张社会变革以应对危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发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摆脱内外交困局面,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可见,不管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主张社会变革以应对危机,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康有为梁启超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他们发起戊戌变法设想中国走君主立宪道路,并不是维护封建专制,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两大群体向西方学习的方向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对国家出路问题进行最早探索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如林则徐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安徽黄山期末)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B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项正确;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2分)(2023·山东淄博期末)国家治理
材料一 
材料二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北宋的陆路交通网络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开封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行业门类多达二十多种,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摘编自《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等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进行说明。(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北宋建都开封的利弊。(8分)
答案:(1)图一是秦朝;图二是唐朝。
理由:图一所示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图二所示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2)示例:
定都开封之利在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水陆交通便利;经济上,开封商业贸易发达,行业门类众多,经济繁荣;政治上,北宋之前的多个政权曾定都开封,具有统治基础和作为都城的历史积淀;军事上,开封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等优势,为供养数量众多的军队提供条件。
定都开封之弊在于:开封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影响开封的水陆交通。
综上所述,北宋建都开封利弊兼有。
解析:(1)时期:图一:根据图一“九原郡”及长城可知,图一是秦朝。图二:根据图二“河北道”等信息可知,道在唐朝属于监察区,故图二是唐朝。
理由:图一:根据图一“九原郡”及长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所示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图二:根据图二“河北道”等信息可知,图二所示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2)示例:定都开封之利在于:根据材料二“‘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可知,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水陆交通便利;经济上,据材料二“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开封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行业门类多达二十多种,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可知,开封交通发达,商业贸易发达,行业门类众多,经济繁荣;政治上,据所学可知,北宋之前的多个政权曾定都开封,具有统治基础和作为都城的历史积淀;军事上,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封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等优势,为供养数量众多的军队提供条件。
定都开封之弊在于:据所学可从开封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影响开封的水陆交通等角度回答。
17.(13分)(2024·山东临沂期中)辩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4分)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9分)
答案:(1)观点1,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或权力较大)。
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制衡国会,保护民众。
观点2,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
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又要防止其走向专制独裁,必须受到制约。
观点3,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
理由:防止专制。
(2)应辩证看待这句话。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可以提名、任命官员,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相较而言,18世纪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并没有以上权力,美国总统的实际权力大于英国国王。
但是,总统由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
解析:(1)观点1,根据材料“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及“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及“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可得出,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或权力较大)。
理由: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可保持行政权独立,目的是制衡国会,保护民众。
观点2,根据材料“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及“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可得出,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
理由: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既可保持行政权独立,又要防止其走向专制独裁,必须受到制约。
观点3,根据材料“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及“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可得出,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
理由: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为了维护行政官的独立,防止专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辩证看待这句话。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通过比较美国的总统与18世纪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同,说明美国总统的实际权力大于英国国王;通过两者产生方式的不同,说明总统由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故而要辩证看待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
18.(14分)(2023·江苏扬州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14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标题:《参加选举去》宣传画赏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中国一切发展准备了政治条件;人民政协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3年自下而上选举人民代表;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间写错不给分)。
图片以一片广袤的天空为背景,四周一片农田,农民三两成群走在参加选举的路上。重点刻画了两位农民,一个人手上握着选票,眼睛目视前方;另一位面带笑容,眼神坚定。图片下方一行字:“为了我们的幸福,选举我们最信任的人。”
宣传画展示了新中国初期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人民参与政治选举的积极性,反映了人民民主觉悟的提高,对新中国政权充满认同感。由此可见,宣传画以一幅小小的图画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史料与审美的统一。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首先,由材料“参加选举去!”“为了我们的幸福,选举我们最信任的人”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新中国初期人民群众选举人大代表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标题:《参加选举去》宣传画赏析。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协通过《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选举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图片以一片广袤的天空为背景,四周一片农田,农民三两成群走在参加选举的路上。重点刻画了两位农民,一个人手上握着选票,眼睛目视前方;另一位面带笑容,眼神坚定。图片下方一行字:“为了我们的幸福,选举我们最信任的人。”宣传画展示了新中国初期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人民参与政治选举的积极性,反映了人民民主觉悟的提高,对新中国政权充满认同感。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宣传画以一幅小小的图画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史料与审美的统一。
19.(16分)(2023·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下之变亟矣。稍达时局者,必曰兴矿利、筑铁路、整商务、练海军。今试问: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士,而属之以诸事,能乎否乎?则曰:有同文馆、水师学堂诸生徒在。今且无论诸生徒之果成学与否,试问:以区区之生徒,供天下十八行省变法之用,足乎否乎?人才乏绝,百举具废,此中国所以讲求新法三十年而一无所成,卒为一孔守旧之论间执其口也。今海内之大,四万万人之众,其豪杰之士,聪明材力足以通此诸学者,盖有之矣。然此诸学者,非若考据词章之可以闭户獭祭而得也。如矿利则必游历各省,察验矿质,博求各国开矿、分矿、炼矿之道,大购其机器仪器而试验之,尽购其矿务之书而翻译之,集陈万国所有之矿产而比较之。练军则必集万国兵法之书而读之,集万国制造枪炮药弹、筑修营垒船舰之法而学之。……故无三十七万金之天文台,三十五万金之千里镜,则天学必不精;不能环游地球,即游矣,而不能遍各国,省府州县皆有车辙马迹,则地学必不精。试问:一人之力,能任否乎?此所以虽有一二有志之士,不能成学,不能致用,废弃以没世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学会》(1896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梁启超的一个观点予以简评。(8分)
答案:(1)观点:培养大量近代化人才是变法成功的条件;学习世界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就;培养人才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鼓励兴办学会。
(2)示例:观点:培养大量近代化人才是变法成功的条件。
简评:该观点反映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新型人才的渴求和对封建教育的抨击,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后世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人才乏绝,百举具废,此中国所以讲求新法三十年而一无所成”得出,培养大量近代化人才是变法成功的条件;根据材料“博求各国开矿、分矿、炼矿之道,大购其机器仪器而试验之,尽购其矿务之书而翻译之,集陈万国所有之矿产而比较之”得出,学习世界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就;培养人才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材料“此所以虽有一二有志之士,不能成学,不能致用,废弃以没世也”得出,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鼓励兴办学会。
(2)观点,根据材料“则曰:有同文馆、水师学堂诸生徒在。今且无论诸生徒之果成学与否”得出,培养大量近代化人才是变法成功的条件。简评,从维新派变法对于人才的渴望分析得出,反映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新型人才的渴求和对封建教育的抨击;从此观点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后世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从其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得出,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