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此时
全国人民……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
—— — 水如编: 《陈独秀书信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此时
全国人民……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
—— — 水如编: 《陈独秀书信集》
一、新旧冲突,路在何方(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1)结合教材梳理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史实。
(2)从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说明为何陈独秀绝望了。
1912年3月10日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20日 谋划“宋教仁案”
1913年11月 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民主与专制的博弈
二次革命
一、新旧冲突,路在何方(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材料 1914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褒扬条例》,其中规定应予褒扬的有: “一、孝行卓绝著闻乡里者;二、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三、……”条例的《施行细则》对贞节妇女的规定是: “烈妇烈女:凡遇强暴不从致死,或羞愤自尽,及夫亡殉节者,属之。”
各地报刊又大量刊出从陈腐观点来阐释孔子思想的文章,一时成甚嚣尘上之势。
一、新旧冲突,路在何方(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结合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思想情况。
①袁世凯欲复辟帝制;
②二次革命失败。
①尊孔复古的掀起,民众中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②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一、新旧冲突,路在何方(新文化运动原因)
1、政治:
2、思想:
假共和,真专制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 陈独秀
二、除旧布新,另辟新路(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法语:青年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根据《青年杂志》封面节选,概括这份杂志宣扬的内容。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物理学家、政治家
一生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
发明避雷针
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
《独立宣言》起草和签署人之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签署人之一
弘扬民主与科学
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科学者何 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民主: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主人意识)
科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理性)
二、除旧布新,另辟新路(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4.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1.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第8卷第1号封面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峰回路转,再造新途(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
“这一期的封面上有一小小图案,是一东一西,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这暗示中国革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茅盾《茅盾回忆录》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特征:1、中国政治分裂。
2、军阀混战、割据。
3、民族危机深重 。
“后袁世凯时代”
民主与专制的博弈
1917年 黎、段“府院之争”
张勋拥溥仪复辟
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护法运动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 ——孙中山
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1911-1919 600 13000 75 1625
1、内因: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2、外因:
一战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总结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参加测试的1000多人中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是“你对于曹锟做总统有何感想?”赞成者20,不赞成者782,未回答203;“你相信当今国会吗?”相信者3,不相信者666;“——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检”》,《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3月4日—7日
促进了民众的政治觉悟。
四、新的呐喊,旧的哀鸣(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影响)
材料一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
改变文风。
推动文化的转型。
材料三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 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翟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上海《民国日报》,1924 年 11 月 27 日
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改变了社会风气。
“思维着的知性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恩格斯《反杜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