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苏轼之生平
余光中老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苦哈哈的。他会找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很好的朋友,是个有趣的人。
1056年
“三苏”进京赶考,沿江下开封
1057年
苏轼之《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醉翁欣赏
1059年
母亲去世,大苏、小苏赴乡守孝
苏东坡的科举仕途
苏轼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他科举遇到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的北宋,空虚造假、矫揉造作的文风盛行,可欧阳修偏偏不吃这一套。他在阅卷时,偶然发现了一篇文风质朴的佳作,欧阳修寻思着;“啊,这文章写得这么好的,肯定只有我的弟子了吧。”便为了避嫌,不舍地把这篇文章设为第二名。等揭了纸糊(相当于今天的封卷),才发现文章的作者是苏东坡。
欧阳修问东坡说:“你的文章提到‘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这是哪一本书的记载呢?”
苏东坡的科举仕途
东坡说:“报告老师,我是透过《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而知道的。”
可是,欧阳修几番查阅之后,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
过了不久,又问东坡,说:“曹操将袁熙的妻子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的时候,孔融说:从前周武王曾经将妲己送给周公(孔融的意思是要讽刺曹操)。’曹操问孔融说:‘那一本经书说的?’孔融回答说:‘用现在的事实看来,应该就是这样。’关于尧和皋陶的事情,我个人也是这样推测的。”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1065年
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1068年
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1071年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与王安石不和,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当王安石变法开始时,苏东坡其实并没有反对变法,他反对的只是王安石变得太快,太急了。他奋勇上书,却被朝廷小人们攻击。
欧阳修辞官,司马光隐居洛阳,苏东坡虽然仗义执言,但是于事无补。只能从地方着手,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 当太守时,率领军民,站在治理洪水第一线。
在徐州抗洪时,富商贫民皆逃窜。只有苏东坡,背起蓑衣,抓好叉子,挽起裤脚,就奔赴洪水肆虐的地方。大家一看苏太守竟也不走,便慢慢地也回来帮忙了。
苏东坡任职地方官
御史台的官员们借机指认苏东坡大放厥词,污蔑朝廷。
1079年年初
调任 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1079年农历7月28日
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让苏轼躲过一劫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我太“难”了!
东坡的转折点
内容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1080年
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1084年
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1085年
苏轼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1085年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筑建苏堤
苏轼终于离开黄州,新皇当政,他看出所谓“打压王安石”的新派和旧派完全是一丘之貉,便再次申请外调,来到杭州。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被贬生涯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到65岁才遇赦北归。途中于常州病逝。。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贬到了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流落儋州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被贬海南的时候发现牡蛎很好吃,于是立刻给儿子写信:儿砸,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别告诉别人,我怕被他们过来和我抢……
终局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冰肌玉骨》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擒绵,朝露漙漙。
《沁园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
公元1061年冬,苏辙送哥哥苏轼至郑州,两人分手后苏辙回京写诗寄给苏轼,而这首正是苏轼的和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作于1062年,是苏轼途径长安时遇到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董传时,话别之际赠给董传的。当时董传虽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所以苏轼说他“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很有理趣,形容饱读诗书者恰如其分,曾被某诗词大会节目当作开篇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词是悼亡词之冠,作于1075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端庄、漂亮、孝顺,二人恩爱至深。可惜红颜薄命,王弗二十七岁不幸去世,这对苏轼是巨大的打击。1075年正月20日,苏轼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人如何不动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台”。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勾起无限乡思,写下这首词。“诗酒趁年华”,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时,苏轼在密州所作,他借此词感悟人生并且思念其弟苏辙。此词是中秋诗词的“压卷之作”,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中秋最常用、最有诗意的一句祝福语。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1079年,著名的“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捕入狱。
苏辙不顾自身安危,自京城千里疾驰报信,后又上奏皇上自愿免终身官职保哥哥一命,未奏效后又四处奔走相救。
苏辙每日给狱中苏轼送饭,两人约定,饭菜无鱼则尚平安,饭菜有鱼则危矣。一次苏辙因事而另托他人送饭,忘记嘱咐鱼的事,结果此人给苏轼送的恰恰是鱼,苏轼大吃一惊,认为命将休矣,于是写了动人心魄的《狱中寄子由二首》。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兄弟情深令人泪目和羡慕,苏轼、苏辙二人真是兄弟情的千古典范!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乌台诗案”的委屈和不甘还在,苏轼心中有无尽的忧愁,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求解脱。此词就是苏轼游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触景生情、有所感慨而作。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也作于1082年,当时苏轼经常出入于阡陌之上,从大自然中寻找美感,领略人生哲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满满全是放下名利、渴望醉心于山水之间的渔樵之情。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