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3.2%上升到15.7%,而英国则从31.8%下降到14%。由此可以推断
A.科学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B.英德战争一触即发
C.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英国自此走向衰落
2.“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他”是指
A.西门子
B.爱迪生
C.瓦特
D.法拉第
3.下列对世界市场形成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火车机车——电话——早期奴隶贸易
B.新航路开辟——早期奴隶贸易——火车机车——电话
C.早期奴隶贸易——火车机车——新航路开辟——电话
D.新航路开辟——火车机车——早期奴隶贸易——电话
4.17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用法令形式规定货物如何制造、丈量或买卖,还颁布了大量关于商品交易、证券交易的法案,如1890年颁布《合伙契约法》,1893年颁布《货物买卖法》。这说明英国政府
A.致力于规范经济秩序 B.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C.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 D.合理调整供需矛盾
5.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存权监督和罢免;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这些举措( )
A.呈现无产阶级政权的特征 B.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之间的联盟
C.受到了马克思的直接指导 D.旨在维护全体国民的合法权益
6.1836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致首相墨尔本和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备忘录中强调指出:“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曼彻斯特的厂主甚至私下说:“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是( )
A.掠夺原料产地 B.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C.进行资本输出 D.扭转贸易逆差
7.马克思在起草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时,对参加第一国际的各个派别的不同观点作了历史性的妥协,采取当时工人运动能够接受的形式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他们逐步摆脱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这一做法的意图是( )
A.全面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
C.广泛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团体 D.鼓励工人阶级建立工农联盟
8.“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以上言论当出自
A.《乌托邦》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社会契约论》
9.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10.下图源自1871年3月29日公社法令。该法令体现出巴黎公社的主要意图是
A.组织建立新型政权 B.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C.贯彻法律至上原则 D.捍卫公民基本权利
11.1871年,巴黎公社摧毁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设立了精干的组织,简化了国家管理的事务,它“只限于几项符合于普遍性、全国性目的的职能”。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 )
A.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B.消弭了阶层之间矛盾
C.提高了行政运行效率 D.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12.16世纪中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强行剥存尼德兰17省的自治权,还利用宗教裁判所残酷压迫新教徒;据统计,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在尼德兰因宗教迫害而外迁的潮流中,有上万名熟练工匠逃至英国。这一事例说明
A.殖民争霸战争提升了英国国际地位
B.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英国发展轨迹
C.技术人才流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D.工业革命提高了英国的人才吸引力
13.18世纪英国大量开采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渐摆脱了因森林面积缩减、木材短缺而引发的能源危机。这( )
A.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 B.促进了石化工业发展
C.催生了系列技术变革 D.推动了汽车产业兴起
14.巴黎公社彻底转变了政治组织和政治形式的理念,将一种新发现的政治形式变为现实,与一切旧有压迫性的国家组织的历史断裂。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巴黎公社( )
A.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B.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C.推动了“第一国际”的成立 D.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15.19世纪下半叶,无论新兴工业还是采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都需要大量投资,于是一些资本家便合股开办各种大企业,并对小企业予以兼并。这一现象促成了( )
A.工厂制产生 B.垄断组织出现
C.公有制发展 D.市场经济衰退
16.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手工工场
B.现代工厂
C.垄断资本
D.跨国公司
17.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它首先发生在: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18.下表为1751—1830年间英国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总数统计表。据此可知,该时期英国( )
1751—1780年 1781—1790年 1801—1810年 1811—1820年 1821-1830年
7.5万 7.8万 13.8万 21.4万 26.7万
A.农业生产呈现出衰退趋势 B.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C.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 D.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19.与“普法战争失败”“1871年”“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光荣革命 B.第一国际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20.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蕴含了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思想
21.1745年,一名法国人在谈论英国农场主的帮工时说,“这个乡下人冬天穿礼服”,他的妻子穿戴俏丽,简直可以被当作“我们传奇故事中的牧羊女”。以前帮工们对能穿上廉价的亚麻布衬衫已感到心满意足,一周最多换两次衣服。表明当时英国
A.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B.等级制度已被打破
C.农业发展程度提升 D.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22.18世纪对于西方来说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时代。在科学上,牛顿成功探索了宇宙运行规律;在经济上,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在观念上,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迅速传播。这表明当时( )
A.人文主义走向成熟 B.欧洲近代化的成果显著
C.近代科学发展迅速 D.人们推崇资本主义社会
23.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电力技术改变人类生活
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宪章运动的纲领《人民宪章》(1838年)
材料二 下图为19世纪初英国的一幅漫画:科学家法拉第捏住鼻息,神情无奈地递给“泰晤士老爹”一张白纸,用来检测河水的不透明度,河水中漂浮着各种牲畜的尸体。
(1)根据材料一,该兴趣小组会得出什么结论,并加以说明。
(2)材料二从什么角度拓展了我们对工业革命的认识?这类材料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如果要全面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请举例说明。
(4)分析历史上某个事件的影响,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代 1800 1820 1830 1850 1860 1870
产量 1100 1740 2400 4940 8000 11000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材料一反映的趋势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动力方面的哪一重大技术进步显著地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出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性进展”发生在哪一次技术革命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能够“改变世界”的原因。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
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中国或世界史所学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A
6.B
7.C
8.B
9.D
10.A
11.C
12.C
13.C
14.D
15.B
16.B
17.B
18.C
19.C
20.D
21.C
22.B
23.A
24.(1)结论: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工人数量增多,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服务行业人口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因此失去了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角度:对环境污染的角度;问题:漫画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事物的描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漫画是经过作者创作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辨别,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3)补充:①生产力方面,如蒸汽机的使用;蒸气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可以证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新式交通工具,如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改革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与生活方式。
(4)原则: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看待某一事件的影响,应该从多角度辩证地分析其影响,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客观公平的评判某一事件。
25.(1)趋势:英国煤产量迅速增加。进步: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原因:科学技术、生产力领先世界;南北战争,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注意:(1)论题要具体;(2)问题答题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例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财富急剧膨胀,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经济危机爆发,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世纪三四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了欧洲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三大工人运动最终归于失败,于是,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成为时代的必然。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作为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革命影响深远,它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例2:井冈山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队伍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虽然根据地不断扩大,革命武装也在不断壮大。但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党内认识不尽一致,其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些同志甚至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因而,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总结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是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的伟大课题,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