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素养导引
1.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3.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并指导人类合理开发资源。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定向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目录 | CONTENTS
01-自然环境的组成
0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世界屋脊
雪域高原
观看视频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的特征?
课堂导入
找一找,图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
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01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的物质成分,在地球内能、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基本要素
Basic elemen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02
第一部分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一: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判断图中体现了哪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直接的关联性?
植 物
气 候
热带雨林
地球之肺
地 形
气 候
青藏高原
牦 牛
生 物
判断图中体现了哪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直接的关联性?
地 貌
横断山区
十里不同天
气 候
判断图中体现了哪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直接的关联性?
地形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青藏高原隆起
地势高
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例,阐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
气温低
光照强
昼夜温差大
冬寒夏凉
冰川广布
为大江大河的源头
冻土广布
土壤发育程度较低
动植物稀少
以耐寒为主
表现: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表现: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整体性的表现体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
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关系
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整体性效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氧气
糖分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
2
3
气候
4
地貌
5
时间
6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生物
形成土壤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华南阔叶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组分结构多样
系统整体性强
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组分结构简单
功能不协调
稳定性较差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案例分析
昔日的塞罕坝一片荒凉景象
如今的塞罕坝百万亩林场
案例分析
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52天。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1.4%提高到如今的82%,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案例分析
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52天。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1.4%提高到如今的82%,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案例分析
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6分)
①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
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
③风蚀作用强,土壤贫瘠;
④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环境恶劣;
案例分析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克服如此困难来建设塞罕坝林场?
不建设行不行?为什么?
浑善达克沙地距离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海拔高差却高达1300多米,如果塞罕坝的植被无法恢复,每到冬半年,强劲的西北风从沙地吹来,就好像站在自家房顶向房间内倒沙子,无疑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带来严重的破坏。
案例分析
除此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塞罕坝也具备种植森林的自然条件,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专家们在荒原上找到了一棵百岁的落叶松,正是这一棵松的出现,给了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坚定造林成功的决心。
几十年来,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土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坝上“三代人”用青春和汗水营造了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衫为主要树种的万顷林海。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1.4%提高到如今的82%,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84亿m ,每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每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林场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林场主营业收入达26.4亿元。种苗木,兴旅游,多业态,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分析塞罕坝“绿进沙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8分)
①风速降低,风蚀和风积地貌减少;
②空气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
③河流径流量年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④土壤侵蚀减弱,有机质增多,水分增多;
⑤生物多样性增加;
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
案例分析
通过对塞罕坝林场的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运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一果多因
一因多果
总结归纳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今的塞罕坝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Environment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系统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速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
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思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观看视频
案例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地区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
引发并加强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核心”
促使其形成
黄土高原
我国南方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整体性的表现
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类似案例:巴塔哥尼亚高原使东侧森林演变为草原、荒漠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单项资源及其某一部分都与
其他自然因素构成整体系统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案 例
1
森林过度采伐对东北自然环境整体影响
针阔混交林
森林采伐
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
森林面积锐减
浮尘、扬沙天气增加
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岩层裸露,风化加速
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
腐殖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森林过度采伐
生
态
恶化
案 例
2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黄土高原
地上河
盐碱化
洪涝
沙尘暴
在黄土高原过度垦殖,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过度砍伐、开垦、放牧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泥沙入河
泥沙淤积河道
下游河床抬升
泄洪能力下降
地下水位升高
影响地表水系演化
洪涝灾害增加
土壤盐碱化严重
生态恶化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案例探究】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35吨
30吨
1吨
145吨
冶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废渣,废渣会占用大量土地,废渣中有大量的其他金属元素,我们在冶炼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进行综合性利用。
(2019·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右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
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真题溯源
P113活动-苏门答腊岛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
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
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
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
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
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
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要素是什么?
大气环流、地形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岛屿面积狭小,
且西部山地较多,地势较高,改变了水热状况,缺失了热带雨林形成的条件。
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
的原因。
岛屿西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且
海岸线较为平直,很难停泊船只;
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
用抬升),且多珊瑚礁,建设港口水深不够且航
道极少。
P110活动: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P110活动:澳大利亚“树袋熊”
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树袋熊生存之处是澳大利亚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是人类宜居之地。
人类分散居住,扩大了对树袋熊的影响范围,破坏了树袋熊的睡眠环境和取食环境。
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主要改变了“植被”之一要素。人类的定居和生存,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用于建筑和生产)。植被破坏则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减少了树袋熊的食物来源等;人类活动则会改变树袋熊的栖息环境,如对其产生惊吓等。
基础知识
拓展: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