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08: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常建(708年—?),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唐代诗人,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
开元十五年(727年)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解读
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交代写作内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听读
一、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二、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译读
背读
自读课文,想一想
这首诗写的作者是谁?(作者)
什么时候去的呢?
作者是做什么的?
在破山寺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
常建
清晨
去游览破山寺
古寺、初日、高林、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悟读
这首诗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赏读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写悠长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 。
4.中华民族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 , 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
5.常建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课堂检测
万籁俱寂
山光悦鸟性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方法小结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
译读。(翻译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查阅工具书)
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悟读。(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
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听读
一、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二、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译读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悟读
《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赏读
1.李白在《送友人》中,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 , 。
2.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表现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即景设喻)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化用典故,以景结情,衬托离别)的诗句是: , 。
4.王勃送友人,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使读者感受其开阔的胸襟,豁达的情怀;李白送友人,面对离别来临的时刻“ , ” (《送友人》),借用动作和声音描画分离的场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检测
此地一为别 挥手自兹去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听读
一、注释
定慧院:苏轼初贬黄州,一家人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二、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译读
这首诗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物抒怀,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自伤,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生活态度。
悟读
1.大词人苏轼初到黄州,定居定慧院中,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 , 。”
表现自己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2.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苏轼被贬黄州,于是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 , ,”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
3.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课堂检测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听读
一、注释
断桥:残破的桥。
无主:无人过问。
更着:又遭受。
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二、译文
驿站之外的残破的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过问。黄昏日落,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的了,又遭受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宠斗艳,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践踏成泥土,被碾作灰尘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译读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表现自己虽屡遭不幸却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的高洁品格。
悟读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品格?
托物言志
赏读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孤高气节)。
词人笔下的梅花形象,其实是词人自己的化身,这首词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1.《卜算子 咏梅》中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 。
2.《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高洁、坚贞的句子 , 。
3.毛泽东在《卜算子 咏梅》的小序中写道:“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那陆游词中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句,毛泽东则写成: , 。
4.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正如陆游在诗中所说 , 。 (《卜算子 咏梅》陆游)
5.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描绘梅花生长的环境恶劣、寂寞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 。
6.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出梅花在暮雨黄昏中的悲凉的句子: , 。
课堂检测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