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诗经》介绍 知人论世
背景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四是颂歌。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六是王朝的史诗。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经典之首
《国风·邶(bèi)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
邶:音贝,周代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地方。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读出韵律
初读诗歌
朗读诗歌
式:
微:
胡:
归:
微:
君:
故:
中露:
躬:
泥中:
语气助词
式微 式微 ,胡 不归 ?
微 君之故,胡为乎 中露 ?
式微 式微 ,胡 不归 ?
微 君之躬 ,胡为乎 泥 中?
昏暗
何,为什么
回家
(如果)不是
君主
缘故
即露中,在露水中
身体
泥泞之中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内容概括:描写一个苦于劳役的人对自己遭遇的控诉
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知识链接
一、同一句话两个章节中都有,有些一模一样,有些变了一两个字,称为?
重章叠句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式微式微,胡不归?
(2)微君之故——微君之躬
(3)中露——泥中
1.相同:连续发问,一遍又一遍问
2.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强调天将黑时的自言自语,内心的焦灼不安,担忧。
强调的是为了统治者的事情在忙碌,而不是为了自己,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来夜以继日劳作,很不甘、无奈、控诉。
强调的是环境的恶劣,劳作得愈来愈艰辛。
知识链接:重章叠句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2)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3)在反复中强化感情,在叠加中升华主题,形成委婉深长、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反复、设问(虽无疑而故作有疑),引人注意,引人思考,间接表达被迫服役,夜以继日不能归家内心的痛苦。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愤恨:“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运用反问,直接把矛头指向统治者,表达了受奴役者的满腔愤恨。
主旨上: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反映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课堂小结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也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1.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上下章只有少数字不一样,这样反复咏唱,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微君之故,“微君之躬”“表现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设问、反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3 韵脚烘托:微、归;故、露;躬、中。
句句用韵,毎章换韵,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劳役者的痛苦心情及他们日益增强的反抗决心。
写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