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18: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世纪60年代伦敦商人乔治发起“模范住宅”,盖起成排房屋,低价出租给劳动者;1875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开发项目资金由城市承担。这些做法体现了当时英国( )
A.完善社会救济法案 B.民间自发社会救济
C.缓解城市化的压力 D.基本消除贫富差距
2.下列关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我国西周的分封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以血缘为纽带 B.土地都是重要的内容
C.特点都层层分封 D.都不利于国家统一,容易形成割据局面
3.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
时间 事件
1875年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改为社会民主党
1878年 德国颁布《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
1889年 德国鲁尔区10万工人大罢工
1890年 德国罢工达到200次
1891年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1899年 德国颁布残疾保险法
1911年 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典
A.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 B.工人运动推动政府社会改革
C.通过立法扩大了社会救济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
4.明朝实行特殊劳役身份制度,以世袭的军籍最为重要。明政府多次下令禁止注册为军籍的人偷偷改变身份,但在实际执行中,军籍人户改变职业和身份地位并不足为奇。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冲击 B.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C.陆王心学的影响 D.社会流动无法律障碍
5.恩格斯说:“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恩格斯评论的封君封臣制度出现于( )
A.古代的南亚 B.中古时期的西欧
C.古代的美洲 D.中古时期的西非
6.下图是江西婺源李坑村的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史载:明制“十户为甲,甲有首。一百一十户为里,里有长。”设申明亭,里老人定期向里中百姓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同时还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圣谕》六事。这表明( )
A.明朝政府优抚弱势群体 B.明朝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
C.明朝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7.明中期以后,只有官员才可建立家庙的限定被打破,民间修祠兴盛起来。如康、乾时李绂谈到家乡江西的情况时说:“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乾隆年间,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往往成为征收赋税的单位。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基层治理中渗透宗法观念 B.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C.实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D.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8.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此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户籍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文字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士大夫的引导下,宋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制度。在这些家族中,有利用血缘和伦理道德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族规要求,如在《吕氏乡约》中就提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这类族规( )
A.丰富了官僚政治的内涵 B.便利了政府对世家的控制
C.造成了家族内部的封闭 D.有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10.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塔永宁奏称,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头、甲长、保正等役”,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设立保甲循环册,每月上交州县查验。其意在( )
A.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B.加强朝廷的垂直管理
C.保障赋税徭役征发 D.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11.社仓制是设置于南宋乡村地区、以官方权力为主导、广泛动员士大夫乡绅阶层等社会力量筹措仓本,以解决乡里赈济、乡民生存问题的备荒仓储制度。这一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落后 B.国家政治的运转失灵
C.民间赈济的主体地位 D.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
12.下图为汉代民政、社会系统简表(部分)。这反映出汉代( )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民政 B.官僚机构注分工协作
C.基层治理体制较为完善 D.乡里组织内部相互监督
13.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政府设置监管机构以更好地监管市场交易活动。行会可以监管本行业的商品交易,并可直接惩治不法行为;消费者若遇到交易纠纷,可诉至市场法庭和巡回法庭寻求协助。这类机构( )
A.担负一定的基层治理功能 B.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市场监管灵活有效 D.强化国王的统治权威
14.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封建国家。据研究,入主西欧前的日耳曼人也有“国王”,国王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他不能一意孤行,如死刑、囚禁,甚至鞭笞等种种事务都只有祭司们才能执掌。这反映了( )
A.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B.中世纪早期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
C.中古西欧王权受限的局面沿袭日耳曼传统 D.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15.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 B.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作为依据
C.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 D.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6.下图为《欧洲中世纪庄园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在中世纪欧,庄园
A.领主服从于中央集权统治 B.逐渐演变为工商业的城市
C.主要致力于发展商品经济 D.属于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17.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B.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障经济安全
C.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 D.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18.下图中骑士举手恭顺的姿势象征他的效忠宣誓。骑士承诺为其领主的尊严而战,作为回报,他能够得到领主的庇护。骑士跟领主之间形成
A.主奴关系 B.契约关系 C.合作关系 D.雇佣关系
19.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20.东晋初年,朝廷将南渡的北方侨民以白纸登记,称“白籍”,并重置其原籍州、郡和县,且免征发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侨置机构被裁撤或合并,侨民被编入土著的“黄籍”,承担赋役。这一变化旨在(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吸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规范户籍管理制度 D.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21.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概述,正确的是
①封君封臣制是社会动荡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封君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
③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资金作为给养
④封建领主在领地中享有征税、行政等各种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宋朝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成为乡约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时乡约以宣讲明太祖朱元璋“六谕”为主。清朝乡约宣讲内容除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还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基层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完善 D.乡约教化逐渐与法律交融
2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菲”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25.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 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而人为地改变市 场竞争和淘汰 法则。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1933 年罗斯福就任总统时, 请求国会让他运用广泛 的总统权力 对付紧急 情况。他经常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敦促他们通过法案,扩大总统的立法职能。为了复兴经济,5月他 签署了《农业调整法》,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6月他又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保证劳工可以维持生活的工资。推行“以工代赈", 提高工人的购买力。
——刘绪贻、杨茂生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早在1990年,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亏空就达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45%。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总赤字达1200亿法郎。瑞典政府1994年的财政赤字为1900亿克朗。社会保障状况一直较好的德国从1995年起也出现了医疗保障赤字。欧洲各国向人们提供的高标准的福利是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使欧洲难以和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竞争。福利国家开始违背其本来目标,一些人看到,多工作并不能使生活改善多少,甚至还不如领取补助和失业金合算。近些年来,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都在两位数以上。……由于生活稳定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欧盟成员国人均寿命从二战结束后的66岁上升到五十年代后的76岁,这就意味着个人平均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了10年,平均享受医疗照顾的时间也相应多出十年。
——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材料三 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 1991 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针对当时的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主要危机 。
(3)面对“福利国家”,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建议。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B
6.B
7.A
8.C
9.D
10.A
11.D
12.C
13.A
14.C
15.C
16.D
17.C
18.B
19.D
20.A
21.C
22.A
23.D
24.(1)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
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参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法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前者道德教化与科学规范相结合、后者宗教伦为主
(2)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辨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5.(1)变化:从不干预到干预。措施: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通过社会立法,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2)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沉重的福利开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欧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失业危机严重;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
(3)建议: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引导、鼓励失业者积极就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兼顾效率与公平;实行精准扶贫。
26.示例一: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示例二: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