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17: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4浙江衢州开学考]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书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
A.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统一
B.秦朝“书同文”效果有限
C.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D.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2.[2024重庆检测]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整顿社会风俗
C.提倡以吏为师    D.提升儒家地位
3.[2024四川南充一模]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4.[情境创新/2023辽宁联考]下面是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表。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琅琊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5.[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看,“奏”蕴含以手恭敬、畏惧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6.[2024武汉调研]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多处谈到“忠”的要求,其中“吏有五善”中的第一条是“中(忠)信敬上”,“吏有五失”中最严重的就是“非上”,对其惩罚可以“身及于死”。上述记载表明秦朝 (   )
A.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
B.重视约束官员行为
C.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
D.注重改良社会风俗
7.(2024·长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
A.选官承袭先秦模式
B.官印赐予具备完整程序
C.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D.谙熟刑律成为为官之道
8.(2023·成都)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9.(2024·洛阳)秦朝建立后,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长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修驰道、直道等巩固统治。同时,秦始皇还建造宫殿、陵墓,求长生不老而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对此,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古代维护统一的必然举措
B.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
C.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秦暴政而亡教训为后世所吸取
10(2024·南京)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
A.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C.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
D.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11.(2024·北京顺义)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
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12.(2023·河北模拟)现代学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区域文化冲突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
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广东六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4浙江衢州开学考]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书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
A.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统一
B.秦朝“书同文”效果有限
C.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D.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解析 据题干“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书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政策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之一,秦朝制定八种稍有不同的书体,说明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
2.[2024重庆检测]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整顿社会风俗
C.提倡以吏为师    D.提升儒家地位
解析 据材料“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并结合所学可知,孝道属于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秦政府强调官吏要尽孝并在制度上提出要求和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整顿社会风俗,故选B项。
3.[2024四川南充一模]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解析 由材料可知,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统一全国后又将天下部分豪富迁至咸阳,结合所学可知,这能够削弱地方的传统势力,为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移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
4.[情境创新/2023辽宁联考]下面是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表。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琅琊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解析 根据材料“讨伐乱逆,威动四极”“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东抚东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之后的东巡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使百姓臣服于秦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有效治理”,排除A项;秦始皇东巡是在统一之后,排除B项;秦朝文化政策并非开放包容,且材料未提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
5.[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看,“奏”蕴含以手恭敬、畏惧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解析 据题干“‘奏’蕴含以手恭敬、畏惧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始皇为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将臣下上书改称为“奏”,说明该转变体现出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故选B项。
6.[2024武汉调研]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多处谈到“忠”的要求,其中“吏有五善”中的第一条是“中(忠)信敬上”,“吏有五失”中最严重的就是“非上”,对其惩罚可以“身及于死”。上述记载表明秦朝 (   )
A.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
B.重视约束官员行为
C.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
D.注重改良社会风俗
解析 据材料《为吏之道》中对“忠”的要求可知,秦朝官员要做到“中(忠)信敬上”,而不能“非上”,表明秦朝对官吏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约束,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材料仅涉及秦朝对官吏的严格约束,未涉及德治与法治之争,故A项排除;中央集权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故C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秦朝对官吏的要求,未涉及社会风俗,故D项排除。
7.(2024·长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
A.选官承袭先秦模式
B.官印赐予具备完整程序
C.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D.谙熟刑律成为为官之道
[解析] 据题意可知,秦朝的官员必须有中央颁发的官印,这是为官的凭证,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官员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说的不是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了官印的重要性,没有说官印赐予的完整程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印的重要性,没有说明谙熟刑律是为官之道,排除D项。
8.(2023·成都)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解析] 依据材料“上农除末”,“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可以看出秦朝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对农业的重视,是重农措施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未涉及皇帝权威,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农业,未涉及整顿商业环境,排除D项。
9.(2024·洛阳)秦朝建立后,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长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修驰道、直道等巩固统治。同时,秦始皇还建造宫殿、陵墓,求长生不老而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对此,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古代维护统一的必然举措
B.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
C.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秦暴政而亡教训为后世所吸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求仙访药不属于必然举措,排除A项;浩大的工程消耗了经济,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后世的表现,排除D项。
10(2024·南京)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
A.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C.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
D.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因为暴政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最后导致反秦起义大爆发,而起义的领导者包括秦朝的屯长、亭长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基层势力的支持,C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乡里亭基层管理制度,排除A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困苦,民心希望统一,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起义的领导者包括秦朝的屯长、亭长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三老、豪杰与父老”基层势力的支持,因为秦朝统治严苛,所以失去基层支持,不是说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排除D项。
11.(2024·北京顺义)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
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货币,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货币的统一,无法得出冶铁技术的信息,没有涉及货币的流通情况,排除A、B两项;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2023·河北模拟)现代学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区域文化冲突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
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解析] 由材料可知,现代学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关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的探究趋于全面,C项正确;现代学者从历史、文化、制度和政策等角度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未偏离秦朝的基本史实,排除A项;年代久远并非学者见解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现代观点未必比传统观点更可信,而且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广东六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提炼观点,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郡县制实行的必然性及其积极作用,所以论题也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第二步,展开论述,论述时可结合郡县制实行的背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较而具有的优势、郡县制的作用和影响等;第三步,总结前文,得出结论,但要注意结论不能与观点重复,要进行理论升华。
答案 示例 观点:郡县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产生了积极影响。(2分)
论述: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较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开展,集权趋势出现,在此背景下,郡县制产生。秦朝建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制改变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它的形成及推广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郡县制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