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6课
一、素养达标
1.(2024·广东佛山期中)下表是西汉时期一个典型的五口农民之家一年的收支情况统计。正常情况下,为解决表中反映的问题,当时的大多数农民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 )
项目 数量(钱)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算赋和口赋(上交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200
日常开支 食 4918
衣 2732
祭祀等仪式 300
A.逃亡外地变成流民 B.经营好家庭手工业
C.参加科举改变命运 D.进入市镇转行从商
2.(2023·山东济宁一中)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规定( )
A.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B.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C.体现中央对经济进行调控
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3.(2024·山东烟台期中)990年,宋太宗命令三司每年开具金银钱帛、军储等情况呈报皇帝;宋代国家部分财赋纳入天子的“内藏库”,甚至到宋高宗时,全国财赋的一半都归入内藏库。宋代这些做法( )
A.保证了财政的稳定 B.削弱了地方的威胁
C.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4.(2023·辽宁丹东凤城一中)“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该赋税制度使( )
A.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改变
B.百姓缴纳免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C.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D.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5.(2023·辽宁朝阳北票高中)田赋是清朝的“惟正之供”,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可知,田赋( )
A.是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根源
B.大大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C.在封建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
D.能够保证封建经济正常运转
6.(2023·江苏盐城期末)“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在一定程度上( )
A.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体现国民政府关税完全自主
C.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D.标志着“改订新约”的开始
7.(2024·河南商丘一中)中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2009年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8.9%,基本上取消了配额管理。这是由于( )
A.我国急需扩大进口增加内需
B.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C.我国经济与世界开始接轨
D.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8.(2023·河南漯河高二校考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该税法数次修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
A.是国家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
B.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C.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D.与西方个人所得税制度相似
9.(2023·吉林辽源期末)税收政策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保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造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
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提升
10.(2023·福建宁德一中)下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
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
11.(2024·湖北宜昌一中)如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 )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2023·湖南湘潭期末)从1985年到1991年,根据各种情况变化,我国对税率进行了多次小范围的调整,先后调低了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调高了14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是( )
A.独立化自主化 B.服务于改革开放
C.规范化法制化 D.服务于经济发展
13.(2023·山东潍坊期末)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取消了关于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规定,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这一举措的出发点(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D.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
14.(2023·安徽滁州高二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
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材料二 1950年1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同时明确了制定海关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这一决定也成为新中国制定海关税则的重要依据。1951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83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真正独立制定的关税税则,它表明中国经济大门的钥匙已经安放在中国人民自己的口袋里。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
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制定背景。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一、素养达标
1.(2024·广东佛山期中)下表是西汉时期一个典型的五口农民之家一年的收支情况统计。正常情况下,为解决表中反映的问题,当时的大多数农民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 B )
项目 数量(钱)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算赋和口赋(上交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200
日常开支 食 4918
衣 2732
祭祀等仪式 300
A.逃亡外地变成流民 B.经营好家庭手工业
C.参加科举改变命运 D.进入市镇转行从商
解析:据题干西汉家庭收支情况统计表可得出,农民一年种粮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缴纳赋税,满足生活所需,增加收入,古代中国家庭普遍经营家庭手工业,B项正确;农民一年的种粮收入与各类支出相差约2000钱,这一缺口可以通过其他收入渠道来弥补,逃亡外地变成流民不仅会导致土地房屋等财产的丧失,还会违反国家法令,衣食无着,逃亡外地是农民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排除A项;科举制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且一般农民不熟悉商业经营,因此弃农从商并不多见,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山东济宁一中)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规定( C )
A.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B.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C.体现中央对经济进行调控
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解析:根据材料“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可得出不同地区交纳赋税的方式不一样,主要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这体现中央对经济进行调控,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针对富商,强调的是对地方经济的调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改变单一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征税,而不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山东烟台期中)990年,宋太宗命令三司每年开具金银钱帛、军储等情况呈报皇帝;宋代国家部分财赋纳入天子的“内藏库”,甚至到宋高宗时,全国财赋的一半都归入内藏库。宋代这些做法( B )
A.保证了财政的稳定 B.削弱了地方的威胁
C.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皇帝关心国家财政、赋税收入情况,掌握、控制全国财赋的做法,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及其对中央集权的威胁,B项正确;据所学,北宋中期时就出现了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排除A项;据所学,中央掌握地方财政赋税与民众负担加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皇帝掌控国家财赋的做法强化的并非君主的决策等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辽宁丹东凤城一中)“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该赋税制度使( C )
A.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改变
B.百姓缴纳免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C.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D.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解析:据材料“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和“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赋税制度是明朝的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计亩征银,C项正确;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改变是两税法,排除A项;百姓缴纳免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免役法,排除B项;人头税被彻底废除是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辽宁朝阳北票高中)田赋是清朝的“惟正之供”,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可知,田赋( C )
A.是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根源
B.大大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C.在封建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
D.能够保证封建经济正常运转
解析:根据材料“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可知,田赋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维系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田赋在封建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田赋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体现民众生活负担大大加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田赋在封建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江苏盐城期末)“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在一定程度上( A )
A.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体现国民政府关税完全自主
C.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D.标志着“改订新约”的开始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是其内容之一,提高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关税,A项正确,排除B项;“改订新约”大幅度提高关税,增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题目设问是“改订新约”的影响,并非“改订新约”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河南商丘一中)中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2009年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8.9%,基本上取消了配额管理。这是由于( D )
A.我国急需扩大进口增加内需
B.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C.我国经济与世界开始接轨
D.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由材料“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配合关税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D项正确;“急需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与中国关税的降低无关,排除B项;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与世界经济接轨,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排除。故选D项。
8.(2023·河南漯河高二校考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该税法数次修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C )
A.是国家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
B.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C.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D.与西方个人所得税制度相似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该税法数次修改完善”可知,为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发展,C项正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这不是国家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排除A项;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个人所得税制度,无法得知是否相似,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吉林辽源期末)税收政策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保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造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
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答案:(1)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2)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取消人头税,促进了户籍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任3点即可)
(3)意义: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任3点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2)根据“民间无包赔之苦”可知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据“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可知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根据“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可知取消人头税,促进了户籍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和“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可知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意义:根据“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及所学知识可知,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税取消,农民收入增加,进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的发展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能力提升
10.(2023·福建宁德一中)下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B )
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
解析:根据材料“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可知,唐朝后期,两税钱的收入占比在减少,但仍是占一半以上,青苗钱基本保持不变,榷酒钱和榷盐钱占比在逐步地增加,酒税和盐税的收入占比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抑制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收入占比,无法判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南北经济均衡,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11.(2024·湖北宜昌一中)如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 B )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纳税截止时间早于宋代,宋代给农民的时间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税额,并不能判断政府田赋的多少,排除A项;材料与南北差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湖南湘潭期末)从1985年到1991年,根据各种情况变化,我国对税率进行了多次小范围的调整,先后调低了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调高了14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是( D )
A.独立化自主化 B.服务于改革开放
C.规范化法制化 D.服务于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进行多次调整,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我国根据各种现实情况的需要调整关税政策,突出体现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独立化自主化、规范化法制化等特点,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同样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故选D项。
13.(2023·山东潍坊期末)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取消了关于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规定,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这一举措的出发点( D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D.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减少存款利息,有利于刺激消费、鼓励投资,促进货币流通,D项正确;这一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但A、C项不是这一措施的出发点,排除A、C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14.(2023·安徽滁州高二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
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材料二 1950年1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同时明确了制定海关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这一决定也成为新中国制定海关税则的重要依据。1951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83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真正独立制定的关税税则,它表明中国经济大门的钥匙已经安放在中国人民自己的口袋里。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
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制定背景。
答案:(1)变化: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
意义:推动了关税体系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特点:独立制定;保护性色彩浓厚。
背景:关税自主权的收回;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亟须恢复;西方大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宗藩体制逐渐瓦解”“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可知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根据材料“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南京国民政府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可知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根据材料“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国内常关日遭诟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裁厘……实行统税”,可知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根据材料“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了”,结合海关体系在保护民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等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关税体系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以及增加了财政收入等。
(2)特点:根据“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真正独立制定的关税税则”“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可得出独立制定、保护性色彩浓厚。背景:根据材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真正独立制定的关税税则”,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关税自主权收回,为独立制定关税政策提供了前提;根据材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亟须恢复,西方大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需要运用关税政策保护国内工业,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急需品的进口,增加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