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2024重庆南开中学月考]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开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 )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2.[情境创新/2023山东威海期末]下图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该竹枝词的内容反映了当时( )
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谋差须自行。
A.传统教育的落后 B.选官领域的变革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洋务运动的发展
3.[2023海南阶段检测]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4.[角度创新/2024江西摸底]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甄用令》规定,保荐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者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将依法处置。这一政令表明 (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5.[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唐代“公荐”“通榜”“行卷”盛行,最终科举及第的多是世家子弟。刘壎在《隐居通议》中说:“唐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于文字而已。”这一变化( )
A.源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B.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C.推动世俗文化的兴起
D.维护了士族门阀制度
6.[2023长沙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
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
D.推动了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7.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8.1911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中考列“最优等”的学生,“赏给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据此可知( )
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 B.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孕育
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 D.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
9.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颁布的命令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利
10.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陆续出台,然后是考核、录用等配套试行规章逐步出台,这些法规表明当前我国( )
A.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
B.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经建成
11.清末废科举前,张之洞等倡导者没有贸然提出废除科举,而是耐心寻找合适时机。他们前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开办新式学堂、鼓励公费或自费留学,对符合规定者如新式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科举功名等。由此可见,清末废科举( )
A.使官员的选拔趋于紊乱 B.注重社会秩序稳定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D.实现了西学的普及
12.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二、综合题
13.[2023湖北三校联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尧舜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有方伯,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隋朝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台”,其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明朝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进行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督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此外芬兰还建立了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6分)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不同点。(6分)
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2024重庆南开中学月考]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开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 )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解析 据材料“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台臣言事……须至御前开拆”可知,元代台谏完全合一,监察机关对君主的规谏功能弱化,又实行“实封之制”,保证了监察官员上奏言事的秘密性,这表明了元代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监察机构的地位,也不是中枢制衡机制,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御史台监察权扩大,排除D项。
2.[情境创新/2023山东威海期末]下图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该竹枝词的内容反映了当时( )
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谋差须自行。
A.传统教育的落后 B.选官领域的变革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洋务运动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根据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身份,再分配相应官职,这反映了选官领域的变革,故选B项;材料没有比较新旧教育,不能得出传统教育落后的结论,排除A项;“完善”说法错误,排除C项;20世纪初,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
3.[2023海南阶段检测]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纽带,将伦理观念渗透于官僚体制建设中,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B项正确;察举制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中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一直存在,并没有弱化,排除D项。
4.[角度创新/2024江西摸底]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甄用令》规定,保荐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者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将依法处置。这一政令表明 (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甄用令》对保荐名额、保荐官的行为等进行了规定,这体现出政府注重对保荐制度的监管,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保荐的某些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仅由材料不能推断出选官制度法制保障深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
5.[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唐代“公荐”“通榜”“行卷”盛行,最终科举及第的多是世家子弟。刘壎在《隐居通议》中说:“唐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于文字而已。”这一变化( )
A.源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B.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C.推动世俗文化的兴起
D.维护了士族门阀制度
解析 科举制度产生后对士族门阀制度产生巨大冲击,但在唐代由科举入仕的官员比例并不高,后来,随着宋朝弥封、锁院、誊录制度的出现及扩大录取人数,科举制度日益完善,使得材料中的情况得以改观,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世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排除C项;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冲击了士族门阀制度,排除D项。
6.[2023长沙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
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
D.推动了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有序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带来的弊端开始突显出来。因此,党中央对管理干部的体制加以改变,故选A项。由材料无从得知当时我国干部管理体制是否成熟,排除B项;“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是新时期我国对干部提出的要求,排除C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这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7.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解析】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公务员性质决定的,故选C项。
8.1911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中考列“最优等”的学生,“赏给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据此可知( )
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 B.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孕育
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 D.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对北洋大学堂优秀毕业生授予相应职位,说明当时官员选拔与新式教育相结合,故D项正确;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近代文官考试思想是孙中山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时期,排除C项。
9.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颁布的命令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利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这明显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A项。
10.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陆续出台,然后是考核、录用等配套试行规章逐步出台,这些法规表明当前我国( )
A.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
B.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经建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故A项正确。
11.清末废科举前,张之洞等倡导者没有贸然提出废除科举,而是耐心寻找合适时机。他们前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开办新式学堂、鼓励公费或自费留学,对符合规定者如新式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科举功名等。由此可见,清末废科举( )
A.使官员的选拔趋于紊乱 B.注重社会秩序稳定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D.实现了西学的普及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废科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新旧选官制度的衔接为前提,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2.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解析】材料中的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正确,A项错误;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也无法看出这些法令的开创性,故C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2023湖北三校联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尧舜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有方伯,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隋朝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台”,其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明朝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进行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督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此外芬兰还建立了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6分)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不同点。(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并结合所学可知,巡视制度能够监察百官,考察百官的政绩和公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吏治、反腐肃贪、促进治理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视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第(2)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创立较早,历代沿袭,体系完备,机构健全,属于封建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根据材料二信息“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督行政官员的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可知,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建立较晚,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注重倾听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答案 (1)作用:可用于考察官员的政绩和公德;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惩恶除奸、反腐肃贪和吏治清明等起了积极作用。(6分)
(2)不同点: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创立较早,历代沿袭,体系完备,机构健全,属于封建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建立较晚,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注重倾听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