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梯度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梯度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19: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4课
一、素养达标
1.(2024·陕西咸阳期中)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加强了地方统治
C.瓦解了宗法制度
D.扩大了统治区域
2.(2024·湖南湘潭一中)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
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B.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D.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3.(2023·陕西咸阳期末)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的这些措施(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秩序
C.兼顾了赈济与发展生产
D.意在构建政府救灾体系
4.(2024·山西朔州应县一中)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一带)、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1572 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5.(2024·湖北名校联考)《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
A.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B.社会各阶层不愿意再向西方学习
C.甲午战败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中国民族意识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全面觉醒
6.(2024·广东汕头金山中学)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
A.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B.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C.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壮大
D.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束缚
7.(2023·山东青岛期末)如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摘下“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
B.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
D.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
8.(2023·浙江宁波期末)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2024·陕西咸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帖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
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二、能力提升
10.(2024·吉林长春十七中)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 )
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11.(2023·河南南阳期末)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 )
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
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
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12.(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13.(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 1978—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年份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经济增长率
1978 27.7 47.7 24.6 12.30
1982 32.8 44.6 22.6 9
1993 19.3 43.1 37.6 13.40
2008 10.3 46.9 42.8 9.00
2017 7.9 40.5 51.6 6.90
对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说明产业结构升级
B.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优化,解决了就业问题
C.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第一产业比重
D.90年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推动经济增长
14.(2024·山东烟台期中)下面是某兴趣小组搜集到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发表)的相关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以“《少年中国说》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一单元 第4课
一、素养达标
1.(2024·陕西咸阳期中)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B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加强了地方统治
C.瓦解了宗法制度
D.扩大了统治区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亭,亭以下设邮,邮以下设里,里以下设什,什以下设伍,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的户籍管理组织结构加强了地方统治,与激化阶级矛盾、瓦解宗法制度、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024·湖南湘潭一中)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B )
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B.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D.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魏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材料中提到的“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的局面,这明显是由于改革催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产生和激化,是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B项正确;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是改革的影响,但是材料未涉及这一方面,排除A项;“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明显的副作用”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陕西咸阳期末)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的这些措施( C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秩序
C.兼顾了赈济与发展生产
D.意在构建政府救灾体系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等间接救济的赈灾方式,与传统的直接救济方式“煮粥赈灾”“开仓放粮”有着明显的不同,这说明王安石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兴修了水利,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减少灾害的出现,从长远看有利于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C项正确;材料与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灾区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救灾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山西朔州应县一中)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一带)、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1572 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D )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葡萄牙人经营的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推动了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对16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赋税制度变革的现实依据和重要动因。从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世界的互动,如果没有白银大量流入,赋役折银可能不会实行,D项正确;隆庆开海使得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隆庆开海仅仅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排除A项;“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侧重于一条鞭法的结果或影响,排除B项;“南方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4·湖北名校联考)《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 )
A.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B.社会各阶层不愿意再向西方学习
C.甲午战败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中国民族意识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全面觉醒
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战败……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中国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转变,这说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A项正确;“社会各阶层不愿意再向西方学习”表述错误,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表述错误,排除;“中国民族意识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全面觉醒”表述有误,事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获得了全面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4·广东汕头金山中学)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D )
A.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B.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C.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壮大
D.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束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设立商部,修订商律,都是意在顺应世界潮流,发展商业,这就从国家层面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D项正确;1903年还是清王朝时期,清王朝本身就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因此并没有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排除A项;清末中国并没有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排除B项;1903年是清末新政时期,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山东青岛期末)如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摘下“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D )
A.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
B.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
D.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
解析:由材料“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及所学知识可知,广汉县委对向阳政府“换牌”一事不做宣传,不予以正面认可,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对改革还未有充分认识,说明亟需解放民众被长期束缚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中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表明人民公社变为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乡政府,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和平反冤假错案,排除A、B两项;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浙江宁波期末)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 C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市场”一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C项正确;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陕西咸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帖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
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答案:(1)特点: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用,为国家统治服务;内容广泛,形成体系;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
(2)评价:为变法提供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国家治理的推进;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可知,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用,为国家统治服务;根据材料中“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帖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可知,内容广泛,形成体系;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
(2)评价:根据材料中“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可知,为变法提供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根据材料中“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可知,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国家治理的推进;根据材料中“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可知,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能力提升
10.(2024·吉林长春十七中)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 B )
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解析:根据材料“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其地域较偏僻,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保守势力弱,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等措施促进其军功之士比例占据多数,而东方六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保守势力也较为强大,因此这一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材料所述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变法活动是导致秦国军功之士比例多的主要原因,不能体现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排除A项;士人阶层的崛起是材料所述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原因,况且士人阶层在各个国家都有崛起,排除C项;战国时期世官制度遭到冲击,但没有消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河南南阳期末)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 A )
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
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
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未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B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思想,大家便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民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 1978—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年份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经济增长率
1978 27.7 47.7 24.6 12.30
1982 32.8 44.6 22.6 9
1993 19.3 43.1 37.6 13.40
2008 10.3 46.9 42.8 9.00
2017 7.9 40.5 51.6 6.90
对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C )
A.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说明产业结构升级
B.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优化,解决了就业问题
C.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第一产业比重
D.90年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推动经济增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从1978年到1982年,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增长趋势,C项正确;从1978年到1982年,第三产业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因此“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虽然我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是就业问题仍然存在,排除B项;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4·山东烟台期中)下面是某兴趣小组搜集到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发表)的相关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以“《少年中国说》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题目:《少年中国说》赏析。阐述:《少年中国说》发表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少年中国说》对唤起当时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可从《少年中国说》发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背景,可从戊戌变法失败,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进行总结;内容,根据“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分析得出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影响,可从唤起当时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角度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