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一、选择题
1.[2024江西名校测评]北宋时期,进奏院(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及其官员不再自行编发官方文书,而是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
A.进奏院与枢密院相互制约
B.枢密院掌控文书编辑权
C.枢密院可以确保奏令准确
D.专制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2.[2024广东惠州调研]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理,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对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3.[2023南京二模]面对严重的就业问题,北京市成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并于1950—1952年为人们介绍职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向3 000多人提供转业训练且大部分实现就业,还组织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还乡生产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 )
A.构建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B.践行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增进了民众对政权的认同
D.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4.[2024河南安阳调研]北宋年间,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弊端
C.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5.[2024云南楚雄期中]1912年4月,《共和国教科书》出版,明确“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等内容。1917年1月,《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出版,其内容有总说(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公民之义务、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等。《共和国教科书》的出版( )
A.意在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推动了民主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
C.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6.[2024河南漯河月考]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唐(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7.[2022湖南]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8.(2024·丹东)《岳麓秦简(肆)》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
B.建立全国文书传送系统
C.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
D.通过严酷刑罚加强皇权
9.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
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0.明中叶后,税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张居正乃作“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 )
A.杜绝了额外征税现象 B.推动雇佣关系产生
C.加强小农与市场联系 D.促使白银流入中国
11.1930年6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三次到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在之后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是( )
A.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B.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
C.政权建设的紧迫性 D.反围剿斗争的残酷性
12.(2024·成都)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经选举产生,管辖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最高机构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财经委员会、监察院、法院等。这( )
A.开启了华北地区战略反攻
B.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解放
C.实践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
二、非选择题
13.[2023陕西渭南模拟,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定位很明确,就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的国家权力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充分行使了立法权、选举权(选举中央委员会)、提出决议权以及审议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在团结各族人民和巩固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构的使命结束,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向统一战线组织的实际归位。
——摘编自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协制度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利用这个平台平等互动、合作治理国家和处理社会重大事务。民主党派不仅承担着就国家事务管理进行协商、讨论的职能,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承担提出提案、讨论政策,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职能。“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几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挥“智力集团”的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施雪华、崔恒《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功能重心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从“代行国家权力机构”回归“统一战线组织”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主要职能和历史作用。(9分)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一、选择题
1.[2024江西名校测评]北宋时期,进奏院(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及其官员不再自行编发官方文书,而是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
A.进奏院与枢密院相互制约
B.枢密院掌控文书编辑权
C.枢密院可以确保奏令准确
D.专制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宋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中央加强对文书的控制,从而加强专制集权,D项正确。材料表明枢密院对进奏院编定文书有一定的制约,无法得出进奏院对枢密院权力的制约,排除A项;材料只表现出枢密院对进奏院文书编辑的制约与管理,并非掌控编辑权,排除B项;枢密院只是审核文书,并不能确保奏令的准确性,排除C项。
2.[2024广东惠州调研]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理,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对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解析 军机处设立后,皇帝命令中的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是直接寄给官员个人,这样做有利于皇帝的命令迅速传达,有利于保密,从而强化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
3.[2023南京二模]面对严重的就业问题,北京市成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并于1950—1952年为人们介绍职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向3 000多人提供转业训练且大部分实现就业,还组织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还乡生产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 )
A.构建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B.践行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增进了民众对政权的认同
D.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解析 北京市政府通过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对失业工人进行帮扶,体现政府对失业人员的关爱与帮助,从而增进了民众对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项正确。此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成,A项排除。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的,B项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D项排除。
4.[2024河南安阳调研]北宋年间,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弊端
C.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需要先明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什么,再结合所学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明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什么。 徐州防卫空虚,无法防范盗贼。
第二步,结合所学对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北宋初期鉴于唐末及五代的历史教训,极度强化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州郡防卫空虚,无法防范盗贼。因此材料现象的出现缘于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弊端,B项正确。
重文轻武强调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这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主要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安全,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治理中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薄弱,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5.[2024云南楚雄期中]1912年4月,《共和国教科书》出版,明确“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等内容。1917年1月,《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出版,其内容有总说(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公民之义务、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等。《共和国教科书》的出版( )
A.意在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推动了民主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
C.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解析 由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共和国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等教育资料的出版,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1912年4月,袁世凯尚未复辟帝制,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使得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排除B项;洋务派率先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排除D项。
6.[2024河南漯河月考]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唐(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以前政府往往以一些易守难攻的高山大川作为划界的依据,但山川形便区划原则的弊端非常明显,极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元朝行省的划分使得黄河、长江、洞庭湖、钱塘江等河湖之险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7.[2022湖南]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解析 “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属于抗日民主政权,A项错误。由“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可知,农民积极分子入党和各级党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D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双减双交”政策,没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C项错误。
8.(2024·丹东)《岳麓秦简(肆)》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
B.建立全国文书传送系统
C.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
D.通过严酷刑罚加强皇权
[解析] 根据材料“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可知,秦代对不同性质的文书传递者的身份都有严格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此项规定旨在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文书系统的建立,排除B项;节约人力物力与材料中限制女子、小童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严酷刑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9.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
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数量增加、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速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削弱鲜卑贵族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排除B项;北魏墓志的汉化不能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
10.明中叶后,税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张居正乃作“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 )
A.杜绝了额外征税现象 B.推动雇佣关系产生
C.加强小农与市场联系 D.促使白银流入中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条鞭法将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农民需要把粮食换成钱,因此加强了小农与市场联系,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雇佣关系的产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与一条鞭法没有太大关系,排除B项;明朝对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而材料强调赋税改革,排除D项。
11.1930年6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三次到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在之后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是( )
A.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B.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
C.政权建设的紧迫性 D.反围剿斗争的残酷性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及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到战胜敌人不仅要动员人民进行战争,而且要重视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B项正确;“调查研究”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材料并不是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排除A项;“政权建设的紧迫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围剿斗争的残酷性,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2.(2024·成都)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经选举产生,管辖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最高机构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财经委员会、监察院、法院等。这( )
A.开启了华北地区战略反攻
B.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解放
C.实践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解放区践行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建立民主政权,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安等,积累了执政经验,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建设,而非军事反攻,并且华北地区的战略反攻在1947年已开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长江以北地区实现解放的标志是1949年初淮海战役的胜利,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陕西渭南模拟,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定位很明确,就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的国家权力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充分行使了立法权、选举权(选举中央委员会)、提出决议权以及审议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在团结各族人民和巩固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构的使命结束,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向统一战线组织的实际归位。
——摘编自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协制度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利用这个平台平等互动、合作治理国家和处理社会重大事务。民主党派不仅承担着就国家事务管理进行协商、讨论的职能,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承担提出提案、讨论政策,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职能。“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几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挥“智力集团”的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施雪华、崔恒《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功能重心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从“代行国家权力机构”回归“统一战线组织”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主要职能和历史作用。(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定位很明确,就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的国家权力机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构的使命结束”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责使命的完成;根据“在团结各族人民和巩固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各族人民大团结局面形成,国际环境相对和平,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正在顺利进行。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利用这个平台平等互动、合作治理国家和处理社会重大事务”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平等协商、合作治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民主党派不仅承担着就国家事务管理进行协商、讨论的职能,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承担提出提案、讨论政策,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职能”可知,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为国家法治建设献计献策;根据“几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挥‘智力集团’的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团结了各方面力量,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1)条件: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责使命的完成;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各族人民大团结局面形成;国际环境相对和平;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正在顺利进行。(6分)
(2)主要职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平等协商、合作治国。历史作用: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了国家法治建设;团结了各方面力量,推进了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民族复兴。(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