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作文押题:8篇预测及写作指导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很高。如何写好作文很多同学都为此发愁,在作文中取得高分更是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有不会写作文问题,其实,这哥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会遇到的问题。而遇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掌握大量的优秀作文。
0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词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懂得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要求:
请以“我终于读懂了……”为开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我终于读懂了他》
我终于读懂了他。几番风流,把酒言欢,笑看长安落花。
一个王朝已然落幕,几轮王侯将相亦退下舞台,但他仍大笑着,手执金樽对月,独步悠悠历史长河。而我与他对视,仅一眼,越过千年,也终是读懂了他。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纵奇书,剑术自通达。他是“神童”,是“才子”,是“仙君下凡”。面对亲朋好友的夸耀,他笑而不语,一身白袍屹立山头,回头与我对视一眼,将目光转向远方。
我读懂了他,少年的傲气怎甘心拘泥于俗世,他心怀天下,如九天鸿鹄般志存高远。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终是踏上逐梦之路,怀揣一身才气与报国之志打开了那座多少人魂牵梦绕的殿宇。玄宗亲调羹,贵妃亲取墨,高力士亲去靴。他洒墨宣纸,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侧目与我对视,唇角上扬,眸中是繁华大唐。
我读懂了他,人生的得意与张狂,却从未让他忘过自己心系的天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终是才子也抵不住官场的尔虞我诈。一壶酒,一短剑,他大笑着离开了那座他梦起又梦灭的宫殿,尽管眸中盈着无奈与心酸,但他大手一挥,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远远看着我,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我读懂了他,尽管仕途不顺仍未颓废,少年的锋芒从未折损。
他游尽山水,遍寻道观,笑谈交友,身心甚欢。他是友人口中“斗酒诗百篇”的狂客;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剑客;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酒客。他是盛世的风流;是盛世的意难平;是青莲居士;是谪仙人;是诗仙。他从未忘记心中的情怀与抱负,也从未丢失自己的才气与傲气。他不是盛唐,但盛唐有了他,才算有了真正的定义。
悠悠历史长河,古今王侯将相,他一杯酒,一短剑便独步千年。我翻开史书,凝望他,他便与我对视。而我也终于读懂了他,他的才学才情,他的心怀天下,他的乐观豁达,他的不被命运打败。读懂他,仿佛读懂了繁华如梦的盛唐,仿佛读懂了生命的神奇,读懂了人生的意义。
【写作指导】
初读时,我惊讶于她的语言功底。长短句交错,诗句洒落其间,文笔流畅,毫无多余的笔墨,精炼独到。再读时,我惊喜于她的行文思路。文章一开头,“风流”“把酒”“笑看”,便让人感到一种洒脱豪放。她会写谁呢?我心中不免有些许好奇。接着她写到跨越千年,与“他”对视,让“他”的形象浅露水面,可“他”是谁,她并未给出答案。在这样的疑惑下,我忍不住往下读。当我读到“他”少年时的意气风发,读到“他”初入仕途时的得意张狂,读到“他”远离官场时的乐观洒脱,读到“他”游历山水时的风流不羁。至此,“他”是谁,便不言而喻。他是李白,是盛唐的传奇。结尾处,她再次与“他”对视,读懂了人生的意义:心怀天下、乐观豁达,不被命运折服。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写作思路流畅,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遗憾在于审题不清。要求以“我终于读懂了······”为开头,却按照惯性思维作了题目,修改时才加了开头一句。这是最大的失误,也是不该有的失误。
02《这才是青春》
我们穷,只此一青春。——木心
青春是人生最美妙的年华,比童年多了懂事,比成年少了世故,是一切美妙和欢喜交织的时期,是一切困难与心酸达不到的时期。但是我们穷,只此一青春。而恰好,我们正值青春。那,我们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青春应是自定义的。你有洒脱,我有诗意,各有个性,百花齐放,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描绘属于自己的山川,定义我们自己的青春。我定义诗意的青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带着俏皮与娇羞,感悟生活的春光。怀着少女的美好期盼,研读诗书,体悟琴棋书画的古韵,钟情雪月风花的雅趣。净手焚香,且将新火试新茶,撩动琴弦,窗帘悠然见南山。采一缕诗意入骨,傲立枝头,笑语妍妍,让美好的年华与诗意做伴,让青春的自己充满儒雅的气质。
我定义向上的青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拥有坚定的信念,锻炼不屈的品格。纵学习压力如山大,纵生活事不尽如意,我依然要撑着一口气,与困难拼搏。告诉自己“青春不怕痛,吾辈当自强!”我的青春风霜不侵,我的青春百剑不穿。我一往无前,我所向披靡,我终究会跨过荆棘与泥泞,我终会迎来和煦的春光和壮丽的江山!然后在山顶悠然地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定义自信的青春。“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在乎他人的冷眼嘲讽,向前奔跑。挺直腰杆抬起头,我的青春我说了算。有自己的想法,努力、自信、向上,这就是青春。
【 写作指导】
此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还是语言上,它都无可挑剔。
结构上,有题记,恰如文章眉梢鲜亮的一缕点缀,很有灵气。开头直言青春之美好,一个“但是”引到题记上,再以“恰好”一词引出“我们正值青春”,过渡句“我们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问而启下,顺理成章。
笔锋一转,不直接回答“如何度过”的问题,却给出“青春应是自定义”的观点。因为青春应是自定义的,所以“我”要定义自己的青春。
紧接着以三个排比段落,“我定义诗意的青春”“我定义向上的青春”“我定义自信的青春”来表达自己对于青春最独特的解读。在定义的过程中,引用诗句,描画情境,青春的诗意,青春的向上,青春的自信在小作者的笔端灵动如歌,在阅读者的眼前烂漫如花。
最后用三个词语作结青春,巧妙改动题目一个字,无疑而答:这就是青春。收束有力,掷地有声。干净利落,颇有豹尾之风。
03《这才是青春》
人生如梦,你只愿意停止不前吗?青春如歌,你只愿意做一名过客吗?——题记
每天伴随着号角声起床,踏着星光点点,走在未知的旅途,我不止一遍问自己什么是青春?什么是努力的意义?课桌上越堆越高的书,一根根用完的笔芯,一张张写满的试卷,一个个满带愁容的少年。每天因体训累得精疲力尽,担心成绩下滑,也担心被后面的人追赶,看着桌上未解的数学题,还未记下的英语单词,似乎身体和心灵遭受双重折磨。这是青春。清晨的星光点点,中午夏蝉的喋喋叫声,傍晚红晕的夕阳,夜晚一丝清凉的风。食堂阿姨多给你打的菜,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作业本上大大的优,英语听写全对,跑完两三圈后仍不感到气喘吁吁,青春中还像处处都有小惊喜。这亦是青春。有苦,有甜,这才是青春。看着那些美丽而遥远的大城市,我好像有了梦想。
每天伴随着星光、清风奔跑,每天匆匆忙忙地吃饭后,又回到教室置身于茫茫题海,就连梦乡里都好像是一道道打上问号的数学题,又赶紧起身,擦去问号,演算了起来。看着每天一点点的进步,似乎终于相信了时光不负赶路人。你只要再努力,似乎就能触摸到。充满希望、努力奔跑,这才是青春。青春很长,像一本厚重的书,青春也很短,眨眼即逝。十四五岁的年纪就应该担起草长莺飞,满眼星辰大海,不负期望不负时光。最后一年,我愿丢弃懒散,去谋一个未来,我的青春,应是绚丽多彩,昂扬前行!努力在慢慢扎根。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万物明朗,未来可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才是青春。
《写作指导》
又一个有特色的题记,在反问中表明立场和观点。
最喜欢此文中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堆高的书本,用完的笔芯,写满的试卷,令人精疲力尽的体训等等,还有大自然的星光、虫鸣,红晕的夕阳、清凉的风,甚至食堂阿姨的偏爱、学习上的丁点进步都成为孩子心中美好青春的底色。
青春不应该是抽象的,更不应该只存在于华丽的文句中,它就在我们身边,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是青春最具体最真实的面目。这个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细节着笔,让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读书人青春的样子。这一点,在大片高大上的青春论调中,显出质朴与灵气。
“有苦,有甜,这才是青春。”这单独成段的一句,让我联想起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悲喜,孩子直言有苦有甜才是青春的豁达,甚至超越了千年之前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吧。(此处应该有掌声)
排比段落,段意递进,结合最后一年的现况,让我们看到孩子自己渴望改变并以丢弃懒散换青春、换未来的心愿,再用“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的诗意表达,展现了青春的真谛。
04《这才是青春》
你曾问我青春是什么,是那一缕春风?是那夏日渡口里的一叶扁舟?是那秋日里的一抹斜阳?还是那冬日里的墙角中挺立的一枝梅花?青春是多么美好的词汇,它不华丽,不张扬,蕴含的是那充满活力,昂扬精神的生命。青春温暖、热烈、坚挺,充满无穷的韵味。你说青春是一缕春风,是那彩虹藏进深山后的第一缕温暖,他俏皮地绕过你的发梢,抚摸着你的肌肤,为你驱除身上的寒意,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融入身体,让你不曾感到伤感,不曾会遗忘。
他融化了你我之间的隔阂,在你我的心田播下一颗种子,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你说青春是那夏日渡口上的一叶扁舟,你我在那舟上泛舟于学海当中,你煮着香茗,我架舟采那莲花。我吹着那悠悠的竹笛,你赏那满山流红的山茶……你我共架小舟驶向那成功的彼岸。你说青春是秋日里的一抹夕阳,我欣赏着那夕阳,满目萧然,你坐在我身旁,沉默不语。
我们看着那天光渐渐昏沉,我们没有说话,是忘了说那天光的美好还是忘了那抹夕阳中的悲伤?那冉冉升起的炊烟催促着我们回家,回到那最初的地方,怀念那美好的时光。你说青春像那冬日墙角里傲雪挺立的梅花,我折下那枝梅花,煮一杯香茗,温一壶清酒,浅酌一缕月光,捧一卷诗书,守一窗风雪,静候你的来信,为你骄傲,为你流泪。已走向远方的你,还好吗?是否已忘记了初心,迷茫自己身处于何方?那冉冉升起的炊烟,你看到了吗?快回来重拾行囊,踏上那属于你的征途。我还在这里等你,等你回来共品那青春美好时光,等你回来谈论你的见闻,等你重拾行囊,不负着大好青春,不负这诗酒年华。青春里充满着温暖、困惑。你是否已经在享受青春,享受这诗酒年华?
【写作指导】
我把这篇放在最后来点评,是因为在一大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青春之文中,它的描写与抒情如此养眼。温婉而柔和,恬淡而静美。密集的意象,妥帖的修辞,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青春如画。
首先第二人称的妙用,让字里行间平添一份面对面的亲切。文中的“你”是谁?不重要,是实是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为开启描绘之窗的那缕和风,也成为贯穿全文的一个身影。正如《蒹葭》中的伊人始终引领着“我”追寻的脚步,她是美好的象征,理想的象征,但她始终可望而不可及,正因如此,却显其神秘与圣洁,充满永恒的吸引力。
其次结构上的妙思。首段预设“你”问我答的四个问句,成为后文写作的思路。一问一段,一段一境,一境一情,情境交融之中,又隐藏着叙事,文字后面的故事,“你”懂,“我”亦懂,带着回忆的味道,带着淡淡的愁思。
最后就是语言里面那份雅了。通篇流畅自如,一起句,那四个意象的捕捉就带着诗意,带着情境,带着欲说还休的温软与恍若昨日的迷离。一路读来,一路徜徉,没有晦涩之塞,没有华丽之嫌,有的,只是一首“你”与“我”共同吟唱的青春之歌。
05《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终于读懂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可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一切。当他与朋友出行遇风雨时,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衣着狼狈,只有他不以为意。眼前的风雨之景如此独特,于是他提笔作下《定风波》,歌颂这场风雨,更是歌颂自己一生仕途中的风雨。
当你回头看向来时的萧瑟路时,无惧无忧,往前走吧,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日。
我曾不理解这句诗,意思道理我都懂,可我读不懂它,读不懂那种乐观豁达下掩藏的深一层意思,深一层感情。
直到我也“回首”。
初中三年,吃了很多苦。是一个年级比一个年级更加具有难度的知识,是政治历史累积起来需要背诵的题单,是考试失利不断遭打击的自尊心,还有如今后悔当初不好好落实知识点的遗憾与无奈。回望过去三年,与反剩的一个月不到的中考备考时间形成鲜明对比。
这三年有许多风雨,数不胜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初二,那个时候的我,心已经完全不在学习上,在家里抱着手机不松手,在学校里盘算着回家怎样玩手机。我自以为是觉得抱佛脚很有效,觉得自己一听就会,不用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点。当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我经历了一场“大风雨”。
先是老师对我不良行为的批评,再是父母对我不学无术的失望与心疼落泪。老师说的话一针见血,击破我的心理防线,像冬日夜晚的寒风,刺得人骨子疼。妈妈眼角的莹莹泪光像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淋得我心冷。好在我还算悬崖勒马,虽然没冲回初一的优秀排名,还是把自己往回拉了一把。
当然,也有晴。如老师同学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作文得奖的欣喜,班级同获荣誉的自豪,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回首并归去,无论苦与乐都已过去,不复存在,只有未知的明天等着我来创造。当我每一次坐在初三考场回忆过去的三年,才能与苏东坡共情,体会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乐观豁达从不是与生俱来,是在风吹雨打的时间长河中看淡一切的放下,是不以过去的荣誉谈论自喜的谦逊。
我想,我终于读懂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指导》
同是读古代著名诗人词人,此篇与众不同之处有二。
一是只抓住词人的一首词读,甚至只重点解读其中某一句。苏轼一生佳作何其多也,只读《定风波》,该词中佳句何其多也,只读点睛之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句中又只抓住三个词语来读:回首、风雨、晴日。由一人到一阙,再到一句,最后扣一词,这一小再小的阅读视角,犹如放大镜,不仅把词人读懂,也一步一步把自己读得极为透彻。
二是通过读自己来读苏轼。同类作文的读往往重在剖析所读对象的生平事迹,在读懂诗人词人的基础上,低下头来结合自己的生活,最后做主题的升华即可。但是读完这篇考场作文,我们知道,孩子重在读自己。回首初中三年,好多风雨遗憾,却也好多晴日美好,她在重温,在感悟,在珍惜,在“风雨”“晴日”中读懂成长的意义,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地去吟苏轼的诗句,这个通过读懂自己再去读懂诗句、读懂诗人的过程不是更加合情合理吗?
由此观之,孩子此读真是巧妙而睿智啊。
06《懂你心中 意气犹在》
我终于读懂了你——辛弃疾。
初识你时,知道你是宋朝著名诗人,可谓玉树临风,才高八斗。喜欢你的词,喜欢你的文笔用句,喜欢你的豪迈洒脱,你让我明白宋词不仅仅是那愁似江水的感叹,不仅仅是载不动愁的舟,不仅仅是比人瘦的黄花。还能是壮阔雄浑。
我在你的词中读到了金戈铁马,大漠万里,铮铮剑鸣,烈烈风寒,仿佛穿越千百年的时空,亲眼一见数十万人的大军,无情残酷的战场,见到了尸横千里,血流成河,感到了雄心壮志,听见了声声嘶吼,如霹雳一般的弦,如的卢一般的马,在你的词中惊响与飞驰。
我知道,你的词太过锐利,江南北国皆承不住,要在西北边塞的苍茫中大声诵读你的词,那样才算有了灵魂。
再识你时,知道你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不觉惊诧,毕竟你笔下的文字就如战士一般刚毅。只是惊叹于你年仅二十多岁,率一支不足百人的队伍,竟然敢偷袭逾万人的金军阵营,还带回了金军首领的项上人头。折服于你的胆量与智策,也佩服你居然把将军与文人这两个矛盾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融合在一起,还融得如此完美,没有一丝违和感。
只是,读你百遍千遍,也不懂你为何落寞。
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收复中原没有任何打算,面对外族的欺压一味求和妥协;重文轻武,手持重兵的领将被视为心腹大患,可你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请求北伐呢?为何要自讨无趣呢?先前立下的战功够你身居高官,一生荣华富贵,为何一定要逆反朝廷呢?
我不懂,我只知道以后的疆场上再没有你的身影,从此胸怀大志却无报国之门,隐居田园,好像你的一生就此落寞。
三识你,终于读懂了你。
我知道你心中收复中原的意气与志向,并为此愿付出一切,那是理想与追求,知道你即使年老,也想报国杀敌,知道你的落寞,那是不甘屈服的骨气,知道你舍弃富贵只是为那一身傲骨。
庆幸自己读懂了你,也明白你心中意气犹在。
黄沙漫天,不把忠魂掩,利刃追光,斩不断熊熊燃烧火焰,马换新鞍,叹思绪万千,铁甲不暖笑,看一路艰险。满腔豪情落尘庭院,只待策马扬鞭,燕归去来,意气犹在。
我终于读懂了你——辛弃疾,一位万千磨折失意后心中豪情不减,意气犹在的千古词人与将军。
《写作指导》
语文素养在本文中得到体现。
切入角度很小——读懂辛弃疾。用三读娓娓道来,由不懂到懂,由表及里、由诗到人再到时代,在600多字的篇幅里给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诗风诗韵、特立独行又茕茕孑立的一生。
特别喜欢本文的倒数第二段,排比句用语简洁而准确又极富文采一下子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在时代背景下去解读诗人、去理解诗人,在文末这种敬佩之情、追慕之感到达巅峰,孩子不但理解了辛弃疾,还能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对这个英雄的赞誉,我手写我心很难,但小作者做到了,精准的表达再次凸显孩子的语文素养。
点题意识很到位,文章开头就切题并引出写作对象,文中三读体现“终于”“读懂”二词,同时也是富有层次感的点题,文末点出读懂的核心并再次言简意赅的点题,使行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推荐我们的同龄人学习借鉴本文小作者的切入角度,学习这个孩子的学习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疑问去知识的海洋遨游,去获得、去感知、去展示,你也能一样优秀。
07《我终于读懂得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细雨随屋檐的起伏而滑落,雨声淅沥迷蒙了远方。他身着锦绣华服,凭栏远眺,却叹得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见纳兰容若,是在一本书里,编者说:“他是人间惆怅客。”我不解,他几乎是所有人所追求的人生模板。
他拥有着令人艳羡的家世,显赫的地位,是多少人穷极一生都难以到达的高度,可他却不开心;他拥有帝王的赏识,无数人的阿谀奉承。是多少人追求的位极人臣,可他却不在意;他拥有着两情相悦的爱情,是多少人不在意的,却总是无法满足的,他开心,却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或许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吧,连带着秋日出生的他,也带上了秋的萧瑟。
他什么都有,什么都好,为什么却总是不开心呢?我读他的词并不多,却总觉得有一股若即若离愁态,那是什么呢?我抓不住,像风一样。
直到再读,去了解他的背景与生平,和他一样凭栏远眺。
我才惊觉,短短几页的生平,却概括了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想他出身显赫,可所承载的压力与世俗的目光如大山一般重压着他,让他喘不过气;我想他深得赏识,可他所求所愿所想,只不过是帝王的猜忌罢了,让他囚禁在空中,无法自由飞翔;我想纵使再琴瑟和鸣、夫唱妇随,艳羡的才子佳人一对,也难抵天人永隔的悲恸,思念渗透时间,却叹得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是否就不会有如此的悲慨?或许“相逢何必曾相识”,于他而言才是最好的解脱。
他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游离在世间的惆怅客。我想若是可以,他或许会选择一个平常人家,去肆意消遣这无处安放的才思。或许“人生若只如初见”真的才是对他最好的解读。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雨一更。愿人生,只如初见。
周丽华老师点评:
此文唯一问题:审题不严谨,未做到以“我终于读懂得了……”为开篇第一句。除此,小作者敏捷、精妙的才思堪称完美。
先说“才”。全文纳兰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贯穿始终。开篇,点题同时奠定情感基调,再引书中编者语“他是人间惆怅客”,纳兰的悲和惆怅成为了小作者心中的未解之谜。初读背景和生平,无论出身、仕途还是爱情都是巅峰,为何还愁?——不解;再读生平和背景,出身会带来压力,赏识会伴随猜忌,爱情终有天人永隔的悲恸,“人生只如初见”才终能消解词人内心的惆怅。终不负小作者的苦心,数百年长河也阻隔不了这份珍贵的知音深情。
再说“思”。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产生疑问,再反复品读他的背景与生平幡然领会他的悲和惆怅,最终有了理解后“愿人生,只如初见”的共情和释然。这份对纳兰的情也就逐渐加深,又何尝不是小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刻见解。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难得:人生不就是在不断的追求不断的释然中重获新生吗?百年凭栏远眺的纳兰也随着小作者的笔墨鲜活在我们面前:他身处至高,他惆怅苦闷,唯有“人生若只如初见”才能让他在迷雾里释怀新生。
此文不再仅仅是小作者与纳兰容若间的知音深情,更是人生路途上的豁然良方:不要太多,不用太深,人生,如初见般轻松前行吧!
【写作指导】
这四篇考场作文,小作者们不约而同把阅读目光聚焦于古诗词大家:李白、苏轼、辛弃疾和纳兰容若,所以放在一起,做一个类文阅读吧。
读李白,孩子穿越时空,读得诗意翻飞,回肠荡气;
读苏轼,孩子由己及人,读得平易质朴,巧妙睿智;
读稼轩,孩子三读三悟,读得金戈铁马,血泪纵横;
读纳兰,孩子深入浅出,读得高山流水,深情隽永。
同样是读诗词大家,怎么去读,读得怎样,真的是各凭本事,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08《别样的青春》
青春。曾经当我读出这两个字时,周围的空气就被洇上了粉橘相间的淡淡底色。跳跃在底色上的画面,是那些让我浮想联翩的小说情节——生活安逸、不谙世事的美丽女孩儿,在落叶时忧伤,在下雨时咏叹……我把自己当成了她们,目光总是越过眼前的书本,兀自多愁善感。
那个落花时节,我捧着千疮百孔的成绩单在路上徘徊。看着周围的景色,心中竟有一些“浪漫”。这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是邻家姐姐。知道我家里没有人,她便邀请我去她家休息。
一进她的房间,我就被名目繁多的奖牌和证书晃得眼花缭乱。“你看会儿书吧,我要准备竞赛,学会儿习。”一坐下,她便像长在了椅子上,笔在草纸和习题间刷刷地移动。遇到难题,她皱紧眉头,漂亮的眼睛像寒光四射的刀刃,让我不敢出一点声音惊扰她。看着她的背影,我开始联想。她在任何一本小说里都应当是女主角,明眸皓齿,长发飞扬,身材苗条。可是她从不在开满花的小径上悠然散步,反而总是夹着书本来去如风……
终于等到她停下喝水的时候,我小心翼翼的问:“你这么漂亮,还需要太努力吗?”“再美丽的花,一阵风,一阵雨也就过去了;同样外表也是最靠不住的。”她语气平淡,眼中却有藏不住的坚定与热烈。
我怔住了。
回到家,我把所有的小说都锁了起来,卸下花哨而无用的装饰,翻开了习题册。我依旧在花径中穿梭,在晚霞里奔跑,目光却不再散漫,因为我心中有要奔向的另一场山海。
青春不是一首朦胧诗,而应是一段永恒的传奇。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以热血作底,拼搏为墨,才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别样的青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
《写作指导》
面对青春期的迷茫与现实成绩的矛盾, “我”从身边找到榜样,明白了拼搏过的青春才是永恒的。各种氛围的营造、生动形象的描写、简洁凝练的叙述,小作者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