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礼记》二则 期末复习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积累(40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嘉肴》中表明“教”与“学”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嘉肴》中表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道之行也》中写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平安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能自强也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学相长 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贤与能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男有分,女有归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
(1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___________________
(14)故外户而不闭 闭: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货/恶其/弃于地也
D.故人/不独亲其亲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行:大道之行也 复前行(《桃花源记》) )
B.为:天下为公 为人五(《核舟记》))
C.乱:盗窃乱贼而不作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故:故外户而不闭 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
6.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二、文言文阅读(60分)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7-10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
【注】①庸之:归功于老师。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疙疙瘩瘩的部分。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春容”,即一春(击)一容。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
(3)及其久也 及:_______________ (4)此皆进学之道也 皆:_______________
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善 学 者 师 逸 而 功 倍 又 从 而 庸 之。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请分析两文在论述的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1-15题。(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作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______________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乙】文认为,为学者要做到哪几点才能化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阐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千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节选自葛洪《涉史随笔》,有删改)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官职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1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女有归 查阅词典法:①出嫁,嫁。②返回。③归还。④归向,归附。⑤归属,属于。⑥结局,归宿。 (1)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故外户而不闭 字源推测法:金文字体 (2)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常临镜 成语迁移法:如临大敌 (3)____________________
陛下殊瘦 语境推断法:联系文中前后句与唐玄宗的对话进行分析。 (4)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和“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河曲智叟无以应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C.静以修身 D.以其境过清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为实现大同社会,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该如何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20-23题。(13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男有分,女有归( ) (2)人之与人之相贼( )
21.请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仁 人 之 所 以 为 事 者 必 兴 天 下 之 利 除 去 天 下 之 害
2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5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甲】文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有什么关联之处?(4分)
第22课《礼记》二则 期末复习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积累(40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____________。【答案】然后能自强也
(2)《虽有嘉肴》中表明“教”与“学”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教学相长也
(3)《虽有嘉肴》中表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4)《大道之行也》中写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平安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6)文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男有分 女有归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能自强也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学相长 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贤与能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男有分,女有归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
(1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___________________
(14)故外户而不闭 闭: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味美(2)最好的道理(3)自我反思(4)勉励(5)同“教”,教导(6)推动,促进(7)同“举” (8)培养(9)以……为亲(10)女子出嫁(11)财物(12)因此,所以 (13)作乱害人 (14)用门闩插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3)《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5)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4.下列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货/恶其/弃于地也
D.故人/不独亲其亲
【答案】D;【解析】D.“故”是句首连词,引出后面的结论“人不独亲其亲”,因此“故”的后面要断开;句意: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据此可划分节奏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行:大道之行也 复前行(《桃花源记》) )
B.为:天下为公 为人五(《核舟记》))
C.乱:盗窃乱贼而不作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故:故外户而不闭 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实施/行走;B.是/雕刻;C.作乱/使……乱,扰乱;D.所以,因此/所以,因此。故选D。
6.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答案】D;【解析】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60分)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7-10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
【注】①庸之:归功于老师。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疙疙瘩瘩的部分。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春容”,即一春(击)一容。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
(3)及其久也 及:_______________ (4)此皆进学之道也 皆:_______________
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善 学 者 师 逸 而 功 倍 又 从 而 庸 之。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请分析两文在论述的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甘美(2)困惑(3)等到(4)都是
8.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9.(1)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
(2)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作用是阐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列举“善学者”和“不善学者”两种人的情况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作用是讲进学之道。
【乙】文参考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1-15题。(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作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______________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乙】文认为,为学者要做到哪几点才能化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阐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不如/丘之好学也。
12.(1)甘美;(2)相互促进;(3)地方;(4)即使。
13.(1)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2)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14.在作者看来“为学者”做到注重积累,相互学习,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求其是非之所在(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方可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15.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可知,【甲】文强调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习要自我反省等观点。由“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乙】文强调学习要开阔眼界,多交流,还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乙】参考译文: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千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节选自葛洪《涉史随笔》,有删改)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官职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1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女有归 查阅词典法:①出嫁,嫁。②返回。③归还。④归向,归附。⑤归属,属于。⑥结局,归宿。 (1)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故外户而不闭 字源推测法:金文字体 (2)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常临镜 成语迁移法:如临大敌 (3)____________________
陛下殊瘦 语境推断法:联系文中前后句与唐玄宗的对话进行分析。 (4)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和“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河曲智叟无以应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C.静以修身 D.以其境过清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为实现大同社会,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该如何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4分)(1)① (2)用门闩插上 (3)面对 (4)很,非常
17.(2分)B 【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以”均为动词,任用,任命。A项和C项中的“以”均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D项中的“以”为介词,因为。故选B项。
18.(4分)(1)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19.(4分)示例:①要讲诚信,净化社会不良风气,遵守法律法规;②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并通过自身行为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建立和谐社会。(每点2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唐玄宗任用韩休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追求名誉权势,等到(他)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符合当时(老百姓)的希望。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并在后苑中游玩打猎,偶尔有小小的过错,就问侍从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韩休)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面对着镜子,默不作声,不高兴,侍从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非常清瘦,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20-23题。(13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男有分,女有归( ) (2)人之与人之相贼( )
21.请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仁 人 之 所 以 为 事 者 必 兴 天 下 之 利 除 去 天 下 之 害
2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5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甲】文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有什么关联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1)女子出嫁 (2)残害、杀害
2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
22.(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2)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
23.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