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0: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知识回顾
词牌名:词牌名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和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牌名
词名
理清生字词
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
渔唱起三更(ɡēnɡ)
把酒问姮(héng)娥
斫(zhuó)去桂婆娑(suō)
深秋远塞若为(wéi)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shùlěi)
被(pī)白发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新课导入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
内容赏析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心态: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一、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思考探究—上阕:
能够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说明风雨很急,大雨滂沱,狂风暴雨。同行皆狼狈,大家淋得很狼狈,说明这是一场大雨。
二、作者是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他的心态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乐观,旷达。 莫听、何妨、谁怕、任
思考探究—下阕:
一、苏轼说“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狂风暴雨,他说无所谓,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阳光照耀,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苏轼也说无所谓,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这场风雨仅仅是一场自然风雨吗?
宠辱不惊、胜败两忘
这是同时也是一场政治风雨。
苏轼三贬之地是黄州、惠州、儋州。三贬之地是苏轼所遭贬罚的地区。苏轼自乌台诗案后被贬罚三次,具体如下:
1.苏轼于1079至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
2.元佑八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至惠州。
3.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派送到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林语堂
对比探究:
苏轼的心境和多年前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心境有何不同?
此时的苏轼遇事泰然处之,表现出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乐观性格和旷达胸怀。
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苏轼在任密州太守,虽上了年龄却流露出老当益壮和万丈的雄心,内心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主旨归纳
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了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自己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以及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新课导入
关键词
“苏辛”
《破阵子》
辛弃疾
作者
写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朗读感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停顿、情感、语调
1.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面有哪些字词值得赏析,写出了什么?
比喻,以金波比喻浮动的月光,飞镜比喻月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明亮的中秋满月美景。
“转”“磨”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和月色的浮动,既写出夜月之美,又暗示出时间的流逝。
想一想?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2.面对中秋明月,如此良辰美景,我们听得出,词人的心情是不能平静的,他可能想到了什么呢?大家思考一下,找到触动作者情思的句子,谈一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想一想?
“桂婆娑”,指遮蔽了月光的桂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斫”,砍之意。砍去桂树,寓有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
浪漫主义手法:一种文学风格、流派。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手法,通常体现在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神话故事的巧妙加工和强烈的抒情,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主旨归纳
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的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失地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
《太常引》和《破阵子》同为辛弃疾的词,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在哪句体现?
都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心情,年华易逝的感慨。
被白发,欺人奈何?
可怜白发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同作者的不同诗歌入手,发现了苏轼和辛弃疾的另一面,并对他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接触了他们除了“少年轻狂、壮士豪情”之外,更为细腻真实的情感。
作者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词的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临江仙:
词牌名
洛中:
即洛阳
夜登小阁
下片
夜登:
时间
小阁:
地点
忆洛中旧游:
事件
昔日的游览
背景简介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朗读感知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1.词中“今昔”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2.作者接下来提到:“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这二十年来可能遭遇了什么呢?
国破家亡、知己零落、壮志未酬
看到了世态炎凉、看到了腐败的朝廷
3.标题中是“夜登小阁”,而词中却换成了“闲”,为什么?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夜登小阁
闲登小阁看新晴
一、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寓居偏僻的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
二、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
三、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4.“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意思:
词人将国家兴亡、人生感慨付之于渔唱,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为洞达世事、淡烟云的旷达之情。
情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人“闲登小阁”,回首往昔岁月,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词人对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和漂泊四方、知交零落的落寞孤寂情怀,将沉郁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主旨归纳
作者
王国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清初的满族词人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纳兰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朗读感知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想一想?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烘托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云山,北风,马嘶,荒戍垒,晚烟,斜日,旧关城。
烘托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气氛。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一想?
2.除了这些意象,在词中的哪些地方你还能感受到了萧瑟荒凉?
“北风吹断马嘶声”
“一”“半”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手法
描写了
抒发了
白描
白描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手法
描写了
抒发了
(1)白描,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凉,夕阳斜照在关塞的城堡上;
(2)写出边塞荒凉、萧瑟之景;
(3)抒发词人奉旨出塞的怅惘之情。
《浣溪沙》重点在于“古今幽恨”,荒凉的边塞激发了作者对古今朝代更迭的感慨,对个体渺小的叹息之情。(对古今、对历史的感慨)
《渔家傲》则在于“燕然未勒”,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感情之间的冲突,爱国激情,浓郁乡思。(对王朝的不满,爱国情怀)
再读课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上片:云山 北风 马嘶
下片:晚烟 戍垒 斜日 旧关城
意象
情感
景物
深秋远塞的凄凉之景
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
上片主要描写行程、时令与心情。
下片抒发感情。
古今幽恨几时平
整体感知
怅惘、愤恨、无奈、感慨
课堂总结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奉旨出塞所见的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对古今朝代更迭和戍边将士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边塞“无限幽恨”的凄惘之情。
课堂总结
乐观洒脱
家国情怀
古今之慨
(一)今天学习的这些词里,有很多的景色描写出现,任选一首,发挥想象力,将其扩写为100字的小短文。
(二)背诵今天学习的4首词并默写在科作业纸上,用红笔订正。两项作业写在同一张科作业纸上,明天交。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