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质量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质量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17:0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江西重点校联考)汉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管理户籍的专职官员。户口依次登记县、里、爵、名、年庚,前面还标注有现任身份。同时,朝廷还要求全国各地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案户比民”,即百姓在每年八月都必须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限制人口流动 B.保证赋役征派
C.完善户籍制度 D.维持地方治安
2.(2023·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东晋的户籍档案登记内容日益丰富,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江南开发促使赋税制度调整
B.人口流动导致户籍管理失控
C.科技进步助力社会治理
D.社会动荡催生皇权强化
3.(2024·安徽池州市贵池期中)东晋大司马桓温执政时,于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日行土断法,他把侨州郡县流民编户入册,一起纳税,史称“庚戌土断”,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人口大量增加,土地税收也增多了。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B.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4.(2024·广东大湾)唐前期,里正负责造簿帐,“掌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未见有“乡书手”一职。北宋初年,乡书手成为里正下属专业的簿籍文书管理人员,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及至南宋,一些乡书手已上升成为县吏。这一变化有助于( )
A.儒学渗透基层治理 B.节制地方势力膨胀
C.加强民众相互监督 D.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5.(2023·江苏徐州期末)宋朝对民间神祇进行管理,一方面对民间神祇实行位阶赐额加封制度,将部分民间祠祀合法化,并编修祀典,纳入官方祀典体系;另一方面禁止祭祀邪淫之神。这反映了宋代( )
A.礼法并用维护封建统治
B.注重正俗导民强化基层管理
C.规范礼仪清除社会陋习
D.宣扬封建迷信实行愚民政策
6.(2023·江西九校联盟联考)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朝廷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7.(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强社会控制 B.缓和阶级矛盾
C.发展农耕文明 D.促进民族融合
8.(2024·河南南阳市六校期中)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
B.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
9.(2024·江苏百强中学)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江西地区颁行《南赣乡约》,告谕乡民“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并有“告官惩治”“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之类的约规。这反映出明代乡约( )
A.旨在提升基层民众道德修养
B.具有教化和控制的双重职能
C.赋予地方治理法治化的色彩
D.逐渐具有等同国法的强制力
10.(2024·福建龙岩连城二中)明清会馆最初存在于政府行政体系之外,后因士绅干预会馆的发展才自发地演化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会馆由同籍的绅商捐资而兴,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空白。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
B.会馆发展成为官方机构
C.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
D.政府行政体系发生异化
11.(2023·安徽合肥期末)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材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B.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单位
C.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D.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12.(2024·河南洛阳期末)法国大革命后,制宪议会将全国划分为近百个省份,他们希望无论居住在何处,市民都能在一天内抵达省会;自治市镇是底层的政权单位,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这反映了近代法国( )
A.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B.基层治理趋于民主化
C.封建制度残余被清除 D.市镇经济发展速度快
13.(2023·辽宁阜新期末)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社区管理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B.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C.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14.(2023·湖南娄底期末)1990年后,城市居委会职能不断扩大,“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到2000年,在城市,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了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
A.城市化加快产生新的治理问题
B.行政管理逐渐与基层自治分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15.(2024·浙江衢州江山中)德国于1863年颁布《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到20世纪初建立起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据此分析,正确的结论是( )
A.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B.德国建成的福利国家加重了财政负担
C.国家统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前提
D.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主导、立法保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3分)(2023·山东德州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东晋建立之初,“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名籍不立”。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
——据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
户籍制度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加以阐释。(13分)
17.(16分)(2023·湖北高中名校联盟)[乡里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乡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国家权力快速向基层社会延伸。至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乡里基层组织构建更加完善,其职能几乎覆盖乡里社会各方面事务。“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
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的权力,对县、州、府级进行直接干预。职役制的推行是以选官上重财力标准的轮差制为表现形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组织职权的缩小、基层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下降的局面,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18.(14分)(2024·江苏南京秦淮中学、溧水区二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储粮备荒的基础上,汉代建立了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并以假田、减免租税、以工代赈等方式对弱势群体给以照顾。隋唐进一步完善了仓廪制度,广建义仓。宋代在此基础上添设了惠民仓、广惠仓等。唐代设悲田养病坊,专门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实施救助。宋代根据唐代经验,先后设立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局、安济坊、漏泽园等救济机构。同时,还针对老人、乞丐、流民、婴幼儿等特殊群体制定法令,而族田、族产和族学的出现,为长期性的宗族救助提供了保障。
——据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口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到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8分)
19.(12分)(2023·山西晋中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摘编自《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
治理与社会保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及启示”自拟论题进行阐述。(12分)(要求:论题正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条理清晰)
第六单元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江西重点校联考)汉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管理户籍的专职官员。户口依次登记县、里、爵、名、年庚,前面还标注有现任身份。同时,朝廷还要求全国各地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案户比民”,即百姓在每年八月都必须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初的这些举措意在( C )
A.限制人口流动 B.保证赋役征派
C.完善户籍制度 D.维持地方治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在每年八月举行户口调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力,完善户籍制度,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限制人口流动,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户口调查,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了地方,也提到了中央,故该制度不仅仅是维持地方治安,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东晋的户籍档案登记内容日益丰富,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C )
A.江南开发促使赋税制度调整
B.人口流动导致户籍管理失控
C.科技进步助力社会治理
D.社会动荡催生皇权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东晋的户籍档案登记内容日益丰富,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廉价、轻便的纸张得以推广,推动了户籍档案登记内容的丰富,且由于轻便,便于运输,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可见科技进步助力社会治理,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技术条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赋税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失控”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皇权强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安徽池州市贵池期中)东晋大司马桓温执政时,于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日行土断法,他把侨州郡县流民编户入册,一起纳税,史称“庚戌土断”,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人口大量增加,土地税收也增多了。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 )
A.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B.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解析:据材料“侨州郡县流民编户入册,一起纳税”“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人口大量增加”并结合所学,土断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以得出土断制度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A项正确;“庚戌土断”与门阀政治的形成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庚戌土断”主要是户籍的调整,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史实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广东大湾)唐前期,里正负责造簿帐,“掌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未见有“乡书手”一职。北宋初年,乡书手成为里正下属专业的簿籍文书管理人员,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及至南宋,一些乡书手已上升成为县吏。这一变化有助于( B )
A.儒学渗透基层治理 B.节制地方势力膨胀
C.加强民众相互监督 D.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宋时期的基层管理中出现了“乡书手”,乡书手的出现分散了里正的权力,从而有助于节制地方势力的膨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儒学渗透到基层治理和加强民众相互监督,排除A、C项;“乡书手”的出现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江苏徐州期末)宋朝对民间神祇进行管理,一方面对民间神祇实行位阶赐额加封制度,将部分民间祠祀合法化,并编修祀典,纳入官方祀典体系;另一方面禁止祭祀邪淫之神。这反映了宋代( B )
A.礼法并用维护封建统治
B.注重正俗导民强化基层管理
C.规范礼仪清除社会陋习
D.宣扬封建迷信实行愚民政策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宋朝政府注重对民间神祇进行管理,认可部分神祇并合法化,同时禁止祭祀邪淫之神。因此材料反映了宋朝政府注重规范民间信仰来强化对基层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规范民间神祇信仰,而A项“礼”、C项“礼仪”是属于封建伦理道德,不是民间信仰,排除A、C项;材料提到的是规范民间信仰,而不是宣扬封建迷信,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江西九校联盟联考)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D )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朝廷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可知,政府通过下发“贫子钱”来安置孤幼老疾,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医疗卫生体系,且“日趋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救济,未体现民间救济,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流民问题是由于战争频繁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 )
A.加强社会控制 B.缓和阶级矛盾
C.发展农耕文明 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依据材料“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以看出元朝政府通过户籍分类管理来强化对社会的控制,A项正确;这一措施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强化对社会的管理,排除C项;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河南南阳市六校期中)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 C )
A.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
B.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法律典籍中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全面、缜密的规制,禁止随意变动户籍,严厉打击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现象,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C项正确;明代统治者治国思想是儒家而非法家思想,排除A项;仅户籍立法的发展不能促进整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排除B项;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江苏百强中学)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江西地区颁行《南赣乡约》,告谕乡民“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并有“告官惩治”“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之类的约规。这反映出明代乡约( B )
A.旨在提升基层民众道德修养
B.具有教化和控制的双重职能
C.赋予地方治理法治化的色彩
D.逐渐具有等同国法的强制力
解析:根据材料“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可知,王守仁在江西地区颁行《南赣乡约》,其目的在于教化和控制百姓,从而实现地方治理,B项正确;明代乡约具有教化和控制的双重职能,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乡约是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具有教化和控制的双重职能,不能赋予地方治理法治化,排除C项;乡约是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不等同于国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福建龙岩连城二中)明清会馆最初存在于政府行政体系之外,后因士绅干预会馆的发展才自发地演化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会馆由同籍的绅商捐资而兴,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空白。这反映了当时( C )
A.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
B.会馆发展成为官方机构
C.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
D.政府行政体系发生异化
解析:材料“后因士绅干预会馆的发展才自发地演化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空白”体现的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馆成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说明当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C项正确;当时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了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非正式官方机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会馆的发展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政府行政体系发生异化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安徽合肥期末)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材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A )
A.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B.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单位
C.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D.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的农奴是封建领主的从属,要为领主“义务”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相应“权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领主,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庄园自给自足,无法说明其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单位,排除B项;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河南洛阳期末)法国大革命后,制宪议会将全国划分为近百个省份,他们希望无论居住在何处,市民都能在一天内抵达省会;自治市镇是底层的政权单位,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这反映了近代法国( B )
A.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B.基层治理趋于民主化
C.封建制度残余被清除 D.市镇经济发展速度快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后,自治市镇成为底层的政权单位,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由普选产生,这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制度残余仍然存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辽宁阜新期末)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C )
社区管理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B.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C.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解析:根据题干自治型社区管理采用小政府、大社会,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会作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中有政府拨款也有社区组织参与,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中大政府、小社会,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会作用,由此可见,自治型、混合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的基层治理均有政府和社区的共同作用,C项正确;市场化并非社区管理的唯一模式,如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是政府对社区直接管理,排除A项;题干中代表国家均为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社区管理中自治型,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湖南娄底期末)1990年后,城市居委会职能不断扩大,“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到2000年,在城市,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了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A )
A.城市化加快产生新的治理问题
B.行政管理逐渐与基层自治分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都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从侧面反映了在城市治理中的复杂性,而城市治理问题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推动,A项正确;题干中的社会管理并非行政管理,而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变化,并非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题干为城市问题,并非农村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浙江衢州江山中)德国于1863年颁布《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到20世纪初建立起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据此分析,正确的结论是( D )
A.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B.德国建成的福利国家加重了财政负担
C.国家统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前提
D.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主导、立法保障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德国政府从1863年至20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德国政府逐步建立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并没有表明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福利国家,据所学可知,福利国家制度是二战后建立的,题干涉及时间截至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德国统一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3分)(2023·山东德州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东晋建立之初,“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名籍不立”。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
——据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
户籍制度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加以阐释。(13分)
答案:变化:纸本户籍取代简牍户籍;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增录家族门第等信息;从二级保管到多级保管。
阐释:东汉以来造纸术的改进,为纸张的使用与户籍内容的增加、保管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户籍遭到破坏,需要建立新的户籍;同时,随着士族兴起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户籍内容增加了家族门第等信息。
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有助于减少户籍档案的存储空间,推动了户籍制度发展;也使政府掌握更加详细的人口变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配合了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强化了世家大族政治优势;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变化:依据材料“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得出纸本户籍取代简牍户籍;依据材料“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得出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增录家族门第等信息;依据材料“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得出从二级保管到多级保管。
阐释:从东汉改进造纸术分析,得出东汉以来造纸术的改进,为纸张的使用与户籍内容的增加、保管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得出当时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户籍遭到破坏,需要建立新的户籍;从士族的兴起分析,得出同时,随着士族兴起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户籍内容增加了家族门第等信息。
从户籍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助于减少户籍档案的存储空间,推动了户籍制度发展;也使政府掌握更加详细的人口变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配合了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强化了世家大族政治优势;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16分)(2023·湖北高中名校联盟)[乡里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乡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国家权力快速向基层社会延伸。至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乡里基层组织构建更加完善,其职能几乎覆盖乡里社会各方面事务。“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
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的权力,对县、州、府级进行直接干预。职役制的推行是以选官上重财力标准的轮差制为表现形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组织职权的缩小、基层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下降的局面,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答案:(1)背景:①社会变法运动的展开。②争霸兼并战争的发展。③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或答小农经济逐渐形成)。④宗法制被破坏,分封制瓦解。⑤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加强。⑥基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特点:①历史悠久,不断发展。②治理与教化并行。③依靠地方精英的力量。④经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重大转变。
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②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发展。④后期出现的职役制导致基层统治力下降,促使士绅和宗族势力发展起来。
解析:(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根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社会变法运动的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的发展;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宗法制被破坏,分封制瓦解;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加强;基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根据“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得出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治理与教化并行;经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重大转变。根据“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可知依靠地方精英的力量。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发展。后期出现的职役制导致基层统治力下降,促使士绅和宗族势力发展起来。
18.(14分)(2024·江苏南京秦淮中学、溧水区二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储粮备荒的基础上,汉代建立了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并以假田、减免租税、以工代赈等方式对弱势群体给以照顾。隋唐进一步完善了仓廪制度,广建义仓。宋代在此基础上添设了惠民仓、广惠仓等。唐代设悲田养病坊,专门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实施救助。宋代根据唐代经验,先后设立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局、安济坊、漏泽园等救济机构。同时,还针对老人、乞丐、流民、婴幼儿等特殊群体制定法令,而族田、族产和族学的出现,为长期性的宗族救助提供了保障。
——据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口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到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8分)
答案:(1)趋势:救济制度日趋完善;救济机构日益增加;政府立法保障;政府救济和宗族救济并存。
(2)转型:社会救助活动的主体由政府转向民间组织;救助活动重点由临时性的赈灾救荒转向日常生活救济;外国慈善活动日趋活跃。原因:晚清政府统治腐朽,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小农经济趋向瓦解;列强侵略,西方救助理念传入中国;部分先进中国人的倡导;中国传统救助理念存在缺陷。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汉代建立了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隋唐进一步完善了仓廪制度,广建义仓”“宋代在此基础上添设了惠民仓、广惠仓等”等信息得出救济制度日趋完善;根据材料一“先后设立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局、安济坊、漏泽园等救济机构”得出救济机构日益增加;根据材料一“还针对老人、乞丐、流民、婴幼儿等特殊群体制定法令”得出政府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而族田、族产和族学的出现,为长期性的宗族救助提供了保障”得出政府救济和宗族救济并存。
(2)第一小问转型,根据材料“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可知社会救助活动的主体由政府转向民间组织;根据材料“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可知救助活动重点由临时性的赈灾救荒转向日常生活救济;根据材料“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可知外国慈善活动日趋活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可知晚清政府统治腐朽,难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可知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小农经济趋向瓦解;根据材料“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可知列强侵略,西方救助理念传入中国;部分先进中国人的倡导;中国传统救助理念存在缺陷。
19.(12分)(2023·山西晋中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摘编自《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
治理与社会保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及启示”自拟论题进行阐述。(12分)(要求:论题正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基层治理新变化。
阐述: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增加、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在不同区域居住,在同一区域工作,使原来传统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工厂制度的建立,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有需要处理的共同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推进城市管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社会财富,贫富悬殊引发社会问题凸显,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自治形式的社区组织出现了。社区自治成为工业革命后地方治理模式的一个新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层治理的功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基层治理变迁。
阐述:进入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国家把对基层的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庄园逐渐解体,城市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破了行会的治理模式。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为了加强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业化国家将城市的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作为地方自治的新模式——社区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走出“滞胀”,经济持续发展,纷纷放弃凯恩斯主义,减少政府支出,此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此可知,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变迁。
示例三 论题: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方式不同。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政府和议会由选民选举,受选民监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凸显,为解决传统社会救济的瓶颈,基层组织社区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认识到社区在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社区发展,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总之,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国的基层治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解读材料信息,根据设问要求“围绕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工业革命推动基层治理新变化。然后围绕拟定的论题进行阐述。阐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有关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的原因及作用进行表述。论证过程中如对每一时段的基层治理论述时,要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时期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以及对当时所产生影响进行分析,整个论述过程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完整准确。如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增加、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在不同区域居住,在同一区域工作,使原来传统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工厂制度的建立,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有需要处理的共同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推进城市管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社会财富,贫富悬殊引发社会问题凸显,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自治形式的社区组织出现了。社区自治成为工业革命后地方治理模式的一个新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层治理的功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最后总结说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者对自己的论题进行进一步升华。如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