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训练(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训练(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17: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4天津月考]王莽颁布“王田令”,要求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据此可知,两者旨在(   )
A.实行土地国有  B.限制土地兼并
C.减轻农民负担  D.打击豪强地主
2.[2024湖南岳阳月考]东汉时期,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闭门自市”的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   )
A.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加强了城乡经济联系
C.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D.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
3.[2023辽宁模拟]《汉书·魏相传》载,魏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做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   )
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
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
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4.[情境创新/2024安徽阶段检测]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数据体现了(   )
时期 “诈病官员”人数
东汉前期 (光武至和帝) 30
东汉后期 (殇帝至献帝) 91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5.[2024江西名校摸底]汉初,贾谊认为只要不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与游食之民没有什么区别,都在助长“淫侈之俗”;晁错认为一旦百姓离乡从商,就会像“鸟兽”一样难以禁止,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些主张 (   )
A.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着眼于西汉经济的恢复
C.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  D.得益于盐铁官营的经验
6.[2023沈阳质监]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 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由此可见,《史记》(   )
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典范
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面貌
D.成为儒家经典代表作品
7.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8.《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9.《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0.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1.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12.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二、非选择题
13.[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其直接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形式上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从时间上看,“大一统”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太平世”。“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摘编自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4天津月考]王莽颁布“王田令”,要求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据此可知,两者旨在(   )
A.实行土地国有  B.限制土地兼并
C.减轻农民负担  D.打击豪强地主
解析 王莽“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即强调土地国有;汉光武帝刘秀下诏核查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并将此“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这两种措施都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目的,排除;材料中王莽和汉光武帝刘秀的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而非减轻农民负担,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2024湖南岳阳月考]东汉时期,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闭门自市”的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   )
A.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加强了城乡经济联系
C.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D.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
解析 东汉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对中央集权形成了威胁,A项正确;田庄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而非在城乡之间开展贸易,不能加强城乡经济联系,排除B项;田庄经济加强了对人口、土地的控制,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排除C项;田庄经济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对于提高一般工商业者地位作用不大,排除D项。
3.[2023辽宁模拟]《汉书·魏相传》载,魏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做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   )
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
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
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解析 据材料“多所贬退”“州中清平”可知,汉代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郡国高官的监察,促使政府重视高级官员的个人才能德行,这有助于改善地方官场风气,维护地方吏治清明,A项正确。
4.[情境创新/2024安徽阶段检测]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数据体现了(   )
时期 “诈病官员”人数
东汉前期 (光武至和帝) 30
东汉后期 (殇帝至献帝) 91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要因。面对此种社会现实,部分官吏借助“患病”,或间接地表明态度,或离开政治舞台。故东汉后期“诈病官员”人数激增,反映了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东汉官吏“诈病”现象增多,是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上的异己势力,排除B项;儒家讲究的是入世,排除C项;黄老之学是汉初奉行的思想,排除D项。
5.[2024江西名校摸底]汉初,贾谊认为只要不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与游食之民没有什么区别,都在助长“淫侈之俗”;晁错认为一旦百姓离乡从商,就会像“鸟兽”一样难以禁止,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些主张 (   )
A.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着眼于西汉经济的恢复
C.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  D.得益于盐铁官营的经验
解析 贾谊和晁错都生活在西汉前期,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恢复经济、巩固统治,而重视农业是经济恢复的关键,B项正确。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暴政,而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七国之乱无关,排除C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与两人的主张无关,排除D项。
6.[2023沈阳质监]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 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由此可见,《史记》(   )
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典范
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面貌
D.成为儒家经典代表作品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表明《史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故A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故B项错误;《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具有主观性,并不一定会真实还原历史发展的面貌,故C项错误;《史记》并不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品,故D项错误。
7.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解析] 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项错误。
8.《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解析] 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普遍”太绝对,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C项不符合题意。
9.《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 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10.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项排除。
11.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解析】图片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故B项正确。
12.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所以体现国家强盛风格的大赋盛行,而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其直接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形式上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从时间上看,“大一统”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太平世”。“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摘编自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如根据材料“‘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可拟定观点: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或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其次,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升华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2分)
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一统天下,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大一统”理念从理论到整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实践。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首创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建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府,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辖。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思想文化上,实行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措施都是秦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有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这些制度和措施符合历史潮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是“大一统”的初步形成期。(10分)
示例二 观点: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2分)
论证:两汉国家政权在形式上基本延续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汉代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经济上,通过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在民族关系上,汉代加强对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经过两汉的努力,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保护了农耕文明。“大一统”理念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董仲舒将“大一统”思想系统化,形成一个全面、严密的理论。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两汉从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而“大一统”理念的内涵也在汉代得以系统化,所以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