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含答案) 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含答案) 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20: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肇庆一模]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2024天津月考]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3.[2023湖南新高考联考]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编订如此先进历法的主要客观条件是(   )
A.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
B.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
C.对东西方知识了解较多
D.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
4.[2024重庆联考]南宋初年,衢州有地主在告诫后人时讲:对待佃客应在其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收其息”;在水旱之年应“察其所亏,早为除减”;不可“有非时之役”,不可随意“增其岁入之租”。这反映了当时(   )
A.雇佣关系盛行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业生产持续性受重视
D.政府大量安置南迁移民
5.[2023重庆三模]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的核心主张是(   )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
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
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
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6.[传统文化/2024河南联考]宋代,李唐《采薇图》表彰士人气节,无名氏《折槛图》讴歌直言极谏,园林艺术则通过构筑“孔颜乐处”,意图实现“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节”。这些现象(   )
A.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
B.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
C.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D.表明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
7.朱熹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据此,朱熹提出(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三教合归儒 D.致良知
8.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宋真宗时期,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朝廷派人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9.有学者指出,宋代出现了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重农抑商观念更加坚固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D.国家控制日益松弛
10.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优雅情致,他们常常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尤其在文人画方面,杰出者如文同、苏轼、李公麟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领袖。这些作品(  )
A.属于风俗画的范畴  B.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
C.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D.体现农业社会的特点
11.郑樵在《通志》中写道:“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1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朱彧《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C.宋代航海技术高度发达  D.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二、综合题
13.[2023湖南联考,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材料二
《七夕夜市图》(北宋燕文贵所画)
材料三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夜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8分)
(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宋代夜市的史料价值。(6分)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肇庆一模]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陶瓷海运更趋方便,南方的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大量出口,A项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4天津月考]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解析 宋代奴婢“被雇佣”且“本出良家”,说明宋朝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且宋代严惩贩卖人口,体现了当时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选B项;“实现了社会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是宋代社会关系契约化,排除C项;士族豪门地位在隋唐以来就逐渐遭到削弱,排除D项。
3.[2023湖南新高考联考]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编订如此先进历法的主要客观条件是(   )
A.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
B.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
C.对东西方知识了解较多
D.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
解析 大一统局面和辽阔的版图给他提供了以前没有的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郭守敬设立的观测点,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这是以前做不到的。故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是主要的客观条件,A项正确。元代优越的天文观测和数据采集条件也是根源于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排除B项。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及对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属于主观条件,排除C、D两项。
4.[2024重庆联考]南宋初年,衢州有地主在告诫后人时讲:对待佃客应在其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收其息”;在水旱之年应“察其所亏,早为除减”;不可“有非时之役”,不可随意“增其岁入之租”。这反映了当时(   )
A.雇佣关系盛行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业生产持续性受重视
D.政府大量安置南迁移民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初年,浙江衢州一带的地主认为应该采取借贷、减租以及固定佃客的赋役负担等手段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持续性受到重视,C项正确;佃客与地主的关系不属于雇佣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当地的土地兼并状况,也无法推知佃户是否为南迁移民,排除B、D两项。
5.[2023重庆三模]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的核心主张是(   )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
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
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
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解析 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可以通过“学”改变气质,也可以通过“行”改掉不当行为,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由此可知,张载的核心主张是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善恶的气质相互转化,故A项排除;材料所述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学习转化为善,未涉及等级尊卑有序,故B项排除;材料只提到通过学习可以使人向善,未涉及发展学校教育,故D项排除。
6.[传统文化/2024河南联考]宋代,李唐《采薇图》表彰士人气节,无名氏《折槛图》讴歌直言极谏,园林艺术则通过构筑“孔颜乐处”,意图实现“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节”。这些现象(   )
A.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
B.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
C.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D.表明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
解析 根据材料“表彰士人气节”“讴歌直言极谏”“不以山林丧其节”可知,宋代人通过绘画和园林艺术寄托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故选C项;材料体现出来的理想化人格在传统儒学中早就存在,不属于对传统儒学基本内涵的丰富,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巩固,排除B项;“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朱熹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据此,朱熹提出(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三教合归儒 D.致良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故选A项。
8.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宋真宗时期,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朝廷派人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解析】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C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宋代出现了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重农抑商观念更加坚固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D.国家控制日益松弛
【解析】材料“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士多出于商”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选B项。
10.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优雅情致,他们常常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尤其在文人画方面,杰出者如文同、苏轼、李公麟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领袖。这些作品(  )
A.属于风俗画的范畴  B.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
C.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D.体现农业社会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常常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尤其在文人画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故选B项。
11.郑樵在《通志》中写道:“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解析】以前选官重视门第,现在不问家世,这是典型的庶族地主崛起对选官制度产生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依据的变化,与“公天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官政治的形成,只是说选官的依据发生了改变,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秩序并没有重构,只是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改变,故D项错误。
1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朱彧《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C.宋代航海技术高度发达  D.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解析】两则材料均反映了指南针具有辨别方向的作用,说明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而没有反映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而没有反映宋代航海技术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但无法得出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的结论,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2023湖南联考,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材料二
《七夕夜市图》(北宋燕文贵所画)
材料三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夜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8分)
(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宋代夜市的史料价值。(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丰富百姓生活、促进市民文化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首先指出史料类型,然后结合史料内容分析其史料价值,材料二主要从夜市的形态、规模等角度研究,材料三主要从北宋夜市的时长、夜市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角度研究。
答案 (1)特点:得到官方认可;分布广泛;规模较大;形态多样;形式开放;与文化娱乐相结合;消费趋于平民化。(4分,答出4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4分)
(2)史料价值:材料二是北宋画家对夜市场景的描绘,可用于研究北宋夜市的形态、规模等问题;(3分)材料三是北宋文人对宋代夜市的记载,可用于研究北宋夜市的时长、夜市对民众生活的影响。(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