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梯度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梯度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2 20: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3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河南许昌长葛一中)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毛泽东和朱德致电祝贺:“蒙古民族将与汉族和国内其他民族亲密团结,为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建设新(内)蒙古与新中国而共同奋斗。”此贺电( )
A.称赞内蒙古人民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B.肯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
C.祝贺内蒙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为内蒙古争取自由和独立指明了方向
2.(2023·陕西汉中联考)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这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促进了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同步发展
B.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C.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
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3.(2023·海南琼海统考)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4.(2024·安徽六安一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解决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建设。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年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年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年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
B.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坚持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2023·河北沧州市沧县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制度等。这些“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各党平等协商 B.多党联合执政
C.各民族的平等 D.人民当家做主
6.(2024·山东寿光调研)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旧的奴役统治制度—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是在自治区之下、县之上的自治地方,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是县级自治地方。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
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
C.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7.(2024·河南信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8.(2024·河南许昌期中)1984年5月31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总结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总的原则和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提升到依法治国高度
B.拥有了立法保障
C.实现了各族共同富裕
D.助推了文化认同
9.(2023·广西南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友好交往交流,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建立了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造就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理,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是在本来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搞各民族独立自决或实行联邦制,那是历史的倒退,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也是违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了民族与地方的历史状况,又考虑了其现实的状态及发展需要。
历史上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问题。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把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发展。
——摘编自王丽艳《论我国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材料二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
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把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提升
10.(2023·福建龙岩期末)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11.(2023·云南大理期末)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部分规定,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A.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
C.体现联邦制内的人民当家作主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2.(2024·山西高中教育发展联盟期中)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一报告( )
A.立足于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推动了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建立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3.(2024·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
A.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14.(2023·山东菏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
序号 史实
①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②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
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
④ “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⑤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以“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为题写一则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四单元 第13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河南许昌长葛一中)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毛泽东和朱德致电祝贺:“蒙古民族将与汉族和国内其他民族亲密团结,为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建设新(内)蒙古与新中国而共同奋斗。”此贺电( B )
A.称赞内蒙古人民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B.肯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
C.祝贺内蒙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为内蒙古争取自由和独立指明了方向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贺电表明自治区成立推动蒙古族与各族团结,为建立新内蒙古与新中国而共同奋斗,肯定了自治区成立的意义,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蒙古人民对民主革命的贡献,排除A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内蒙古实行民族自治,不是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陕西汉中联考)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这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A.促进了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同步发展
B.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C.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
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材料“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B项正确;受我国国情影响,各民族的经济不可能同步发展,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此时处于过渡阶段,排除C项;祖国大陆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实现两岸统一的大政方针转化为国家立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海南琼海统考)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A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在革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道路,说明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说法夸张,并且和革命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排除C项;“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与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安徽六安一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解决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建设。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B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年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年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年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
B.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坚持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的表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的表述体现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排除A项;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在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就已实现,不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理论创新,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坚持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河北沧州市沧县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制度等。这些“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D )
A.各党平等协商 B.多党联合执政
C.各民族的平等 D.人民当家做主
解析:根据材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制度等”可知,强调的是政治制度的人民民主性,D项正确;A项不能涵盖主旨,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不能涵盖所有制度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山东寿光调研)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旧的奴役统治制度—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是在自治区之下、县之上的自治地方,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是县级自治地方。这一措施( A )
A.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
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
C.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铲除了旧……制度”“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县级自治地方”等可知,新中国在内蒙古推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留了传统民族特色(盟、旗),又根据新中国的政治实际进行新的设计,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A项正确;题干所给信息并未反映对“各民族”的管理,并且我国对各民族地区并未进行统一管理,而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杂居融合的国情,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一措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河南信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A )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福祉,巩固民族关系,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未涉及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意愿,排除B项;少数民族不都处于边疆地区,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非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河南许昌期中)1984年5月31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总结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总的原则和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A.提升到依法治国高度
B.拥有了立法保障
C.实现了各族共同富裕
D.助推了文化认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了立法保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依法治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实现了各族共同富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制度建设而非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广西南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友好交往交流,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建立了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造就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理,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是在本来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搞各民族独立自决或实行联邦制,那是历史的倒退,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也是违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了民族与地方的历史状况,又考虑了其现实的状态及发展需要。
历史上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问题。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把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发展。
——摘编自王丽艳《论我国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材料二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
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把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理解: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区域自治将这一历史因素与各少数民族要求当家做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一历史因素与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的友谊。
历史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1)据材料一“建立了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造就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理,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结合所学近代少数民族长期处在被压迫的地位可得出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区域自治将这一历史因素与各少数民族要求当家做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据材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问题”可得出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一历史因素与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2)第一小问依据,据材料一“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友好交往交流”“历史上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可得出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据材料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可得出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的友谊。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民族地区的开发等方面考虑,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能力提升
10.(2023·福建龙岩期末)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D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解析:据材料“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可知在1945年,中共就已对内蒙的自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是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于1947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云南大理期末)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部分规定,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A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A.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
C.体现联邦制内的人民当家作主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解析:根据材料“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A项正确;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我国不是联邦制,排除C项;港澳等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山西高中教育发展联盟期中)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一报告( C )
A.立足于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推动了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建立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析:根据“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可得出中共的报告,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民族关系上的新方向,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A项;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出台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C )
A.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权利、尊重民族语言,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等,这些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的内容,无法得出完成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排除B项;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山东菏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
序号 史实
①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②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
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
④ “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⑤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以“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为题写一则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标题: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正文:建国前夕,《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建国初期,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使少数民族人民健康得到充分保障;1954年宪法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五”计划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交通建设,初步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政治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总之,新中国高度重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短文标题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其次,根据材料中《共同纲领》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措施、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史实进行说明。具体来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建国初期,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使少数民族人民健康得到充分保障;1954年宪法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五”计划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交通建设,初步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政治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最后,再次强调新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