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第七次模拟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此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答题,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为提升同学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班级开展“寻根中原,传承文明”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小文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帮他确定下面主持稿中的一些字词。(共4分)
从仰韶文化到二里头遗址,再到中华文明达到历史巅峰的唐宋,河南成为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 ① (延 沿)至今的物质和精神坐标。作为中国第一个文献记载的,且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被誉为“文字之都”。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上承汉唐、下 ② (起 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这成为其最为亮眼的文化标签。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2分)
A.chēn zǎi dōu B.chēng zài dōu
C.chēn zài dū D.chēng zǎi dū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小文想在主持稿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8分)
千百年来,无数先贤用文字传承精神,用汉字书写风骨。文天祥不幸被囚却视死如归,留下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千古绝唱;辛弃疾披肝沥胆、忠贞不贰,用“了却君王天下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前赋壮词以寄之》)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用“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表现出一代名相的爱国情操;龚自珍辞官归乡,仍不忘报国,用“⑥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其五)展示出积极的人生态度;王安石胸怀大志、勇于改革,用“⑧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展现出无所畏惧的气概。
3.小文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原文化的资料,请你选出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3分)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①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
②到对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考古发据,河南省有大量遗址遗物
③无论是口口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④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
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4.小文想把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形象标识(下图)介绍给大家,请你结合“小贴士”帮他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并阐释其寓意。(4分)
小贴士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标识创意源于“后母戊大方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的,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鼎立中原”“镇国之宝”之美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文化自信的热议。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至三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话题的思考。(3分)
传统 支撑 灵魂 发展 复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唤 醒
①躺椅上不停刷手机的老马,这些日子心里只有一个“烦”字。看了会儿手机,他又抬眼瞥了一下对面房间,房门关着,里面也有个不停刷屏的人,是他儿子小马。
②就在老马退休离岗的当晚,小马回来告诉父母,他明天也不需要上班了。年前公司裁员裁掉小一半,小马就在这里面。老马也有些想不通,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好学生,工作后也很勤勉努力,凭什么裁员偏偏轮到他呢?但老马是个有涵养的人,不能因为儿子沮丧他也跟着丧气。他鼓励儿子说,你工作了六年,没有跳过槽,说不定这次还是个机会,你试着换换岗位再显身手吧。
③在老爸的劝说下,小马开始寻找新单位。但是几个月下来,没有一家单位合小马的意,要么嫌薪水太少,要么说专业不对口。几圈下来小马疲倦了,有一天晚饭后,他和父母摊牌,说,累了,不想再找工作了。
④老马劝儿子:“心不要太高,先找一份工作干起来再说,工资暂时少就少点,机会总是青睐努力进取的人。”老马最后这句话,让小马反唇相讥,嘲笑老头子迂腐:“我这些年工作不勤奋吗?可是有用吗?”
⑤老头子也生气了:“你才几岁?还没成家立业,就想‘躺平’不干啦?”
⑥“我是不打算成家的。”小马说。“话不要讲得太早,就算你不想成家,我们也不逼你,但你一个大男人总得自己养活自己吧?”老马压下心头火,还是劝导儿子。
⑦小马沉默了会儿,期期艾艾讲起了自己这些天考虑出来的一个“设想”。小马说:“我们工作的目的不就是想要生活得好一点吗?如果换一种活法,不用工作也能活得不差,为啥不可以试试?”他接着又说:“咱家的这套房子现在可以值几百万,如果把这套房子卖了,搬到郊区去,买套面积差不多大的房子,起码可以多出来一半的钱,存在银行里,利息也够每月的日常开销了……”
⑧听到儿子的这个主意,老两口一下子呆住了。
⑨“这房子是你的吗?你有什么权利让我们卖房子挪窝?”老马怒不可遏。“谁说过将来房子一定要留给你?我情愿将来捐掉,也不给懒虫留后路!”老马斩钉截铁。
⑩这场对话不欢而散,之后父子两人不再搭话。老伴劝老马多给儿子点时间。
心不在焉地刷着手机解闷的老马,突然间被一个视频惊到了,一连看了两遍,忍不住大叫“好好好!”
第二天他对老伴如此这般关照了一番。老伴说这能行吗?老马说试试看吧。饭桌上不见了老马,小马问老妈老头去哪了?老妈告诉儿子,你乡下堂哥自主创业,办的养猪场有活干,你爸打工去了。老妈眼泪汪汪地说,老头有风湿病,我也不放心他去,但他说,他得以身作则,即使退休也不能安于享乐,多少还能挣点钱贴补家用。
几天后,老马收到小马的一条信息,寥寥数字:回来吧,小马爬起来了。
老马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匹陷在泥潭里的马,无力自拔,眼神里充满绝望,等待着生命的终点到来。几个牧马人走过去试图救助,但是未果。最后牧马人唤来了一队马群,近百匹马围着泥潭奋力奔跑,马蹄阵阵,呼啸嘶鸣,犹如战鼓重擂……泥潭中的马开始挣扎,奋起跳跃,一次,两次,三次,倒下又重来,最后高高一跃,终于挣脱了泥潭,获得了新生。老马每每回想这一幕,耳边总响起一个声音:用生命唤醒生命。
(作者:徐慧芬。选自“新民网”2023年12月30日,有删改)
6.阅读全文,根据情节发展从小马的角度给文章主要内容拟小标题。(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听到儿子的这个主意,老两口一下子呆住了。(老两口为什么“呆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不在焉地刷着手机解闷的老马,突然间被一个视频惊到了,一连看了两遍,忍不住大叫“好好好!”(加点的短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请找出两处进行分析,并简要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所在的小组阅读完全文后,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蕴含深刻道理。请你代表小组发言,分享从中获得的阅读启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让正能量在“网味”“网感”中抵达人心
①有人说,正能量声音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黏合剂。身处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正能量,更渴望真善美。如何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激励亿万网民?2023年12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征集遴选展播一批网民认可、社会认同、影响广泛的网络正能量精品。活动明确提出,把“网味”“网感”作为精品遴选的重要标准。
②面向10亿多中国网民,“网味”“网感”既是标准要求,也是抵达人心的桥梁纽带。“网味”“网感”源自网民,用网民“熟悉的配方”去讲故事、讲理论、评时事,让10亿多网民有共鸣、有共情,自然能带动“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唤醒一棵树”的亿万流量。
③拥抱“网味”“网感”,努力捕捉群众最关心的话题,摆脱严肃而刻板的面孔,在更轻松、更富时代气息的“外衣”下讲述最真实的中国故事。这一年,在回归的“烟火气”“忙碌劲”里,我们看到了文旅局长们的“花式内卷”搞宣传,看到了懂管理、懂流量、懂美食的淄博烧烤“不断上分”,看到了“村超”“村BA”“村排”的草根生命力;凤凰山下,我们听到了成都大运会场馆里的“雄起”之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奔赴盛夏之约;钱塘江畔,良渚文明与宋韵风雅交相辉映,杭州亚运会“气氛组”频频“出圈”,我们感受到了体育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我们之所以能一次次“看见”、一次次“抵达”,离不开鲜活灵动、趣味横生的网络“热梗”,离不开弹幕、表情包等元素的“加持”,离不开那些贴热点、接地气的正能量作品。
④还原生活的“真”,追赶时代潮头的“鲜”,与发展同频,与时代共鸣,是正能量找到“网味”“网感”抵达人心的“钥匙”。这一年,我们关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等年度重大主题下的宏大叙事,也关注“退伍老兵的敬礼”“保安大叔的银杏雨”“外卖小哥的勇敢一跃”等平凡生活里的动人瞬间。时代曲、凡人歌,在实时互动的讨论里,在情同与共的感受中,共同构成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记忆。
⑤最是真诚动人心,“网味”“网感”亦是真诚的味道、质朴的味道。去伪存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既治愈人心又凝聚众心,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影响网民、赢得网民、激励网民,传递时代最强音。在2023年里,正是这些直击人心、真挚坦诚的网络正能量精品,用“网言网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辛苦中的温情、平凡中的小确幸,共同奏响闪闪发光的大国奋进华章。
(选自“中国青年网”2024年1月2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正能量,看见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力量源于团结,事业成于奋斗。“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一个个镜头,彰显着成功的喜悦;一张张照片,讲述着奋斗的艰辛。在中国正能量里,我们看见国家强盛的时代气象,自豪着民族复兴的美好期盼,传承着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每一股正能量终将汇聚成中国“大流量”,激励无数人团结奋进,共铸美好复兴梦。
②中国正能量,看见星火燎原的磅礴力量。中国正能量,是时代画像,亦是凡人微光。无论是在他人苦难时给予帮助的曾小强,或是被暴雨困在K396次列车上哽咽安抚乘客的赵阳,抑或是同打一把伞、同踢一扬球的每一个平凡的人,因为心中充满爱,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小我”缔造出了强大的国之“大我”。新征程上,每一个奋斗者都立足岗位,默默奉献,他们用青春书写芳华的故事值得给予“好评”。篇篇“好评”,个个“点赞”,星火燎原之势必将照亮最美的中国。
③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国正能量,汇聚每一份向上向善的力量,讲述每一个自信自立的故事。
(选自“中国日报网”2024年3月4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①段用设问的方式引出文本论述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一第②段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亿万流量需要广大网民有共鸣、有共情,自然带动”的观点。
C.文本二第①②两段的首句均是文段的论点,均展现了中华民族奋斗的力量。
D.两个文本均在结尾点明了的中心论点,内容充满信心,向我们传播了正能量。
11.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③段的写作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个文本都围绕“中国正能量”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即墨①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②。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然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齐记》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注释】①即墨:地名。②劳山:山名,现称“崂山”。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夕日欲颓 词语推断法:含苞欲放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于巨峰 查阅词典法:①天干的第一位;②位居第一,冠于;③某些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④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⑤古人作战时穿的用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服。 __________(填序号)
(3)缘崖攀萝 课内迁移法:缘溪行。(《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写景凝练生动,请结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简要分析这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同学们拟根据两个文段制作短视频,请结合文段内容,将下面拍摄脚本填写完整。(3分)
拍摄脚本设计
文段内容 景别 拍摄手法 画面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远景、特写 先拍摄山林间将要消散的雾,再拍摄猿猴和鸟儿鸣叫 (1)______________
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白云千载空悠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5分)
19.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西游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显著特色是拟形传神,形神俱肖。作者善于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与某种动物的习性和谐地融为一个艺术整体。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进行分析。
A.孙悟空 B.猪八戒
(2)《艾青诗选》饱含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个人思想情感。请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北方》这两首诗为例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朱光潜先生说:“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的人生,不如谈谈笑笑。”
快乐是豁达的智慧,有着令人心安的特质。即使风雨扑面,也懂得小心维护快乐的人,才是精神上的富足者,因为那表明:你对自己的生命,怀着巨大的温柔和真切的爱意。
(1)请以“快乐时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述材料耐人寻味:生活待你好时,请尽情歌唱;生活偶有辜负时,也请理解它考验的用心,继续笑得响亮……关于快乐,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春九年级第七次模拟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
1.(1)D(2分) (2)①延 ②启(2分)(共4分)
2.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⑤奉命于危难之间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⑦化作春泥更护花 ⑧不畏浮云遮望眼(每空1分,共8分。有错别字或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
3.A(3分)
4.示例: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标识创作灵感源于“后母戊大方鼎”,主图案以汉字“鼎”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两个篆书的“人”形虔诚祭拜状,表示对华夏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以两个“人”形紧密结合为主要构字元素进行设计,蕴含了“以人为本”“忠国孝亲”“家庭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理念;中间为麦穗,上方“鼎耳”为炊烟,显示“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基”的农耕文化精髓。(写出两个要素及寓意,意思对即可。4分)
5.示例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示例二: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原文化的复兴,必将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符合题目要求,体现思考,言之有理即可。3分)
二、
(一)
6.①小马被裁员 ②小马找工作受挫 ③小马试图彻底“躺平” ④小马被老马唤醒(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4分)
7.(1)示例:老两口被儿子想卖掉住的房子到郊区买房,把剩下的钱存银行,靠利息生活的想法震惊了(或“老两口被儿子不想工作,彻底‘躺平’的想法震惊了”)。(2分)
(2)示例:突出视频内容带给老马的惊喜,表现出他找到帮助儿子“站”起来的办法时的激动和喜悦。(2分)
8.伏笔示例:①开头写老马在躺椅上不停刷手机,为后文突然被视频惊到,找到帮助儿子的办法埋下伏笔;②小马几个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后文他要彻底‘躺平’埋下伏笔;③小马问老妈老马去哪了,为下文他给老马发信息让老马回来埋下伏笔。(找到任意两处伏笔并分析即可。2分)
作用示例: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合理,也有助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2分)(共4分)
9.示例:小说最后一段中,老马眼前的画面寓意着人生遇到窘境,就如同陷入泥潭的马,仅靠“牧马人”的外力帮助是没有用的,真正需要的是亲人(同伴)的唤醒——亲人(同伴)的支持、鼓励、爱和生命力的激发,最后通过自身对生命的渴望和努力走出困境,重获新生。(答到画面寓意,符合文章主旨情感即可。5分)
(二)
10.B(3分)
11.示例:第③段首先提出充满“网味”“网感”的正能量作品应该是群众最关心的、真实的、轻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然后列举文旅局长们搞宣传、淄博烧烤、“村超”、杭州亚运会等丰富的例子,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相结合,论证了“真正能够抵达人心的网络作品应该是鲜活灵动、趣味横生的,有弹幕和表情包等元素的‘加持’,贴热点、接地气的正能量作品”这一观点。(4分)
12.文本一论述的侧重点是怎样在“网味”“网感”中直击人心,真挚坦诚,展现中国正能量;文本二论述的侧重点是哪些是代表中国人向上向善、自立自强的中国正能量。(4分)
三、
(一)
13.(1)将要 (2)② (3)沿着,顺着(每空1分,共3分)
1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分)
15.“高峰入云”是仰视所见,是静景,描写山之高,一个“入”字极富动态感;“清流见底”是俯视所见,是动景,描写流水的清澈。这两句用笔凝练,寥寥八字,就从仰视、俯视两个角度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意思对即可。3分)
16.(1)生机勃勃 (2)示例:先拍摄众多的山峰,再拍摄其中最高的巨峰 (3)示例:巍峨、险峻(每空1分,共3分)
【乙】文参考译文:
即墨的东南方向,绵延百里都是山。(其中)有一座最高大的山,叫作崂山。崂山的群峰中最高的那座山峰,叫作巨峰。在巨峰的山顶,有个山洞,叫作白云洞。白云洞很深而且明亮,洞旁有泉水,可以引泉水来洗漱,这是巨峰最奇特的风景。即使是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雾缭绕,只隔咫尺便难以看清眼前的景物,有时云雾突然散去,就很快又变得无影无踪不知在哪了。但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又经常刮猛烈的风,不是体质强健的人,不敢过久地停留。登上这里,要沿着悬崖攀着藤萝,走几十里的崎岖山路,不是有喜爱泉石癖好的人,不能够到达。
《齐记》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这是因为崂山的高度,比泰山更高。然而崂山在偏僻的海边,名字没为天下人所听说。唉!山被人知道与不被人知道,也有幸运不幸运的存在啊!山川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二)
17.示例一:“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示例二:“悠悠”写出了白云的飘荡无定,给人一种世事变幻、岁月难再的怅惘之感。(2分)
18.首联、颔联吊古伤今,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无限怅惘之情;尾联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绵绵的乡愁。(意思对即可。2分)
四、
19.(1)A示例:孙悟空的毛脸雷公嘴、罗圈腿和惹人注意的尾巴符合猴的外形特点;好动、顽皮、机灵的性格符合猴子的特性。他机智、勇敢、争强好胜、心高气傲的性格特征和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七十二般变化等超自然的神性,都与其猴性和谐地融为一个艺术整体。
B示例:猪八戒的长嘴、大耳、鼓腹,显示出猪的外形特点;贪吃、贪睡、笨拙的特点,酷似猪的习性;愚蠢、憨直以及自私贪财等个性特征,无不与举止笨拙、贪吃贪睡相联系。猪八戒也有三十六变等超自然的神性,不过所变化的形象,也令人想起猪的笨拙。这些都和谐地融为一个艺术整体,构成猪八戒直率可爱的形象。(结合原著内容,描写人物的动物习性、社会个性、神性特点,言之有理即可。5分)
(2)示例:《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1933年1月14日,艾青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北方》写于1938年初,再现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讴歌北方民众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所以,艾青的诗歌总是紧紧联系时代,反映时代,使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脉搏一起共鸣。(结合诗作内容分析正确即可。5分)
五、
20.略。(参考202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